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华严寺
山西省大同市寺庙
上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平城区清远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
寺院规模
上华严寺俗称上寺,是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砖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始建于辽代清宁八年(1062),保大二年(1122)毁于兵火。金代天眷三年(1140)在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殿之一(另一座是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殿)。殿内佛坛上塑有五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三尊为木雕,其余二尊及其他胁侍菩萨都是泥塑。佛坛两侧各塑十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四壁满布清代绘制的21幅巨型壁画,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
历史变迁
始建于辽
上华严寺始建于辽,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道宗亦曾亲撰《华严经随品赞》十卷,故云中(即云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带)特建华严禅寺。因寺内曾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当时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为云中巨刹。
几经修复
明宣德、景泰年间大事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复遭摧折,几经修缮,成今日之规模。现上下二寺虽连成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
结构特色
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下寺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
创建年代
说法不一
上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关于华严寺的创建年代,历史上说法不一。明成化元年(1465年)《重修大华严禅寺感应碑记》称:“寺肇自李唐”。明万历九年(1581年)《上华严寺重修碑记》载:“唐尉迟敬德增修”。而清初茅世膺《重修上华严寺碑记》推测,寺创于北魏。
确定创建时间
这些提法因没有确凿的资料,难以考定。一般以辽清宁八年(1062年)作为上华严寺的创建年代。据《辽史·道宗纪》记载,道宗清宁八年“十二月……癸未,幸西京。”“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文化融合产物
辽朝统治者契丹民族原是内蒙辽河上游的游牧部落,进入中原后受汉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影响,接受了佛教。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辽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佛教,修建寺庙。华严寺建立后,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而且还具有辽皇室祖庙性质,成为辽境内主要寺院之一,也是汉地佛教文化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多次修复
毁于战火
辽代的华严寺规模宏伟,有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还有一系列殿堂、廊庑、楼阁等,蔚为壮观。《山西通志》记载:华严寺“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中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
由于契丹民族原始信仰中“好鬼拜日”,都是东向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一反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置,改为坐西朝东,这种建筑朝向一直沿习至今。辽末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入侵大同,华严寺毁于战火,“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泊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大殿、观音阁、山门、钟楼等殿堂。后省学、慈慧法师又广植花木,征集藏经,使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金大定六年(1166年),金世宗曾到此巡视。
重新修缮
元朝武宗至大年间(1308一1311年),慧明法师主持重修,大殿、方丈、厨房、堂寮都修缮一新,并新建浴室、药房及房屋数百间。元末战乱,华严寺遭到严重破坏。明初一度没收为官产,明宣德(1426一1435年)、景泰(1450一1456年)年间,又重新作为佛教寺庙并予以重修。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砖石结构,布局严谨;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木结构,建筑风格活泼、古朴。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华严寺又遭战火,除大雄宝殿和薄迦教藏殿幸存外,其余“绀宇纟需宫,鞠为茂草”清朝时,其余殿堂又陆续予以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佛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
特色
上华严寺占地面积二、三十亩,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另有山门、前殿及钟鼓亭、祖师堂、禅堂、云水堂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大雄宝殿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高度艺术水平的辽金建筑,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并称为中国现存最大的两座木结构建筑的佛殿。
