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饭店
上海市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际饭店(Park Hotel),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地处上海市中心区域,坐北朝南,南临上海人民广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2月1日建成投用,自竣工起至1982年为上海市最高建筑,其楼顶中心旗杆于1950年11月确定为上海城市测绘平面坐标原点。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际饭店由中国民族资本四大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共同投资开始兴建。3月,国际饭店开始设计。5月,国际饭店开始进行基础建设。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6月,四行储蓄会开始建筑地上部分的招标,最终选定由中国人陶桂林经营的馥记营造厂营建。8月,建筑地上部分正式开工。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际饭店土建部分完工。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3月16日,国际饭店外立面完工。12月1日,国际饭店正式竣工投用,举行开幕剪彩。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国际饭店正式收归国有,日后交由当地国企锦江集团经营管理。
1950年11月,国际饭店楼顶的中心旗杆由上海市测绘部门确立为上海城市测绘平面坐标原点。
1979年12月,国际饭店餐厅正式对外开放。
1980年,国际饭店扩大楼下的东厅营业部,在地下室与二楼仓库开辟新餐厅。
1984年,国际饭店创办音乐茶座。
1988年,国际饭店进行外墙修缮,并对所有的管道、线路、空调、钢窗、通风设备等格局进行了改造装修。
1996年,国际饭店进行主楼全面改造,原全封闭的底层及一层中庭空间重新开放,14层多功能厅中原来封闭的顶蓬恢复。
1997年10月,国际饭店地漏大堂内的旗杆垂直处设立“上海城市坐标原点(副点)”标志,向社会开放,使得上海成为全国唯一没有更换原点的城市。
2009年9月,国际饭店外墙翻修工程获得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正式启动。
2010年9月,国际饭店设立文史馆以展出其珍贵史料。
2019年,国际饭店进行外墙石材保养维护工作。
建筑格局
国际饭店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建筑面积15650平方米,地上22层,地下2层,高83.8米。大楼为装饰艺术派风格钢架结构帆船型摩天式建筑,地上1~3层为裙房,4~14层为笔直向上,15层以上逐层向内收拢形成阶梯状退台。国际饭店1层为大厅(原与地下两层均为办公或银行设施场所),2~3层为餐厅、舞厅与会客室,4~13层为普通客房,14层为高档餐厅和舞厅,15~19层为高级客房,20~21层为设备用房,22层为火警瞭望台。
考虑上海软土地基对高层建筑的限制,大楼桩基部分的施工在设计方案最终完成完成之前即开始进行。担纲桩基工程的施工方是来自丹麦的康益洋行。施工方采用蒸汽机打桩,使用了400根总长115米的圆木美松作为桩基,由分别长75英尺和40英尺的两段木桩通过钢箍连接而成;每段木桩又是以五根圆木捆绑成“梅花桩”,深达39.8米,相当于大厦总高的一半;每处木桩之下再打钢筋混凝土桩,长约5英尺。这种结合了木桩和钢筋混凝土筏式基础的设计,令日后国际饭店的巨大体量成功避免了过多沉降。基础完工后,由洽兴营造厂负责建造地下两层。
在建筑地上部分的结构选型里,工程团队参照纽约和芝加哥当时摩天楼一般采取钢结构的做法,也使用了钢框架来做国际饭店的主结构。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质量轻,且直接可以参考海外的先进技术。国际饭店所用钢材是璜铜钢,生产自万尼林钢厂。其工字形柱头中间填空心砖以减轻重量。当十几层楼的钢框架搭建完毕,建筑的楼面则采取了现浇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强横向的坚固度。受地基所限,平面布局紧凑,管道敷设在墙内,室内空间利用率高。其钢丝网花平顶,为国内首创。
国际饭店建筑配套设施选用技术的先进程度为当时上海市之最。饭店开挖了深达200多米的自流井作为地下水源的供给,作为对自来水供水系统的补充,用压力泵将水源贮存于屋顶的水箱,再通过管道输送至各楼层使用;每层楼都设置自动消防喷淋头,一旦房间着火或室内温度高于49℃便开始自动喷水;配备电梯均由当时知名厂商奥的斯生产;冷气设备的使用也是全国旅馆业的第一家。
建筑特色
国际饭店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用地局促,平面布置成工字形,立面采取竖线条划分,前部15层以上逐层四面收进成阶梯状,造型高耸挺拔,是20年代美国摩天楼的翻版。从国际饭店落成后的建筑外观看,其钢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楼板,层层收进的顶部造型无不反映出美国艺术装饰主义建筑的特征;立面上笔直的线条是当时流行于纽约、巴黎再舶至上海的装饰艺术风格的“摩登流线型”特征之一。尽管国际饭店在风格流派上追随了美国暖炉大楼,但其更具一些自身特征的建筑和装饰语汇,如为了更强调笔直和高耸的视觉感而将客房在外墙玻璃窗的高宽比控制在2.5:1左右,大于美国暖炉大楼玻璃窗的2:1高宽比,因此显得更为纤细、笔直往上。所有材料均取之国内,底层到3层镶贴青岛崂山黑花岗岩饰面,4层以上全部镶贴棕色泰山面砖,显得非常典雅庄重。大堂地坪全部采用国产大理石,与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大理石相比,不仅价格经济,而且更显中国实力。大厦的2、3层及14层用巨型圆角玻璃镶贴,显示了强烈的现代感和立体感。
