混入原棉中的“三丝”,容易被打碎成无数纤维小疵点,在纺织加工中难以清除,影响棉纱和布的质量,危害很大。纺纱时,纤维小疵点容易使棉纱断头,降低生产效率。织布时,影响布面质量。染色时,纤维和布料染色不均,影响外观。
据悉,一个1万锭的棉纺厂,每年需要60-80人挑拣“三丝”。一个中型棉纺企业,每天要用300-400人挑拣“三丝”,每年付出的工资高达200多万元。工资付出这么多,一人一年却挑不出一公斤“三丝”,因此可以说挑拣出的“三丝”比黄金还贵。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刘治鄂说,“三丝”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造成我国棉纺织品质量降低,竞争力减弱。 刘治鄂介绍,1995年以来,国内化纤工业发展迅速,化纤产品成为棉纺织品的重要替代者,棉纺织品的增幅远远低于化纤,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棉花“三丝”严重,国内不少纺织企业采用化纤增多。据悉,当前我国很多棉纺织企业在国内加价求购无“三丝”棉花,每吨加价500元,都无法买到,只好转到国际市场收购。省纺织行业投资促进中心处长王洪章说,“三丝”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棉纺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是减弱我国棉花、棉纺织品、服装市场竞争力的最突出问题之一。2005年,我国棉花进口配额取消,如果“三丝”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我国棉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需共同努力 产生原因:我省棉花专家周明炎说,“三丝”主要来自棉花采摘、交售和加工环节。 现在棉农采摘棉花,大多采用
塑料编织袋,绝大多数不戴帽子,致使塑料纤维和头发丝混入棉花。棉农在晒棉花时,一些鸡鸭等家禽的毛也会混入棉花。另外,棉农习惯用塑料编织袋储运棉花。多数棉花企业把关不严,收购、加工棉花时没有严格检查,“三丝”混入了皮棉。
王洪章介绍,10多年前,上海棉纺企业将车间前移,将棉田当作车间进行管理,向棉农发放棉布包和棉帽,但棉农最终还是使用塑料编织袋。因为棉布包没有硬性,棉农采摘棉花时使用不是很方便。很多棉农将棉布包另作他途,或做衣服,或做被套。专家认为,棉农使用塑料编织袋采摘棉花,是造成我国“三丝”问题严重的源头。加强棉农质量意识,采摘棉花使用棉包,戴棉帽,是根治“三丝”非常重要的一环。 2002年,国家计委(现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
避免在棉花采摘、交售、加工过程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暂行规定》(下称《规定》),要求棉农采摘、晾晒、交售棉花时用布袋,穿布衣,戴布帽,禁止使用非棉或有色口袋或扎绳。 专家认为,棉花企业在防治“三丝”问题应承担更多 的责任。《规定》要求棉花经营者收购、加工棉花时,必须按照国家棉花标准和技术规范排除“三丝”。否则,棉花质量监督机构可以对其处以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取消棉花收购资格。 据洪湖和天门两地的一些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负责人透露,近几年,花在“三丝”上的成本,每年都有几十万元,但不能根治。今年10月,
湖北省棉花协会向全省会员发出倡议,避免在棉花中混入“三丝”。湖北省黄冈市棉花公司等8家单位积极响应,联合签署了《湖北省棉花收购、加工、经营企业避免在棉花中混入异性纤维的承诺书》。省棉花协会秘书长张建源说,加强行业自律非常重要 专家认为,国家已经制定《规定》,防治“三丝”有据可依,棉农、棉花企业和棉纺企业都应该认真执行《规定》。 周明炎说,各级政府和全省各级纤维质检机构要加大“三丝”危害的宣传,让棉农自觉使用棉包采摘、交售,在高架晾晒,禁止使用有色或非棉口袋与扎绳。张建源认为,棉花企业收购棉花时,要拒收编织袋储运的棉花,或者降价收购。加工时,棉花企业应该设立清理“三丝”的工序。打包皮棉时,应该在棉包上标上“有、无或未发现”“三丝”字样。王洪章说,棉纺企业采购棉花时,须按《棉花标准》向专业纤维检验机构申请检验“三丝”的含量,根据检验结果对棉花加价或降价收购,严重时可以拒收、索赔甚至退货。专家们认为,“三丝”是困扰我国纺织企业多年的一大恶疾。棉农、棉花企业和棉纺行业应该齐心合力,层层设防,杜绝“三丝”,还原我国棉花质量,提高棉纺织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