大雄宝殿天井
巧妙运用结构力学
大雄宝殿矗立在4米多高的月台上。月台前正面置石级,周围装勾栏,四周巨相苍松,枝叶繁茂。大雄宝殿东向,面阔九间,53.75米;进深五间,29米,总面积为1559平方米,巍峨壮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 其结构为单檐五脊顶,出檐3.6米,檐高9.5米,殿顶正脊高1.5米,两端的琉璃鸱吻高4.5米,筒瓦长0.8米,重约27公斤。脊饰垂兽作二首相联状,形式极不多见。这种建筑结构十分牢固,经历八百年仍稳健、坚固、气势雄伟。 因殿内需要相当宽敞的空间供奉佛像,因而采用了“减柱汉。”在殿中七间大的地方共减少内槽金拄十二根,并使外槽的柱子略向里推进,既减少殿内柱子密度,又能合理承重,并节省不少材料。这充分反映了辽金时期在建筑中巧妙地运用了结构力学原理,从而创造出这一杰出的作品。
辽金建筑的独特风格
大殿的外檐斗拱,共有五种,均为五铺作,形制硕大有力,既传递了殿顶负荷,又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中当心间和两个档次问的补问铺作,分别施用60°和45°斜拱,颇富变化,是辽金建筑的独特风格。正面辟门三,门板外饰壶门牙子,形制古朴,为辽金时期特色。
五尊佛像
造型别具一格
大殿正中供奉着五尊佛像,称五方佛,正中是法身佛,正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示佛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闭佛,代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这五佛是根据密宗理论来说明佛的意义。这五尊佛像皆为明代所塑,中间三尊为木雕,两侧两尊为泥塑。佛坛两侧排列着明塑二十护法诸天,姿态各异,神情不一,身躯前倾15度,造型别具一格。
顶部天花
殿堂顶部天花为明清时补装、彩绘,共970多块,饰以龙凤、花草、仙鹤、梵文等,把大殿妆扮得富丽堂皇。四壁布满壁画,达875平方米,大多为清末绘制,有部分明代以前作品。题材广泛,有佛经故事、观经变、华严经变、善财童心拜观音等等,色彩鲜艳,保存完好。
大雄宝殿
宏伟和风采
上华严寺在殿堂布局上还巧妙运用了对比衬托和先抑后扬的设计手法,突出大雄宝殿的宏伟和风采。寺庙第一个小院落由山门、前殿、禅堂和僧房组成,与后部宏伟的大雄宝殿形成鲜明对比,前面的小院落衬托出大殿的轩昂气势,达到先抑后扬的效果。在大雄宝殿的高台前,有一小牌坊,两侧有构造简洁的钟亭、鼓亭,这也是辽金佛寺的布局特征。殿前的小牌坊和钟鼓亭衬托出大殿的高大。就大殿本身而言,从外观上看粗犷雄伟,但内部四壁彩绘,顶部天花,朱漆柱身,佛像金光闪烁,十分精美华丽,与外部的阔大粗犷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正由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交融,才产生了别具风彩的佛教古刹。华严寺以它建筑之宏伟、结构之美观、气宇之轩昂、雕塑之精湛、壁画之丰富在中国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大雄宝殿
华严寺大雄宝殿:在华严寺内北隅。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559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檐高9.5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
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历经雨,至今光泽灿然。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活动。殿内有五方佛和二十诸天等明代塑像,四周壁面为清代罕见。顶部天花板彩面共9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华严寺内北隅。始建于辽,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 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依旧址重建。殿身东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面积1,559 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 檐高9.5 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 历经雨,至今光泽灿然。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 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殿内采用减柱法,减少内柱十二根,扩大了前 部空间面积,所绘圆环、龙凤、花 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 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 殿内四周墙上,绘满了巨幅壁画,规模之大,为全国的寺院壁画所罕见。内容丰富,除了佛讲《华严经》的“七处九会”外,还有佛传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和千手千眼观音等,均为鸿篇巨制,颇有气魄。殿外的殿墙上嵌有四块石碑,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书写的《易经》碑,弥为珍贵。
薄伽教藏殿
存放经的殿堂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在华严寺内。为存放经的殿堂,故名。辽重熙七年(1038年) 建,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身东向,单檐歇山顶。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宽阔的佛坛上布列辽代塑像三十一尊,技法娴熟,如出一手。四壁列重楼式壁,为国内仅见之辽代小木作,堪称艺术珍品。
合掌露齿菩萨