内部隔墙贴甘蔗板作为隔音板,再涂以蔴丝灰和石膏,保证平整度。在底层大厅,地面、柱子、墙面都铺贴了大理石板材。在客房里,则施以钢丝网花纹样的平顶,简洁而精致。
国际饭店拥有豪华套房、双人套房、单人客房等多类型客房,客房宽敞舒适、装饰典雅、设备先进,高级卫生洁具、冰箱、小酒吧、自选空调、高级音箱及彩色闭路电视等一应俱全。拥有供应中西菜肴的“国际廊”、“丰泽楼”、“顺风厅”、“孔雀厅”、“云楼”等五个不同风格的餐厅。拥有一个大会议厅、摩天厅、银河厅和三个小会议室,拥有先进的视听设备,录像投影机及屏幕、幻灯投影、计算机投影等齐全的会议设施,还有自选商场、美容中心、迪斯科舞厅等商娱分区。此外,国际饭店一楼回廊还设有文史馆,存放着早年使用过的中、西式器皿,股东印鉴,股票存根等和各类老照片。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国际饭店设计者为匈牙利著名国际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邬达克于189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是家中长子,童年时期即格外喜爱绘画。1910年,17岁的邬达克进入布达佩斯匈牙利皇家约瑟夫科技大学建筑系就读。1911年5月,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其建筑师生涯的首部作品。原本邬达克即将继承家业,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邬达克成为了奥匈帝国军队在俄罗斯前线的一名士兵。而在1916年6月的时候,因为伯力战役失败,邬达克头部受伤从而成为残疾战俘,一路颠沛流离至希洛克。据说,在1918年10月初,邬达克在运送战俘的火车接近中国边境时,毅然跳车逃亡,来到了哈尔滨。民国七年(1918年)10月26日,邬达克从东北抵达沪上,由于奥匈帝国战败解体,邬达克失去了国籍,落魄的邬达克在上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之后在上海组建了家庭。上海庇护了邬达克,让他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邬达克也用他的作品丰富了上海的轮廓,将自己对上海的热爱写进了城市的每个角落。设计的建筑成为上海屹抹不去的城市的记忆。邬达克参与了上海建筑的黄金年代,当时上海包含国际饭店在内共有54个项目由他参与设计,邬达克设计出了国际饭店,国际饭店也成就了他。邬达克最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离开上海,并于1958年10月26日因心脏病去世。
国际饭店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另一位生于中国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贝聿铭是苏州望族之后,他的祖父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创建者,父亲是中国银行香港分的创建者。民国十六年(1927年),因为父亲调职举家移居上海。贝聿铭少时口才出众,曾被认为日后会成为一名律师,但当时尚处于懵懂中,课余只知道玩耍与看电影。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贝聿铭17岁时,国际饭店的落成成为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一件大事,令贝聿铭戒去玩性,下定决心要建造一座和国际饭店一样高的大楼。后来,在他中学毕业的时候,银行家父亲曾让他选择学金融继承家业或学医,而他却坚持要学建筑,并且发誓将来要建造出和国际饭店一样的高楼大厦。贝聿铭被父亲送往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攻读建筑学,并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建筑大师,当他重新回到上海时,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一生的作品成就也远远超过了国际饭店一座建筑本身。
建设来历
国际饭店由中国民族资本四大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共同投资兴建,建造初衷不是饭店而是银行,因此又名“四行储蓄会大厦”,建成后不久追加投资改为饭店。是为中国人自己筹资建造的第一幢摩天大楼,也是20世纪30年代亚洲最先进的酒店。因其坐落在“Park Road”(派克路,即今黄河路)故而得名“Park Hotel”。由于马路对面是英国人开的跑马厅(解放后改为人民公园),“Park Hotel”花园饭店之名与此环境也高度相宜,所以其英文名一直使用至今。
