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蒙笼
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上大蒙笼》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七言诗
作品原文
上 大 蒙 笼[1]
黄雾冥冥小石门[2],苔衣草路无人迹。
苦竹参天大石门,虎迒兔蹊聊倚息[3]。
阴风搜林山鬼啸,千丈寒藤绕崩石[4]。
清风源里有人家[5],牛羊在山亦桑麻[6]。
向来陆梁嫚官府,试呼使前问其故[7]。
衣冠汉仪民父子[8]。吏曹扰之至如此。
穷乡有米无食盐,今日有盐无食米。
但愿官清不爱钱,长养儿孙听驱使。”
注释译文
[1]大蒙笼:地名。是当时太和县一个穷乡。
[2]小石门:作者经过的地名。下文“大石门”亦然。
[3]“虎迒”句:在老虎和兔子走过的地方暂且休息一下。迒(háng):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蹊:小路。
[4]崩石:将要崩塌的高险的山石。
[5]清风源:地名。
[6]“牛羊”句:意思是说,因地瘠山险不能耕种,只靠畜牧生活,所以牛羊就等同于桑麻。
[7]“向来”二句:此地老百姓向来强梁,常和官府捣乱,我就叫他们来问问什么缘故。陆梁:住在山陆的人,性情强梁。嫚:轻慢,侮辱。
[8]“衣冠”句:百姓的衣着举动很有礼貌,合乎汉家的威仪,和朝廷的人并无分别。
作品鉴赏
此诗前半部分写大蒙笼的自然环境,作品以自己行进途中所见为线索,层层叙写,揭示出大蒙笼的偏僻、险峻、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劣。后半部分写大蒙笼的民风,“向来陆梁嫚官府”见出此地民风强悍,不服官府管制,名声在外。而答案是此地百姓衣着举动俨然良民;村民“陆梁嫚官府”根源在“吏曹扰之”,即不堪忍受官吏的盘剥;村民的愿望也合情合理:只欲官府不要诛求殆尽,能过着贫困而平静的生活。
作者深入大蒙笼,是想搞清楚为何此地村民竟对抗官府,作者洞悉了其中的是非曲直,内心感情可想而知,诗虽未正面写出,但从“吏曹扰之”及农民真实生活状况的叙述中清晰可见。从此诗我们可看出统治者对农民的搜括已至丧心病狂的程度,即使农民躲入穷山恶谷,挣扎在死亡线上,仍难逃脱官府的搜括。同时也见出统治者的为非作歹已激起农民的反抗,这是北宋诗歌中极少涉及的,因此,此诗对认识北宋时期激烈的阶级矛盾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其政治遭遇随新旧党争而沉浮。哲宗时旧党得势,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左郎。后以修史“多诬”遭贬。早年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其诗以杜甫为宗,重视诗法,讲究锻字炼句,有“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风格奇硬拗涩,成为江西诗派的宗祖,对宋代诗风有很大影响。除诗歌外,能词、工书。其书法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参考资料
黄庭坚.中华农业文明教育园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31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