合掌露齿菩萨是大同华严寺薄伽教殿内的著名彩塑。相传,辽代皇家崇信佛教,征调能工巧匠修建华严寺。城外有个雕造技术出众的巧匠,不愿为皇家卖命,而且也不忍心留下年轻的独生女儿一人在家。这惹恼了官府,总管以“违抗皇命”的罪名把他痛打一顿。由于众工匠的请求,才免于更大灾祸。他女儿惦念老父亲,便女扮男装,假充工匠的儿子,托人说通总管,前来照顾老父亲,并为皇室干活。修建工程浩大,监管人员经常责打工匠。那姑娘主动替大伙煮饭烧菜,端茶送水。她见父亲和工匠们塑造神像时苦苦思索,便常在一旁或立或坐,做出双手合十、闭目诵经的姿态,为他们祈祷。雕工们受到启示,便依着她的身段、体形、动态塑造修饰。这对工程进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姑娘的举动,引起一个年轻工匠的注意。他觉察她并不是老工匠的儿子,而是老工匠的女儿,并且担心被监工发现,那姑娘就会碰上厄运。事情果然发生了。一天,总监工发现老工匠的包工活没干完,就命人痛打他。就在这时,姑娘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总监工似乎发现了这位“儿子”的秘密,就勒令剥光上身殴打。眼看情况就要暴露,她深情地望了望大家,随即莞尔一笑,纵身投入铸钟造塔的滚沸的铁水中。沸腾的铁水溅了老高,老工匠的女儿化为 一朵白云,飘向了天空。那总监工被溅起的铁水烧死了。年轻工匠记住了老工匠女儿临去之前的露齿一笑,就照她生前的身态、形体、眼神雕成了一尊菩萨像,放在显要位置,特别把那露齿莞尔一笑的神情塑在雕像上。
宝庄严殿
空居天
会址在须弥山顶上空,属于空居天,也就是欲界第三层天。这一会佛放两足趺光,表示法是从下而上,令众生顺次而学。此会是功德林菩萨为会主,他入菩萨善思惟三昧,承佛神力,而说十行法门的道理。这一会说经四品:19、升夜摩天宫品,20、夜摩宫中偈赞品,21、十行品,22、十无尽藏品。这四品也属于差别因果周,也是修因契果生解。
第五会在兜率(shuai音帅)天宫的一切妙宝庄严殿(南墙最东壁画)
欲界
会址在夜摩天之上,也就是欲界第四层天。这一会佛放两膝轮光,表示回向,令众生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此会是金刚幢菩萨为会主,他入菩萨智光三昧,承佛神力,而说明十回向法门的道理。这一会说经三品:23升兜率天宫品,24、兜率宫中偈赞品,25、十回向品。这三品仍属于差别因果周,仍是修因契果生解。 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的摩尼宝藏殿(北墙东部两壁画)
会址在欲界最高的第六层天。这一会佛放眉间白毫相光。此会是金刚藏菩萨为会主,他入菩萨大智慧光明三昧,承佛神力,而说十地法门的道理,这一会只说经一品:26十地品。这一品还属于差别因果周,还是修因契果生解。以上十四品是在天上说的妙法。
普光明殿
第七会又在普光明殿(北墙中西壁画)
这一会佛从天上回到人间,放眉间光和口光,口光表示一切佛子从佛口中化生。此会普贤菩萨为会主,他入刹那际三昧,承佛神力,而说等觉和妙觉法,也就是因圆果满法。这一会说经十一品,前六品说因圆,后五品说果满。27、十定品;28、十通品,29、十忍品,30、阿僧祗品,31、寿量品,32、诸菩萨住处品,33、佛不思议法品,34、如来十身相海品,35、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36、普贤行品,37、如来出现品。这十一品叫平等因果周,还是修因契果生解。
第八会还在普光明殿(北墙中西壁画)
这一会佛不放光,表示行依解,发依解。此会还是普贤菩萨为会主,所以说普贤菩萨是华严长子、海会之主。他入佛华严三昧,承佛神力,而说二千行门法。有位普慧菩萨请问普贤菩萨,什么是菩萨所依法,什么是菩萨所行法,有200个问题。普贤菩萨问一答十,答复2000个标准答案。这一会只说经一品:38、离世间品。这一品叫成行因果周,是托法进修成行。
第九会在逝多林(北墙最西、西墙最北壁画)
会址在会卫城内,也就是祗树给孤独园,又名祗桓(huan音环)精舍,又名重阁讲堂。佛初成正觉,此堂还未建,佛能把过去、未来无量劫搬,这是妙不可言的圆融无碍境界:华严十玄门。这一会佛放白毫(在两眉之间)相光,表示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令一切众生得到法雨滋润,生出善根。此会分为本会和末会。本会是佛自己为会主,入狮子频申三昧,示现说法,令大众顿入法界。末会是诸善友为会主,普贤、文殊及百城善知识,为善财童子说明渐登法界的道理,这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这一会虽只一品:39入法界品,但有21卷经。这一会是证入因果周,叫做依人证入成德。以上十三品是在人间说的妙法。
(南墙最西壁画)
会址在菩提树东南三里、尼连禅河曲内,是诸龙为佛所造。佛放光明遍照十方无边世界,是故名为普光明殿。在这一会中佛放两足轮光,表示令众生依法修行。此会是文殊菩萨为会主,他承佛神力,而说十信万德法门的道理,共说经六品:7、如来名号品,8、四圣谛品,9、光明觉品,10、菩萨问明品,11、净行品,12、贤首品。这六品叫差别因果周,是修因契果生解。以上十二品是在人间说的妙法。
九龙壁
会址在摩竭提国、王舍城西约200里,正道山菩提树下,即印度的菩提伽耶。这一会佛放眉间光(即白毫光),表示佛光遍照一切处,令所有众生都来聆听大法。又放齿光,表示令众生咀嚼法味。华严经是十方诸佛齐说,所以七处九会中多是诸佛加持菩萨说法。这一会是诸佛加持普贤说法,普贤菩萨为会主。他入毗卢藏身三昧,承佛神力,说明佛果依正二报的庄严,激发众生生起信仰心。这一会共说经六品:1、世主妙严品,2、如来现相品,3、普贤三昧品,4、世界成就品,5、华藏世界品,6、毗卢遮那品。这六品叫所信因果周,是举果劝乐生信。
南门楹联
楹联内容
横批:击竹间
上华严寺地藏王阁
翠竹黄花圆色相
清池皓月净禅心
典故
“击竹间”的典故出自“释迦方志”卷三。从前有个不信佛教的婆罗门,对佛心怀嫉妒。人说释迦牟尼佛身高丈六,他不信,用竹杖衡量,谁知佛身竟高过丈六。婆罗门一气之下,将竹杖击打远抛于山间,竹杖竟然长成一片竹林,名为杖林。 “翠竹黄花圆色相”,讲得是佛门大德明心见性以后的思想境界:“青青翠竹皆是实相,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尘世界所有一切,有情也罢,无情也罢,都是如来实相正印,尽显诸佛般若智慧。无为本在有为中,波涛浪花尽是水。
“清池皓月净禅心”讲得是:人心如水,诸佛如月,水清月现,心净佛出。水清是沉渣不起,心净是对境不攀。对任何事物无不洞知,但不起贪心、不起嗔心、不起愚痴心。一句话:了了分明而不动心念。
北门楹联
楹联内容
横批:拈花笑
花开见佛留心印
米香传衣续祖灯
典故
“拈(nian)花笑”讲得是这样一段典故:昔日世尊在灵山会上以手拈花示众,弟子们都默然,只有迦叶(sh?)尊者破颜微笑。世尊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所以迦叶尊者在佛涅盘后,代佛领导僧团,为西土初祖。传至第二十八代为菩提达摩祖师,从西天(印度)来到东土(中国),传下佛教正统禅宗一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明心见性。这就是“花开见佛留心印”的故事。“花开”二字指得是心花开,“见佛”二字指得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禅宗传到六祖慧能大师,本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听闻别人诵《金刚经》而开悟,于是上山求见五祖弘忍大师学佛。五祖让他在厨房舂米八个多月,因见别人代写的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知他已可成就,便以杖击碓三下、背手从后门而去。六祖明白五祖的意思,半夜三更从后门至床前听法,于是受衣钵(bo)传承,为禅宗六祖。此时六祖尚未出家,为白衣居士。后来六祖大师门下花开五叶,宗分五门,圣人辈出,大德如云,祖祖相传如灯灯相续,成无尽藏。这就是“米香传衣续祖灯”的故事。
