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街道隶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部,东与
拉揽乡接壤,南与
水龙乡毗邻,西与大河镇交界,北与
交梨乡相连。辖区总面积157平方千米。2011年末,三合街道辖区总人口41633人。
历史沿革
民国三年(1914年),废三脚屯州同,设三合县,三脚屯改称三合。
民国三十年(1941年),为三合县一区合榕联保,是三合县治。
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三合、都江2县合并为三都县后实行新县制,三合镇仍为三都县治。
1958年,建红旗公社三合管理区。
1961年,称城关区三合公社。
1966年,从三合公社分离恢复三合镇(乡级镇)属三合区。
1984年,从三合区划出改为区级镇。
1991年,原三合镇、尧麓乡、三合乡、苗龙乡合并为三合镇。
2019年7月,
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三都水族自治县从三合街道析出设立凤羽街道。
行政区划
1991年,辖27行政村、158村民小组。
2011年末,辖小河、都柳江、尧人山、凤凰4个居民委员会,牛场、姑挂、巫塘、同心、中纳、晨光、猴场、龙台、中乐、夭寨、行偿、下排正、上排正、苗龙、排招、排偷、联合17个村民委员会;下设20个居民小组、12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三合街道下辖7个社区和3个行政村,街道办事处驻尧人山社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合街道地处
三都水族自治县中部,东与
拉揽乡接壤,南与
水龙乡毗邻,西与大河镇交界,北与
交梨乡相连。辖区总面积157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三合街道境内有耕地面积1.49万亩。
人口
2011年末,三合街道辖区总人口41633人。主要聚居布依、苗、水、汉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2011年,人口出生率13.04‰,人口死亡率5.84‰,人口自然增长率7.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6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三合街道农民人均纯收入4036元,比上年增长15.1%。
2011年,三合街道财政总收入3688万元,比上年增长31.01%。
农业
2011年,三合街道农业总产值84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2011年,生产粮食4327吨。
工业
2011年,三合街道有工业企业10多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5451万元,比上年增长16.6%。
交通运输
三合街道交通便捷有夏蓉高速、321国道与外界相通,连接贵阳、都匀、榕江、独山、荔波等地;途经县——镇主干道的村(社区)有15个,村级公路通达的村有13个。路面等级较好,可3车同行的有15个村(社区);其余13个村均为路面宽4.5米左右的单车道或双车道。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1年末,三合街道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3个,农家书屋22个,藏书4.6万册。
2011年末,三合街道有有线电视用户7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三合街道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个,其中镇医院1所,村卫生室18个;病床10张。专业卫生人员22人,其中执业医师12人,执业助理医师1人,注册护士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2万人次。
2011年,三合街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5%。
社会保障
2011年,三合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70户,人数5615人,支出1239.8万元,比上年增长21%,月人均184元,比上年增长2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28户,人数5615人,支出350.4万元,比上年增长22%,月人均52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五保供养113人,支出11.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农村医疗救助146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0381人次,共支出58.1万元,比上年增长502%。
基础设施
2011年末,三合街道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量1万吨以上。
2011年末,三合街道各主大街两侧建设绿化带近1.5万平方米,对各条街道按一街一景、突出特色标准选植绿化树3000多株,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
历史文化
三合街道地名因辖区坐落于都柳江畔,以天河、打建河、马场三水合流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