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蕨
三叉蕨科三叉蕨属植物
三叉蕨(Tectaria subtriphylla (Hook. & Arn.) Copel.)是三叉蕨科三叉蕨属的植物。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联结处,在侧脉间有不整齐的2至多行;囊群盖圆肾形,坚膜质,棕色,脱落。
形态特征
植株高50-70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粗约5毫米,顶部及叶柄基部均密被鳞片;鳞片线状披针形,长3-4毫米,先端长渐尖,全缘,膜质,褐棕色。叶近生;叶柄长20-40厘米,基部粗约3毫米,深禾秆色,上面有浅沟,全部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二型: 不育叶三角状五角形,长25-35厘米,基部宽20-25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近心形,一回羽状,能育叶与不育叶形状相似但各部均缩狭;顶生羽片三角形,长15-20厘米,基部宽约15厘米,基部楔形而下延,两侧羽裂,基部一对裂片最长;侧生羽片1-2对,对生,稍斜向上,间隔1.5-2.5厘米,基部一对柄长约1厘米,向上部的近无柄;基部一对羽片最大,三角披针形至三角形,长约15厘米,基部宽约10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截形至浅心形,其两侧有1对近平展的披针形小裂片,边缘有波状圆裂片;第二对羽片椭圆披针形,长10-12厘米,基部宽3-4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斜截形而稍与叶轴合生,全缘或有浅波状的圆裂片。叶脉联结成近六角形网眼,有分叉的内藏小脉,两面均明显而稍隆起,下面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侧脉稍曲折,下面隆起并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纸质,干后褐绿色,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有关节的淡棕色短毛,叶缘疏被同样的睫毛;叶轴及羽轴禾秆色,上面均被有关节的短毛,羽轴下面密被开展的有关节的淡棕色长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小脉联结处,在侧脉间有不整齐的2至多行;囊群盖圆肾形,坚膜质,棕色,脱落。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台湾(台北、南投、嘉义、高雄、平东、台东)、福建(南靖)、广东(高要鼎湖山、博罗罗浮山、南海西樵山、英德滑水山、广州白云山、乐昌、翁源、怀集、顺德、新兴、茂名、汕头、宝安、恩平)、海南(海口、万宁、陵水尖山、昌江佳切山、定安毛祥山、儋县沙煲山及红毛山、临高莲花山、乐东尖峰岭、崖县南岭)、广西(武鸣大明山、横县、藤县)、贵州(荔波)、云南(屏边大围山)。生长于海拔100-450米的山地或河边密林下阴湿处或岩石上。喜温暖和充足的阳光。
育植技术
三叉蕨的叶片厚纸质而要求中等空气湿度(60-70%),须根多而纤细。要求排水良好的腐殖土,一般用腐殖土和细沙(2:1)混合调制,每年抽生叶芽少,故须保护嫩芽。喜酸性。生长温度,夜温10-15℃和昼温21-26℃,冬季温度不低于7℃。夏季水肥供应要充足,每年的春夏生长季节施2次稀液肥。
用分株和孢子繁殖。分株可在春、秋季进行,从母株横走的根状茎上切取,一段中至少需带有2-3片叶。要注意少损伤细根,栽在排水良好的苗床培养,保持阴湿环境,待发新根后根状茎出现叶芽寸,要相应降低苗床湿度。培育至第二年新叶成长,始可移植盆栽。
孢子繁殖无严格的时限,四季都可进行,但以3月-5月最适宜。孢子成熟期因地而异。播种宜用浅盆,盆底放一层煮过的泥炭藓或草根,再以山地心土混入少量砖屑或炭粉,装到距盆口3厘米处,稍加压实,然后将孢子撒布其上。也可直接剪下带有成熟孢子的叶,在盆内轻轻敲击,播后不用盖土,将盆放在水中,水从盆底排水孔渗入,直至见土面湿润为止,然后置于阴处,盆上加盖玻璃。此时如气温在20天左右,约1个月发芽,待原叶体长出孢子体时即可分栽,培育至根状茎伸长,有3-4片叶时再分盆栽植或移栽于岩石上或其他阴湿环境绿化。
主要价值
观赏:三又蕨的株、叶型优雅,色翠绿,可配置于叠石阴处和大型水石盆景中。盆栽观赏饶有风趣。
药用:叶可以入药,性味涩,平。解毒、止血、祛风湿。治痢疾、刀伤出血、蛇伤、风湿骨痛。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参考资料
三叉蕨.中国自然标本馆.
三叉蕨.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0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