禅语
南侧
唐·黄檗(bo音柏)禅师语录
原文:日升之时明,虚空未曾明;日没之时暗,虚空未曾暗。明暗之境自相凌夺,虚空之性廓(kuo音扩)然自如;佛及众生,心亦如是。若观佛作清净光明相,观众作垢浊暗昧相,历河沙劫终不得菩提。凡人皆逐境生心,若欲无境,当忘有心,心忘则境空,境空则妄灭。见善来相迎亦无喜心,见恶相种种亦无怖念。但自忘心,同于法界,方得自在。
功德碑
参考译文:太阳升起有光明,但虚空并不是因此而明亮;太阳落下成黑暗,但虚空也并不是因此而黑暗。光明与黑暗这两种境相互相取代、不得并存,而虚空廓大自如的本性却是常在大光明中,无所谓明暗,诸佛、众生、真心也是这样。若是认为佛是清净光明之相,众生是垢浊暗昧之相,这个人经历恒河沙这样多的劫数也不会觉悟。人们都是心随境走、逐境生心,若想去掉境相,应当忘却分别执著这个妄心,心忘境相自空,境空妄心自灭。见善妙美好的境相不生欢喜心,见种种凶恶境相也不生恐怖念,忘却身心,量等法界,方能得大自在。
北侧
唐·永嘉(jia音加)禅师语录
原文:凡人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令逃境以安心,遗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若将心无心,心却反成有。为有贪嗔痴,故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yan音烟)用菩提!故祖德云:佛说一切法,为除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参考译文:大多数修行人都是被事阻碍理、让境制约心,常常想逃离境相以安稳自心,避开事物以保守真理,却不知本来是心制约境、理阻碍事,但能让心空,则境相自空,理寂则事物自寂,千万不可颠倒认识。法就是心,心外无法;心就是法,法外无心。心的本性就是无心,也没有无心无妄的管理者。若是非要使此心无心,反而成为有心。因为有贪嗔痴,所以要修戒定慧;若已经无烦恼,又何须觉悟!因此祖师大德说:佛说一切修行法门,为的是除灭一切妄心,若是已经没有一切妄心,又何用这一切修行法门。
壁画
佛初成正觉,说《华严经》后,就从菩提座而起,到鹿野苑,为骄陈如、頞鞞(e pi)、跋提、十力迦叶(she音舍)、摩男俱利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谛法,五人即时悟道,得法眼净,成阿罗汉。如来大圣,是为佛宝;四谛转法,是为法宝;五阿罗汉,是为僧宝。为诸天人,作第一福田。这五位比丘,是佛初出家时,父王所派的随侍。二人(骄陈如、頞鞞)是母系眷属,三人是父系眷属。
十八罗汉
简介
(西墙北数第三幅壁画)
本为十六罗汉,他们受佛敕(chi音赤)教,永住人间,济度众生。后人又加入了迦叶(she音舍)尊者、军徒钵叹尊者而成十八罗汉。十六罗汉名讳(hui音会)如下:1、宾头卢颇罗惰尊者,2、迦诺迦伐蹉尊者,3、迦诺迦跋釐(li厘)惰阇(she)尊者,4、苏频陀尊者,5、诺距罗尊者,6、跋陀罗尊者,7、迦理迦尊者,8、伐阇罗尊者,9、戌博迦尊者,10、半托迦尊者,11、啰怙(la hu)罗尊者,12、那(nuo)伽(qie?)犀(xi)那尊者,13、因揭陀尊者,14、伐那婆尊者,15、阿氏多尊者,16、注荼(tu音图)半托迦(即周利盘特)尊者。
华严三圣
华严三圣(西墙北数第四幅壁画,念佛堂内中间三尊塑像,五方佛肋侍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位于佛左位)、普贤菩萨三尊,称为华严三圣。毗卢遮那,又作毗卢舍那,译为遍一切处,义指如来法身尽虚空、遍法界;又译光明遍照,言佛身智无碍,光明遍照理事无碍法界;又译大日如来,说佛犹如世间之日,能除一切暗,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华严经》说,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文殊,全名文殊师利、曼殊师利,汉译妙吉祥、妙德。此菩萨顶结五髻,表示大日如来五智;手持剑,表示智慧如剑,也有手持如意,表示智慧如意;坐狮子宝座,表示智慧威猛如狮子。文殊菩萨称为三世佛母,过去无央数诸佛如燃灯古佛等,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成佛者,也是菩萨威神之力所致。比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菩萨是佛道中的父母。文殊早已成佛,过去佛龙种上如来,北方佛观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未来佛普见如来,均是文殊所成就。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化现菩萨,居弟子之位,教化众生。普贤,梵名三曼多跋陀罗。道遍宇宙叫普,德邻极圣叫贤。此菩萨主一切佛之理德、行德、定(三昧)德,与文殊的智德、证德、般若德相对。也就是说,理智为一对,行证为一对,三昧般若为一对。故有文殊驾狮子侍佛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右方。代表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般若皆备,正是毗卢遮那法身佛,称为华严三圣。
育王起塔
(西墙南数第四幅壁画)
《阿育王传》说,当时阿育王到鸡头摩寺,在耶舍上座前合掌说:“我要在南瞻部洲造立八万四千宝塔”。上座答道:“善哉!善哉!大王如想在同一时间内起塔,我在大王起塔时,以手遮障太阳。大王可传令四方,在我手遮太阳时,同时立塔。”阿育王听后还宫,用金银琉璃,造八万四千宝箧(qie音切,箱子一类的东西),每一宝箧,盛(cheng)一舍利。又造八万四千宝瓮、八万四千宝盖、八万四千疋彩,装饰宝箧。将一粒舍利交给一位夜叉,让他们同时传送四方,凡有一亿人的地方,造一座宝塔。于是鬼神各持舍利,四出起塔。
药师如来
(西墙南数第三幅壁画、念佛堂北塑像)
全名药师琉琉光如来,又名大医王佛,梵名鞞杀社窭噜,是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发十二誓愿(见《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救众生之病源,治无明之痼疾。此佛左右常有二大菩萨,左肋侍为日光遍照菩萨,右侍肋为月光遍照菩萨。
海岛观音
(西墙南数第二幅壁画)
海岛在定海县东百余里,孤峙海中,名叫普陀山,全称普陀洛伽(jia音加)山,梵名补陀洛迦,《华严经》称补怛洛伽山,汉译小百华,为观音菩萨道场,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这里是善财童子参观音菩萨说法处,传记中常常称为西紫竹院旃(zhan音沾)檀林。
千手观音
(东墙最南壁画)
