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政策又称“三光”作战。在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特别是
华北方面军(日语:北支那方面军),自1939年秋开始,针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以杀戮当地居民、对粮秣房舍等物资进行彻底的
抢劫、焚烧和破坏为目标的军事行动,并将这一作战方式逐渐系统化、规模化、长期化。
中国共产党的党政通告和传播媒介,将日军这种以毁灭抗日地区人力物力、摧残抗日军民抵抗意志为目的的军事策略,简要概括为“烧光、杀光、抢光”,即“三光”。日军在其作战命令中一般使用“烬灭作战”等术语。这一最早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多田骏提出的策略,由其继任
冈村宁次推向顶峰。
缘由
日本侵华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八路军敌后抗战活动活跃的华北地区,始终找不到对付八路军敌后游击战的有效方法。八路军游击战的广泛打击,使日军不断遭受损失,这极大地动摇了日军在华北的殖民统治,并牵制了其兵力的调度和使用。为了扑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扫荡。1940年以后,这种扫荡更为频繁,更为酷烈。
在扫荡中,日军实施了所谓的“烬灭作战”。“烬灭”,就是烧尽灭绝,烧光杀绝的意思,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烧光、杀光、抢光的“
三光”政策。
目的
史料记载
抗战相持阶段时期的三光政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了频繁的扫荡。日军对华北
解放区的扫荡最早是从
晋察冀边区开始的。1938年9月20日,日军纠集5万兵力,分八路围攻北岳区的
五台地区。1939年发动春季大扫荡,深入繁峙、
涞源在晋冀鲁豫边区,日军的扫荡同样十分酷烈。1938年12月,日军以3万兵力进犯冀南区,被我军民粉碎。1939年7至9月,敌纠集数万兵力对太行区实施九路围攻,企图摧毁太行根据地。
武乡大关所在地。日军进入这一地区后,大肆烧杀淫掠,制造了累累暴行。
在晋绥边区,日军于1940年发动了春、秋、冬三次大扫荡,野蛮蹂躏该区人民。
在山东区,1939年至1940年,日军千人以上兵力的扫荡达25次,其中万人以上的扫荡两次。1941年冬,日军以5万兵力扫荡山东区中心的临沂、留田,屠杀群众3000多人,烧毁房屋5000余间。
从1938年底到1940年止,日军在华北解放区发动的千人以上大规模扫荡,达109次,使用兵力在50万以上,根据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
太平洋战争后的三光政策
1940年10月2日至11月30日间,日军在扫荡太行、
太岳1941年7月10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多田骏改任日本军事参议官,
冈村宁次接替其职。他到任后即提出深挖封锁沟,高筑封锁墙,强化
堡垒政策以及在大扫荡中,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在此政策下,中国人民群众的房屋被烧毁,粮食被抢走,所有鸡鸭鱼肉飞禽走兽一概洗劫一空,对人民群众则疯狂地杀戮。仅1943年,日军在八路军北岳区3个月内就烧毁民居10余万间。
1941年8月,日军集中5万余兵力对晋察冀边区的北岳区和平西区进行扫荡,时间达两个月之久。11月,日军又以2万余兵力扫荡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在北岳区,日军在平山东黄泥一带残杀无辜群众500余人;在
阜平、龙华奸淫妇女近千人;在涞源东
杏花村曲阳野北用机枪扫射死100多人。日军在北岳区的这将扫荡,总计残杀4500余人,烧房15万余间,抢走或烧毁粮食5800万斤,抢走牲畜1万余头。
冀东白洋淀有50多个妇女被凌辱,其中50岁以上的七人,11岁至15岁的八人。在这次大扫荡中,日军共捕杀冀中群众5万余人,日军还在冀中区先后修筑碉堡1635个,修公路、沟墙4860公里,根据地被分割成2670小块。
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2年的两年内,日军对华北解放区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174次,较前两年增加了近一倍。
秋季大扫荡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经常有13个师团的兵力,对
华中抗日根据地清剿在上达九个月的残酷的清乡中,苏中四分区付出了很大代价,县区乡党政干部牺牲200余人,群众被日军杀害者达1000余人,被抓走者6100余人,财产损失无法统计。
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