为取得国际饭店的施工权,当时中外7家营造厂都跃跃欲试,参与了国际饭店的投标。虽然中国企业起步较晚,外国企业当时竞争力较强。但中国知名建筑家陶桂林经营的馥记营造厂凭借承建过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等项目经验和在建筑界及百姓中的好口碑,最终拿下施工权,使国际饭店成为“中国制造”的代表。
传说轶事
据传,国际饭店落成后,有一个人初来上海,跑来看国际饭店,他不断地仰起头,结果正好有一阵风吹来,把他的帽子吹到地上。这一笑话轶事为当时人们所津津乐道,因此彼时大人常对孩子戏称“常到南京路看国际饭店,当心被大风吹落帽子”。
历史之最
除了高度和地理位置优势之外,国际饭店在上海近代饭店史上还创下数个中国历史“之最”:最早采用酒店管理国际标准;最早使用消防自动喷淋装置和报警系统;最早拥有客房呼叫系统;最早使用信号控制的自动电梯;最早开通中美长途电话;最早拥有金库,且为目前唯一拥有正在使用的金库的酒店;最早开办员工培训所,使用“侍应生”的名词概念;最早拥有球队、乐队、合唱团和彩色印刷间。
重要活动
历史上的国际饭店是名流汇聚之所,各界精英名人常常下榻于此,不少文人学者为饭店留下的诗、书、画作品,成为饭店的传世之宝。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8日,上海各界人士在二楼举行欢送梅兰芳赴苏联演出宴会,到会的有苏联大使馆代办、政界要人以及外交界、影剧界、金融界人士。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9日,喜剧大师卓别林来到上海。当晚,梅兰芳、胡蝶等文艺界名人在二楼设宴款待。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5月19日,中美长途电话通话典礼在国际饭店举行,宋美龄宋蔼龄参加典礼并在15楼与美国罗斯福总统的夫人通电话。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6月初,美国空军少将克莱尔·李·陈纳德陈香梅女士曾入住国际饭店919房和920房。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30日,钱学森蒋英于国际饭店14楼摩天厅举行婚礼。同年冬季,陈纳德将军与陈香梅女士于国际饭店14楼摩天厅举行订婚仪式。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国际饭店顶楼升起了红旗,人民解放军高唱战歌踏平“十里洋场”。6月初,上海市市长陈毅在国际饭店召集解放上海部队团以上干部,几乎请来了所有解放大上海的功臣名将,举行解放上海的庆功宴。
1959年2月16日,著名学者郭沫若登上国际饭店顶楼并题诗两首: “国际高楼廿四层,披襟俯瞰万家灯,广场浩淼如烟海,不复当年跑马厅。雨中踏上最高楼,伸手摩云摘斗牛,逍欲飞升乘火箭,红旗插到九重头。”
1999年,国际饭店改造后曾先后接待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中国国家足球队、APEC2001新闻记者团等重要任务。
2008年,邬达克逝世50周年,匈牙利把该年称为“邬达克年”,并从1月22日起在上海举办一系列邬达克的纪念活动,国际饭店举办邬达克建筑设计展。
2010年12月19日,匈牙利德布勒森现代艺术基金会向国际饭店赠送一幅邬达克肖像画,以表彰上海国际饭店在完整保存邬达克历史遗迹和史料上做出的巨大贡献。
所获荣誉
2011年,国际饭店入选“中华老字号”品牌。同年,国际饭店京帮点心制作技艺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11月2日,国际饭店获得第三届“中国饭店金星奖”。
2016年9月,国际饭店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文物保护
1987年,国际饭店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一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类别为二类。
2006年5月25日,国际饭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价值意义
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其楼顶中心旗杆作为上海城市测绘坐标原点具有重要地理意义,其价值不仅限于建筑的高度,还是上海城市崛起的鲜明标志。(澎湃新闻 评)
国际饭店是上海的地理高度,更是心理高度;是上海的城市象征与城市文明结晶。(中国当代作家沈嘉禄 评)
国际饭店是上海最为优秀的饭店,她经久不衰的历史与文化证明了这一点。(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 评)
像国际饭店这样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老饭店,才是最具品位的。(中国外交部前部长杨洁篪 评)
参观信息
国际饭店位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西路170号。
国际饭店全年全天对外开放,不同功能分区开放时间各不相同。
公交:乘坐上海公交18路、49路、167路、312路等至人民广场(福州路)站、北京西路西藏中路站、南京西路黄河路站、北京西路成都北路站到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3 20: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