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
上海交通大学的下属机构,创建于1896年,1919年建成独立的图书馆大楼。1985年10月
包兆龙图书馆落成使用,1992年10月
包玉刚图书馆建成,2008年9月主馆正式启用,2013年4月储备书库正式启用,2013年9月社科馆正式启用,2014年12月
李政道图书馆正式落成。
发展历史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896年,同年建成一个图书室,即
南洋公学藏书楼。
1919年10月,建成独立的图书馆大楼,命名为
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图书馆。
1921年,更名为交通大学图书馆。
1956年,图书馆大部分工作人员及百分之九十二的藏书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
1957年9月,交通大学图书馆随校分设西安、上海两地。
1981年7月,在党和国家领导人
邓小平、
王震等同志亲自关怀下,原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
包玉刚先生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用于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
1985年10月,包兆龙图书馆落成使用。
1990年,为适应学校办学规模的迅速发展,在闵行校区兴建了包玉刚图书馆。
1992年10月,包玉刚图书馆建成。
2005年,学校整体战略开始向闵行校区转移,遂计划在闵行校区兴建新馆。位于闵行校区中心位置的新馆,即当前的主馆。
2006年3月11日,主馆奠基。
2008年9月,主馆正式启用。为配合学校整体布局,徐汇校区包兆龙图书馆分别搬迁至徐汇校区西大楼、新上院,分别定位为图书馆储备书库、社科阅览室。
2013年4月,储备书库正式启用;9月,社科馆正式启用。
2014年12月,李政道图书馆正式落成。
2019年,包玉刚图书馆开始进行大修。
2021年4月8日,包玉刚图书馆正式恢复开放。
馆藏实力
馆藏资源
截至2022年底,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33万册,电子图书387万册,纸质期刊7500余种,电子期刊5.8万种,学位论文909万篇(649万种),非全文数据库253个。
支撑保障
据2022年9月图书馆官网显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支持通过网络24×7的馆藏目录、电子文献、馆际互借、参考咨询、文献征订、新书刊报道等服务。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际大学图书馆联盟(IATUL)成员馆,并与中国国内主要图书馆、信息中心和美国、英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承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华东南地区中心、上海市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秘书处、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管理中心、上海中心图书馆交大分馆等职责,同时,是具有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科委双重资质的科技查新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文献服务网点单位,也是全国首批
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全国首批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
组织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组织机构:
研究开发
研究成果
2009年,在科研方面图书馆共承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图书馆课题2项,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课题6项。馆员共发表论文17篇,出版专著1本,客座主编杂志1期。其中,8月28日,承担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标准规范项目“国家图书馆管理元数据规范”通过结项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满足中国国家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管理元数据的基本需求,达到了项目研制目的。
2010年,图书馆共承担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项,国家图书馆课题2项,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课题7项,学校课题1项,其他项目2项。馆员共发表论文29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出版专著2本。
2011年,图书馆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1项国际合作交流项目获得2011 Emerald图书馆学研究基金一等奖,此外,获批上海巿教委项目1项,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课题4项,学校课题1项。馆员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出版论文集《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1本(含该馆馆员撰写的50篇文章)。
2012年,全馆共立项19项;其中馆级项目13项,校级项目4项,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CALIS项目2项。馆员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核心期刊14篇;出版专著3本。
2013年,全馆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29项,立项1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一子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上海社科及教委项目2项,上海交通大学籍政项目2项,校文理交叉、文科科研创新计划等项目5项等。全馆发表论文共28篇:其中CSSCI论文21篇,中国国内英文期刊1篇,编纂出版图书8部。
2014年,全馆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38项,立项2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项,上海市图书馆学会课题项目1项,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科研创新基金统计研究基金专题1项,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科研创新培育计划16项。全馆发表论文共36篇,其中,CSSCI论文22篇,SSCI论文3篇,编纂出版图书2部。
2015年,全馆组织申报各级各类项目8项,立项6项,其中,上海交大文理交叉专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上海交大社科管理研究课题重点项目1项。全馆发表论文共18篇,其中,CSSCI论文13篇,编纂出版图书3部。