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是六观音之一。千手观音有两种形像,一是两眼两手外,左右各有二十手,手中各有一眼,这四十手眼配二十五有(三界众生所居二十五处)而成千手千眼;二是面有三眼,体有千臂,掌中各有一眼,成千眼千臂观音。
十六观
(东墙南数第二幅壁画)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为韦提希夫人及未来众生,说往生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门,一日想观,二水想观,三地想观,四宝树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想观,十一大势至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往生观,十五中辈往生观,十六下辈往生观。
西方极乐图
(中门南壁画)
再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以及国土种种庄严境相。极乐世界,又名安乐世界、安养世界、清泰世界。
准提菩萨
(中门北壁画,五方佛肋侍菩萨)
准提译为清净,准提观音为三目八臂,是天人丈夫观音。禅宗以准提为观音部之一尊,东密以准提为六观音之一。
释迦谱
迦牟尼佛成道履历
(东墙最北壁画)
即释迦牟尼佛成道履历。释迦牟尼四字,译为能仁寂默。成佛前住兜率天时为护明菩萨,观见众生得度机缘成熟,便降生于迦毗罗国,父亲为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夫人曾梦见菩萨乘六牙白象王,从天而下入于右肋。将生时,圣母游苑,正遇无忧花盛开,但右手欲攀,不觉太子悉多从右肋而诞。于是九龙吐水,金盆沐浴。太子向四方各蹈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父王带他拜谒(yi音叶)天祠,天像向他致礼。八岁时开始学习六艺,世间经书无不娴熟。后娶妃耶输,但欲念清净,以手指妃腹说:“六年后你当生一男儿。”从四门出游,见到老病死种种现象及沙门人等,出家之心更加坚定。19岁那年2月19日夜,四大天王捧马足,太子出北门,到檀特山小息林间,用佩刀断发,发誓“愿共一切众生断此烦恼。”当时净居天人化为猎人,身披袈裟,太子用宝衣相交换,入弥楼山,从阿蓝迦蓝学不用处定三年,又从郁头蓝习非非想定三年,学成之后,觉知这不是道,便到象头山,在外道群中自修苦行,每日只食一麻一麦,以无心意无受行之功,外道全部皈化。
大般涅盘
六年后,苦行修成,自知也不是解脱涅盘大道,于是入尼连禅河沐浴,受村女所献乳糜,到正觉山菩提树下,发誓“不得正觉,不起于座”。天帝化成吉祥童子,为他割草敷(fu音夫)座,于是入座,放光降魔入正定,思惟七日,睹明星(月亮)而悟道成佛,这年佛35岁。在金刚座上现圆满身,三七日中为大菩萨演说《华严经》,而小根众生此时见佛仍是丈六比丘。此后49年间,佛游历四方,化导群生,于公元前487年,在拘尸城外娑罗双树,包于白华之香,而遂大般(bo音波)涅盘。
地藏菩萨
梵名
(念佛堂南塑像、五方佛肋侍菩萨)
梵名沙乞叉底蘖,他受释迦如来咐嘱,每天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生根机,在释迦涅盘至弥勒出世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地藏的意思是: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密。密教称其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地藏菩萨曾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假如大千世界所有草木、山石、微尘,有一个物体算一条恒河;每条恒河两岸的沙,有一粒沙算一个世界;每个世界,有一粒微尘算一劫(时间单位,银河系从开始形成到毁灭空无所有叫一劫);所有劫中曾经存在过的微尘,每一尘算一劫。地藏菩萨修至第十地(大菩萨有十个住位、十个行位,十个回向位、十个地位,加等觉位,共计四十一个阶位)直到今天,所经过的时间,是刚才比喻的千倍还多。
地藏菩萨降迹
在释迦佛灭度后1500年,地藏菩萨降迹出生,为新罗国(今朝鲜境内)王子,姓金,名乔觉。永徽4年,他24岁,剃发后,携白犬善谛,航海来至江南池州府青阳县九华山,端坐山头75载,到唐朝开元16年7月30日夜成道,这时他已97岁。当时有位阁老闵(min音敏)公,素怀善念,每次斋供百僧,都要空一人,加供地藏菩萨以满百数。于是地藏菩萨向他乞讨一袈裟大小的土地,闵公答应了。谁知袈裟覆满九华山峰,闵公便将九华山尽数施舍。闵公的儿子也随菩萨出家,就是道明和尚。闵公后来也离俗出家,成为自己儿子的弟子。所以我们看到的地藏菩萨左右侍像,道明和尚在左(左为上),闵公在右,就是这个缘故。菩萨在九华山入定12年,到唐朝至德2年7月30日显灵起塔。至今九华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观世音菩萨
(念佛堂华严三圣后塑像,五方佛肋侍菩萨)
简称观音菩萨,义为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又名观自在菩萨,义为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观音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世人常称诵的观音,是六观音中的圣观音,《法华经》、《无量寿经》中都是此尊观音。观音菩萨是西方阿弥陀佛弟子,也是阿弥陀佛化身,与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左右肋侍,辅助弥陀,接引众生往生西方净土。日后阿弥陀佛涅盘,观音菩萨即在彼土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释迦如来说:“观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来,我为苦行弟子。”又说:“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作佛竟,号正法明如来,大慈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作菩萨。”菩萨闻声救苦,悲心最甚,与娑婆众生偏有缘。《楞严经》中菩萨自己说:上与三世诸佛同慈力,下与十方众生共悲仰。正如唱赞中说的:观音菩萨妙难酬,清净庄严累劫修。三十二应周尘刹(三十二类化身周遍十方微尘世界),百千万劫化闫浮(即南闫浮提,又叫南瞻部洲)。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柳树姓杨,故名杨枝)不计秋。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世人尊之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广大观世音菩萨”。
伽蓝菩萨
太子习数
东壁壁画-太子习数
