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第一个具有新式设备的剧场,也是从事戏曲改良的演出团体。1908年 7月,
京剧演员潘月樵、
夏月润、
夏月珊与上海信成银行协理、曾任同盟会干事的沈缦云等,集资创建于
上海南市十六铺。主要编演京剧,也间有文明戏的演出。
新舞台的成立,是辛亥革命前后民主思潮高涨,资产阶级戏曲改良活动的产物。新舞台曾多次迁移,但始终坚持不去租界演唱。它第一次在中国戏曲史上改茶园为新式剧场,将带柱方台改建成半月形的镜框式舞台(中间设有转台装置),并将灯光布景运用到戏曲舞台上来,形成了当时舞台美术的一个新的流派。新舞台还实行了卖票制;改革旧剧场中泡茶、递手巾、要小帐等积弊。为了提高艺人的地位,还改称伶人为艺员,拒不应唱堂会;演员一律不用艺名而用真名。新舞台的主要演员除潘、夏等人外,还有
冯子和、周凤文等。潘月樵(1869~1929),
江苏甘泉(今
扬州)人。早年艺名小连生,初习
梆子,后改唱京剧
老生,以做功见长。辛亥革命后在上海等地历任军职,因反对袁世凯曾遭通缉。夏月润(1878~1931),字云础,安徽怀宁人,演武生,兼演红生,曾任
上海伶界联合会会长多年。
辛亥革命中,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等人建立了伶界义勇军,攻打江南制造局。又首创募捐义演,支援革命。为此,孙中山曾亲书“现身说法”的匾额,表彰他们的功绩。新舞台演出过不少宣传革命,反帝反封建的
时装新戏,如
《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黑籍冤魂》、《玫瑰花》、《波兰亡国惨》、《中国国会万岁》、《血泪碑》、《新茶花》、《华伦夫人》等。当时一些从事文明新戏创作的著名演员,如
欧阳予倩、
刘艺舟、王钟声、汪优游、
沈冰血等,都先后参加过新舞台的演出,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戏曲改良活动,也使新舞台成为辛亥革命前后宣传革命,汇演新戏的一个重要场所。影响所及,后来在北京、武汉等地都建立了类似新舞台的剧场。 辛亥革命失败后,在殖民地商业化倾向影响下,新舞台渐趋衰落,后期蜕变为专以滑稽噱头和
机关布景取胜的演出场所。1924年,剧场改建民房出售,剧团也随之解散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