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曹魏新城遗址位于
安徽省合肥市
庐阳区三十岗乡陈龙村公园路1号,地处合肥市西15千米
鸡鸣山麓,淝河故道北岸,是
三国时期曹魏在合肥旧城近郊修建的用于抵御孙吴军队的军事性城池的遗址。
历史沿革
三国魏
青龙元年(233年),合肥曹魏新城基本建成。
三国吴
嘉禾三年(234年),
孙权率10万大军围困新城,却未能攻下。
西晋,淮南郡曾设治于此。后因西晋统一全国,新城已失去其军事功能而废。
2004年9月,合肥市政府委托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三国新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6年9月28日,合肥曹魏新城遗址对外开放。
建筑格局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布局呈不规则长方形,周围三里有余,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10米。有大小十八座土墩,墩底最宽约30米,最高不过6—7米,互相连绵成长方形,近似椭圆。土城外围,有古城河遗址,与新河、陈河、鱼花塘连成带状,最宽处约50米。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城墙为夯土板筑,墙基宽18—20米,其中四角及南北中间的6个土墩最大,高约10余米。城垣框架基本保存完好,原有3座城门(东中门、东侧门、西城门)的地方略低。
兵器铸造窑址位于合肥曹魏新城遗址东北角,面积约50平方米,是保卫合肥新城铸造铁箭镞等兵器的作坊。
练兵指挥台位于合肥曹魏新城遗址西城门北侧,与城墙走向相一致。此台南北长32米、东西宽20米,是合肥新城守卫军士练兵的指挥台。
饮马池位于合肥曹魏新城遗址西南角,面积约1400平方米,为三国合肥新城战马饮水之地方。
车马道遗址位于合肥曹魏新城遗址东中门和西城门的轴线上,车马道为白灰土夯筑,宽4.5米,上有四条平行的马车车辙印迹,辙印宽20—35厘米,深10厘米,是当时城内沟通东、西门的主要道路。
文物遗存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曾出土过“铁撞车头”、“铁道须顶”、“铁箭头”等汉代遗物。采集到汉城板瓦残片、陶片、砖块等。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发掘出3座城门、屯兵营、兵器铸造窑址、练兵指挥台、车马道等多处遗迹。出土文物有汉代板瓦、筒瓦、花纹砖等建筑材料,有铁镞、铜镞、铁斧、刀、夯、礌石等军事器械,其中发掘铁镞2000余件,大小规格10余种,均为四棱形,最大的一件连铤长35厘米、重达11.5斤,最小一件长仅7厘米。同时还出土了陶罐、陶盆、陶碗、青瓷碗、陶火锅等生活用具。
研究价值
合肥曹魏新城是曹魏抵御孙吴的一座桥头堡,合肥曹魏新城的建立标志着曹魏战略思想和军事部署由战略进攻和对峙转变为战略防御,在防御中打击孙吴的进攻,削弱了孙吴军事的有生力量。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是安徽省保存较好、具有史学价值和军事研究价值的三国文化遗产,对研究古城合肥的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保护措施
1995年起,合肥市园林局在原三国新城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征地、拆迁和围墙建设工作。
1998年5月,安徽省公布三国新城遗址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9月,合肥市政府对合肥曹魏新城遗址进行保护,建设三国新城遗址公园,园区内仿建了大量汉代建筑,重建了部分城门和城墙,开设了古文物展览馆等。
2019年3月28日,合肥曹魏新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活动
【晋】
陈寿撰《三国志》记载:魏太和四年(230年),征东将军满宠上疏魏明帝曹睿,分析合肥的形势说:“合肥城南临江湖,北远寿春,贼攻围之,得据水为势;官兵救之,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乃得解。宜移城内之兵,其西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以固守。”朝中护军将军蒋济以为自动撤兵合肥,是“示天下以弱”。满宠再次上表,加强军事意义的论证,魏明帝准予建立合肥新城。
合肥新城通常情况屯兵人数为3000—4000人,最多时有步兵、水兵、骑兵计6000人。据《三国志》记载:孙吴曾于吴嘉禾二年(233年)、吴嘉禾三年(234年)、吴建兴二年(253年)等多次投入十万人以上兵力围攻合肥新城,均未取得成功。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公园每年四月举办合肥牡丹节、十月举办合肥三国文化节,成为合肥市重要的旅游节庆品牌之一,截至2015年,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合肥牡丹节和九届合肥三国文化节。
旅游信息
地址
合肥曹魏新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公园路1号,地处合肥市西15千米鸡鸣山麓,淝河故道北岸。
门票
成人25元/人;儿童13元/人。
交通
公交:
乘合肥公交3、8、22、48、108、114、119、128、143、156、157、232、234路转合肥公交300路公交车到三国遗址公园站下。
自驾线路:
1、四里河路—大杨镇—向西转入三国城路7千米;
2、长江西路高架—科学岛路—科学岛北门—转入三国城路3千米;
3、西二环路—大杨镇—向西转入三国城路7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