伽(音茄)蓝,梵名,全称为僧伽蓝摩,义译为众园,是僧众所居的园庭,为寺院的通称。伽蓝菩萨,又叫伽蓝神、伽蓝土地,也简称伽蓝,是护卫寺院的神。佛说有十八神:1、美音,2、梵音,3、天鼓,4、叹妙,5、叹美,6、摩妙,7、雷音,8、师子,9、妙叹,10、梵响,11、人音,12、佛奴,13、颂德,14、广目,15、妙眼,16、彻听,17、彻视,18、遍视。佛教传入中国后,护法神中又加入了华光、关羽等,所以许多寺院塑关公像代表伽蓝菩萨。
二王
(山门左右塑像)
寺门两肋所立的两个金刚夜叉,略名金刚神,又叫夜叉神,本名密迹金刚,是法意太子的化身。《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说,昔日有转轮圣王,大夫人生有千子,二夫人生有二子。轮王欲知千子当来成佛次序,便让他们抓阄(ji?音究),太子净意得第一,后成拘留孙佛,释迦佛抓得第四。二夫人所生法意太子发愿说:“各位兄长成佛时,我愿为金刚力士亲近守护,闻一切诸佛秘密之事,信乐不怀疑结”。轮王后成燃灯古佛,千子即贤劫千佛,法意太子就是金刚力士。虽是一人,塑为二像正显应变无方、神通如意。
下华严寺
下华严寺位于上华严寺的东南侧,相距不远。1963年,分开了几百年之久的华严寺,终于又合成了一座大寺院。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进入此殿,气氛与大雄宝殿截然不同。大雄宝殿内是色彩鲜艳,金碧辉煌;此殿内则是森沉冷肃,古色古香。殿内中央佛坛上,三尊大佛端坐于莲花座上,庄严静穆。身后有硕大的背光,背光内侧饰网目纹,外侧饰火焰纹。其两旁侍立的弟子则是清秀温静。诸菩萨造型优美,神态各异,表情生动。殿内侧沿壁排列重楼式壁藏38间,至后窗处作天宫楼阁5间,两侧以拱桥相连。壁藏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下层为藏经的经橱。整个壁藏和天宫楼阁是一组辽代建筑模式,也是国内唯一规模宏大的壁藏制作。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
华严经
来历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21天内,不起于座,以法身对大菩萨说法,经书请入龙宫供养。佛涅盘后600年,龙树菩萨有大智慧,读尽人间经书后,发心到龙宫阅藏(zang,指大藏经),他所看到的《华严经》有三种版本,上本有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句),有东西南北四洲微尘数品(章);中本有498800偈、1200品;下本有10万偈、48品。龙树菩萨将下本记在心中,流传人间。
传入中国
从天竺(印度)传入中国的《华严经》共80卷39品,也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从天竺(印度)传入中国的《华严经》共80卷39品,也就是今天所见到的七处九会说法。
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上、下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原来独立的上、下两寺合并为一寺。“文化大革命”中,这座古刹又被迫停止宗教活动,后改为大同市博物包,使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下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的贯彻落实,政府批准上华严寺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移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
文物珍宝众多
上华严寺内还保存有许多珍贵的碑刻、文物。如大雄宝殿前檐北端外壁镶嵌有南宋朱熹书《易经》碑四块,笔法遒劲,系明末崇祯年间摹刻的。大殿月台中央置有辽大康二年(1076年)八角陀罗尼石经幢和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铁制梦香炉一座。前院还有明代书法家文征明的诗碑一通,正面诗题为《太湖》,背面诗题为《涵村道中》,字体刚遒端秀,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重点佛教寺院
1983年,国务院将上华严寺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1984年交给僧人管理使用。在住持藏宝法师带领下,经过宗教界的修缮和管理,寺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大同市佛教活动的中心,并接待了一批批海内外佛教信徒及游人。
游览常识
三门殿
——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三门殿。三门殿内门的两旁树两大金刚像,手持金刚杵,此即警卫佛的夜叉神,又名“执金刚”。传说佛有五百执金刚随从,主要者名“密迹金刚”。
世俗称此像为“哼哈二将”。其实,佛经中并无此称呼。
天王殿
——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东方天王名“提多罗咤”(“提多罗咤”意为持国——即能护持国土,是帝释天的主乐神),手持琵琶,护东方“弗提婆”(胜)洲人民;南方天王名“毗琉璃”(意为增长,能使他人善根增长),手中持剑,护南阎浮提(胜金)洲人民;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意为广目,能以净眼观察护持人民),手中缠绕一龙,护西瞿耶尼(牛货)洲人民;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意为多闻,有大福德,护持人民财富),右手持伞,护北郁单越(胜处)洲人民。世俗称为“四大金刚”。其实,并无此说法。金刚,天王不可混淆。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释迦牟尼弟子,南天竺人,后来由人间生在兜率天内院中教化菩萨。也有把布袋和尚称为弥勒菩萨的,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僧人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认为弥勒佛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韦驮天
——传说唐道宣律师曾与天人会谈,说及南方天王部下有一位韦将军常周行东南西三洲(北洲无出家人),护助诸出家人。宋代以后,便在寺中塑了韦天像,又和佛经中所说韦托天相混,一般称为韦驮菩萨。
释迦牟尼佛
——佛教的教主,二千五百年前印度释迦族的一位王子出家成佛,教立了佛教,所以称为释迦牟尼佛。一般多在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两位比丘立像,其中年老者名“迦叶尊者”,佛涅盘以后后世称他为初祖;年轻者名“阿难尊者”,迦叶尊者涅盘以后后世称他为二祖。