2016年,新增立项11项:国家社科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DRAA“资源深度利用”研究课题2项,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图书情报研究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学术领域专项立项1项,全国高校博物馆研究课题1项,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项目1项。全馆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CSSCI论文17篇;出版专著3部。
2017年,新增立项16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项,获校文理交叉项目4项,获长三角地区图书情报研究基金2项,设立校“李政道与中国科教事业”专项课题。全馆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CSSCI论文18篇。
2018年,成功立项10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1项,各类校级课题7项。全馆科研论文发表38篇,其中SSCI论文1篇,EI论文1篇,CSSCI论文16篇。
2019年,成功立项6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课题2项,上海学校德育研究课题1项,校级智库研究项目1项。全馆科研论文发表29篇,其中SSCI论文1篇,EI论文2篇,CSSCI论文13篇。
2020年,获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2项;发表论文25篇,其中SSCI论文2篇、CSSCI论文9篇。
2021年,为支撑学校科技战略决策,图书馆启动全球顶尖科技系列研究。首先从国家、机构、时间、研究主题、产出与影响力、合作关系、基金资助、工作经历、风向标奖项等维度出发,全面分析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学术经历及其学术成果特征。该项目形成《诺贝尔奖科学家学术成果表征、演化和扩散分析》和《诺贝尔奖科学家学术成长轨迹及其启示研究》两份研究报告以及诺奖科学家发文期刊、合作关系、学科交叉及诺奖风向标等4份专报。研究成果被用于学校务虚会、科研工作大会等多个场合,并由学校报送教育部。
期刊成果
《交圕知讯》是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第一份面向读者的刊物。宗旨是发扬“
饮水思源”的交大精神,秉承交大校园文化,为全体师生提供新的、有效的知识讯息、以及获取文献信息的工具和方法。2007年10月第一期问世,原名《思源知讯》,以纸质版的形式为读者传递新的图书馆热点资讯。后随着电子资源、新媒体传播、国际化的发展需求,2020年更名《交圕知讯》,以电子版的形式,中英双语为载体,全面改版,传递交圕讯息,讲述交圕故事。
机构荣誉
2006年9月29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获得“十五CALIS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全国和地区中心建设奖”一等奖、“项目组织奖”一等奖、“引进资源建设奖”二等奖以及“文献传递服务奖”三等奖。
2007年12月6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获得CALIS资源建设一等奖。
2022年7月,在由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主办的“悦读青春”全国百场百所百名读书特色推选展示活动中,闵行校区包玉刚图书馆获评最美图书馆奖。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徽为轴对称图形,形似三本打开的书交叠在一起及初升的太阳,又类似于“交”字的变体艺术形象。
宗旨愿景
围绕学校发展战略,以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匹配的高水准、智慧型、特色化的信息知识服务中心为目标,加快构建优质的馆藏资源体系、搭建高效的信息获取系统、锤炼精准的知识供给能力,让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成为一个开放、交互、互联的知识创新服务平台,赋能全校师生追求卓越,建设美好未来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提出“一流服务、主动服务、智能服务;一站式、自助式;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宗旨,创建“资料随手可得,信息共享空间;咨询无处不在,馆员走进学科;技术支撑服务,科研推进发展”的服务理念,以学科服务为主线,使位于闵行、徐汇和黄浦三大校区的五所图书馆形成多分馆协同服务模式,将图书馆定位为“以人为本,读者之家;知识服务,第二课堂;信息主导,共享空间”。推行“藏、查、借、阅、参”一体化服务机制,注重信息素养教育,传承学术精髓,弘扬校园文化,开展学科化服务,发挥学术交流中心、知识加工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作用。各个图书馆的定位分别为:主馆定位为“理工生医农科综合馆”;包玉刚图书馆定位为“人文社科综合馆”;李政道图书馆定位为“五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合一”;徐汇校区社科阅览室定位为“社科馆”;医学院图书馆定位为“医学馆”。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节假日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储备书库不对外开放,提供应约取书服务,每周一、三、五上午入库取书
借阅制度
第一条 教职工(含博士后)、本科生和研究生凭校园一卡通、交大V卡享有图书馆借阅权限;进修、访学、合作关系人员,凭担保单位凭证享有相关权限。
第二条 借阅、预约权限。
第三条 借阅规定。
1.借书:
(1)凭本人校园一卡通、交大V卡使用自助借还设备或至服务台办理借阅手续;
(2)“借阅册数”包括在学校各校区图书馆(不含医学院图书馆)所借图书总量;
(3)借书时请检查所借图书,如发现有污损、残缺等情况,应立即向图书馆工作人员说明情况;
(4)“仅供阅览”的各类文献(如参考工具书、特藏文献、徐汇社科馆储备书库西大楼图书及期刊、报纸等)一般不外借;
(5)“休闲外借”图书最多可同时外借10册/人;
(6)“短期外借”图书外借期限为7天,不可预约,外借上限为2册/人;
(7)不得将未办理借阅手续的图书带出图书馆;
(8)如需要该馆未入藏的文献,可通过馆际互借解决。
2.还书:
(1)读者所借各类图书请在到期日前归还,可直接使用自助借还设备、还书箱或至服务台归还;
(2)所有图书均可异地归还(不包括各院系分馆图书);
(3)逾期图书需按规定支付逾期费。
3.续借:
(1)读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在图书馆主页或“交我办”APP办理续借;
(2)续借手续须在所借图书到期前办理,续借借期从续借之日算起;
(3)逾期或被他人预约的图书、“休闲外借”图书以及“短期外借”图书不能办理续借。
4.预约:
(1)读者可以选择图书馆各分馆作为取书地(不含医学院图书馆);
(2)预约图书到馆后,图书馆将以电子邮件或“交我办”消息的方式通知预约读者;
(3)预约图书将在预约架上保留一周(寒、暑假除外),逾期自动取消;
(4)预约读者须提供有效的交大邮箱地址和手机号码。
5.催还:
(1)读者所借图书到期前或逾期后,图书馆将通过电子邮件或“交我办”消息的方式发送到期提醒通知;
(2)续借期内图书,如被其他读者预约,图书馆将通过电子邮件或“交我办”消息的方式发送归还通知。
现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