俗称释迦牟尼佛为如来佛,这是不对的,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是说某佛。就像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殿堂仪规
简述
『殿』者王所居:佛谓之大医王,能医众生之烦恼生死大病,又中国最初佛教初传入东土为王等贵人所信仰尊奉。殿堂之辞,乃武则天所立,如众臣五更早朝必上殿禀事。俗云:『无事不登三宝殿』。
祥规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信道,,任意穿 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 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 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 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 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 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 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 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 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礼佛
(拜佛 )
恭敬三宝
1.礼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是故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 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
2.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礼佛以三拜即可,个人修行则听其意愿,若殿内大众已集合时,但随众站立,合掌问讯即可,不可个人礼拜,以免影响大众的秩序,且不合威仪。
3.礼佛三拜之含义:*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礼佛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诸佛如来影现中,我身影现如来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礼法 真空法性如虚空,常住法宝难思议,我身影现法宝前,一心如法归命礼。
礼僧 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十方菩萨影现中,我身影现圣僧前,头面接足归命礼。
4.拜佛时必须内心恭敬三宝,如第一拜念赞佛偈(天上天下无如佛)....,第二 拜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宝不思议....,或第一拜念南 无尽虚空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等,亦可三拜皆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礼 佛主要在诚敬,故行观想或念诵,则视个人修持而异,并无定规。
5.拜佛时,不可移动双脚的位置,以免踩到海青,拜时要将臀部置于脚上,不可 翘起,如此才合乎礼仪。动作不缓不急、内存虔谨、外现恭敬,则能感应道交。
礼佛时,应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佛者,『缚日罗省』或云:『法王无上尊,三界无伦匹,天人之导 师,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灭三祗业,称扬若赞叹,亿劫莫能尽。』
6.凡有人礼佛时,不得从其前迳行而过。
7.若有出家众正在礼佛,不得与师并行,当位于师之后。
8.礼佛时,不可看似恭敬,实则内怀我慢或为求修行名誉,诈现威仪。
9.大殿正中央的拜垫是住持礼佛用的。
请经、持经
1.请经时,经要夹于食指与中指之间,食指与大拇指同置书面,另三指置书下。
2.凡持经像,皆当双手捧之平胸,不可将经书只手携行、随意放置或置于腋下。
3.不可将经书卷之若筒。
诵经
1.读佛经律时应焚香端坐,如对圣容,不可靠背交足,有失恭敬。欲读经,必先 静坐片刻,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诵经时,除双脚不可交叉外,也不可边诵经边吃东西。
2.读经必字字理会义解,与心相应,不可草草涉躐。
3.读书当覆以经盖,以免灰尘积落。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 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
4.个人诵经以不妨碍他人为宜,团体则应随众诵念。
5.读经中止,当以纸条记之,不可折叠经页。
6.专供读诵之经本,不可写字。万不得已,以铅笔为记,熟诵之后必须擦净。讲课之经本则不妨于消隐处笔记。
7.诵经时,有人造访或问话时,可以合掌答礼,或以纸条记之,将经典合起,起身迎客,千万莫未将经典合起,即对着经典谈论世俗话,或大笑不已,这是亵 渎法宝的行为。若咳嗽需以袖掩口。也切莫因未诵完而心生烦恼,当知:
诵经的目的,是为了开智能。
念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信心愿力。
吃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8.读经时忽生杂念,则应将经本合上,待杂念消去后再读。
9.买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 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之。
10.经书损坏应当修补工,如实在无法修补工时,可以焚烧之,将余灰洒于清净 之处,勿使人践踏到。
敬僧
僧五敬德
1.发心离俗:谓出家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
2.毁坏形好:谓出家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 佛威仪而为世间之佛田。
3.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情之爱,而一心积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 兼能为世间之福田。
4.委弃躯命:谓出家人委弃生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 田。
5.志求大乘:谓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 为世间之福田。
*由以上僧之五净德,应当敬僧如敬佛。
敬僧之法
1.路途中、静坐中、诵经中、禅行中、剃头时、以及洗澡、上厕所、乘车船、睡 卧等时,勿礼拜大德。除诵经、生病、剃发、工作之时,不得见出家众经过而 不起立示礼。
2.遇大德入寺院中,当集合大众,敲二鼓一钟,直到大德进入大殿站好为止,由 班首称:『顶礼某大德』、或『向某大德接驾』,若大德要离开时,亦敲二鼓 一钟,直至上车为止,此乃迎来送往应有的礼节。若仅是个人欲行礼,则可进 入佛殿后,向佛行礼,口称:『顶礼某某大德』。
3.大德吩咐之事情,当奉命唯谨,尽力办好。不可请师父帮我拿东西、带东西, 例如:有人知道师父要出国,即请师父帮忙带化妆品、免税烟、酒等物,这皆 是不合理的现象,出家人若有出国的机会,也不要替人拿东西,因为有的行李 中,可能藏有药物、走私货,这点要谨慎。
上华严寺
4.顶礼大德时,虔诚一拜即可,时间不宜过长。遇见师夫应以合掌问讯以示礼仪, 若大德谦逊不受顶礼时,合掌问讯即可,莫执着己意。如果向大德说顶礼三拜, 而大德未说『一拜即可』时,依然要拜三拜。顶礼大德要在佛殿时才行礼,不 要在大路旁、水沟边或火车站等不宜之处,遇师即顶礼,如此惊世骇俗之举动, 有失庄严、端正。合掌问讯时要双手,如果手中持物,以鞠躬示礼即可,不可 只用一只手作揖,这是不合乎礼仪的。
5.手中持经时,碰到法师时,将经举起与眉齐,向法师说:『阿弥陀佛』,或说: 『师父好』即可。
6.不得直唤出家众名讳。师父有呼唤时,应合掌答:『阿弥陀佛!!』
7.不得盗听出家众诵戒经。 8.不得说出家众过失。不得出家众结为父母、兄弟、姊妹。
9.不得与出家众同堂,若非得已,即使同堂亦不得同榻。
称呼大德
1.不得单称名字,对年长比丘当尊称作『长老』、『某老法师』、『某老和尚』、 『某某上人』、『某某大师』、或『师父』、『法师』。
2.对年长比丘尼当尊称作『师太』、『尼师』、『法师』、『师父』等。若不知 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皆可一律尊称作『师父』。
3.对年青比丘、比丘尼,则可仅称『师父』、或于其名号下加称『师』字,如有 『○○师』即可。
4.请问大德名号,当先合掌,然后说『请问上下』、『请问师父尊号』、『法师 尊上下』。
5.于大德前,不可自称『我』字。当视关系而自称『后学』、『门生』、『晚学 』、『未学』、『学人』或『弟子』、『学生』等,不得称不慧、不才、不佞 等。
与大德谈话
1.若有问题请问大德,应说『请开示』。
2.与大德谈话,立处不可高于大德,亦不应站立路中。如果师父在楼上,要到楼 上请师父开示,如果师父在楼下,不可在楼上扯开嗓门地叫唤师父,应该到楼 下来请示。
3.请开示,应请大德自订时间,以免影响大德修持,且应事先与师父约定时间, 比较理想。
4.大德问话,当坦诚大方,据实回答。
5.大德与客人言谈时,不可冒失打岔,有事投告,当则立静候招呼,不得率尔插 嘴,失却敬意。若有重要急事,万不得已时,要先说声对不起,然候再请示。
6.大德看经、写字及上课、休息时,不可上前与之谈话。
7.若有比丘或优婆塞于深山崖洞独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请法供养。即使是知 其生病,亦不可独自汤药奉侍,应当请比丘或男居士奉侍之。
四威仪
行如风
『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 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 即行走时,眼睛要平视,不可左抛又瞄,不可脚跟拖拉出声,举止庄重而安然,心存正念,此即如法之行,具威仪之相。
立如松
『非时不住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 即站立时,应如松树般地安稳,不可轻率、扭斜或身体抖动,并于适当立时则立,于所立于适当的位置,并心存正念,如此之具威仪之相。
坐如钟
『跏趺晏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 澄湛虚寂,端肃威仪,如法而坐也。』 即坐时,应将精神统一、身心放松。由后观之,彷如大钟一般稳定。切不可坐姿前倾、后仰、左右倒斜。当心存正念而坐,观照自心,如此之坐,具威仪之相。
卧如弓
『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或暂时的卧,则右譌晏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如法儿卧也。』 出
入佛门
1.消假--先到大殿向诸佛菩萨顶礼消假,次至师父处顶礼消假。
2.接驾--见到有法师来,应顶礼接驾。
1.告假--欲离寺前须先向佛菩萨礼拜告假,次向师父告假。
2.送驾--送师父出门当顶礼送驾。
穿着
(一)上下楼撩衣之法。(上楼撩前片、下楼撩后片,以免衣托地或被踩到。)
(二)穿海青时,双手不可下垂,应放掌或合掌。
(三)跪拜时如何撩衣?(双手同撩前片)
(四)长跪时如何起身?(先将左脚向前弯曲,双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脚 收回)
(五)静坐时,将盖布巾置于海青内。
(六)闭静后,双脚不可直伸,以示恭敬。
斋堂仪规
(一)内外威仪当具足
(二)食为法本-受食当内外威仪具足,并当发三愿:
(三)拿碗筷的方式 1.碗--表龙珠、精华,如吾人本具之如来智能德相,即所谓的摩尼珠,欲『探 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
2.手--谓之龙口含珠。
3.筷子--谓之凤点头。
讲堂规约
闻法的心态
-殷重渴望的盆,方能满装智能法音,开创自在的人生。
闻思
修-专注的听,仔细的想,行我所知,才能达到闻法的真义。
独坐
独坐的威仪-抬头挺胸,端坐摄心,会让你听得更深入,更清楚。
整洁
桌面整洁-桌面是摆放经书的道场,保持桌面整洁,就是恭敬佛法的具 体表现。
四大禁忌
一忌称呼不当
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大师”、“法师”,对道士应尊称为“道长”,对住持僧应尊称为“长老”、“方丈”、“禅师”。对喇嘛庙中的僧人应尊称“喇嘛”,即“上师”之意。
二忌礼节失当
与僧人见面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三忌谈吐不当
与僧人、道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之辞、婚配之事,以及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四忌行为举止失当
游览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尤忌乱摸乱刻神像、随意拍照。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好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失礼的事。
地图信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9 19:10
目录
概述
寺院规模
历史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