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月樵(1871~1928),艺名小莲生,
扬州人。潘月樵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
人物简介
潘月樵(1871~1928)辛亥革命前后,上海戏曲界出现了一位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他的传奇生涯和慷慨义举长期为人们称道。他就是被誉为“梨园革命家”和“梨园少将”的潘月樵。
潘月樵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京剧老生演员。他1871年出生于扬州,家境贫寒,童年丧父,漂泊到天津。8岁入梆子戏班,9岁登台演戏,后改唱京剧。1886年,潘月樵应天仙舞台之邀来沪,以“小连生”艺名挂牌,一炮打响。他噪音稍带沙哑,注重做工和念白。他擅长甩发、髯口、纱帽翅等技巧,堪称一绝;他吐字清晰,铿锵有力,尤擅大段劝世警言式的念白,有“言论老生”之称。
潘月樵热衷于传统戏剧的推陈出新,是海派京剧的创始人之一。1908年,他与夏月珊、夏月润等在十六铺创办新舞台,引进国外的灯光、布景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座近代剧场。他编演了大量针砭时事的改良京剧,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明末遗恨》等,对宣传普及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一定作用。上海同盟会领导人陈其美曾予以高度评价:“潘、夏诸君于伶界夙负声誉,数年以来专事排演新剧,感化社会,其影响所及,能使国民心理趋向共和。”
潘月樵好善乐施,经常举办赈灾义演,被推为梨园公会理事长。潘月樵等人集资在方浜边开设榛苓学堂,这是上海最早的梨园子弟学校,贫寒同业子弟可免费入学,也招收一般穷人子女。为了老艺人身后有安息之所,潘月樵发起在新舞台唱戏3天,集资购得真如一块荒地,作为梨园公墓,免费安葬伶界同人。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至上海。革命党人群起响应,潘月樵、夏月珊等率领伶界商团投入光复上海战役中。11月4日凌晨,商团和军警向江南制造局发起最后攻击。前锋敢死队与清军枪战相持两个多小时,清军用机关枪扫射,商团进攻受阻。潘月樵和夏氏兄弟绕到边门纵火焚烧,瞬间烈焰腾腾。潘月樵翻越围墙,“躬冒矢石,奋勇前进”,第一个冲进制造局,为攻占清军最顽固的堡垒立下了首功。战斗中,潘月樵左腿中弹。《上海竹枝词》称颂道:“兵工厂接沪军营,革命风潮一夕惊。可笑官场张楚宝,不如伶界小连生。”(注:张楚宝,即张士珩,系江南制造局总办)
上海光复后,军政府招募新兵,亟需粮饷。潘月樵捐助1000元,并带伤登台演戏,又募款500余元。不久,潘月樵被任命为沪军调查部长,授少将军衔,他还参加了攻克南京的战斗。他上书陈其美(时任沪军都督),呼吁“大兴事业,改良土货,使人人尽用本国货,以保全利益。”1912年4月,孙中山亲临新舞台观看新编剧《波兰亡国惨》,手书“急公好义”横幅赠送潘月樵。1913年7月讨袁战争中,潘月樵把20余万家产捐献给孙中山,资助革命。
讨袁失败后,潘月樵遭通缉,他化装成和尚得以逃脱。1923年,潘月樵曾再登新舞台(已迁至九亩地)演出,因久疏舞台,号召力大不如前。1928年,潘月樵病逝于常州。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京剧团曾排演京剧《潘月樵传奇》(后改编为电视连续剧),以纪念这位辛亥革命中的传奇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潘月樵,名宗岳,原名万胜,艺名小连生。江苏
扬州人。父名福云,生母
侯氏。潘7岁丧父,14岁丧母,幼年家境异常贫困,流落北方,投师学艺,初习
梆子文武老生,后改习京剧老生,擅长做工。
潘月樵幼年聪颖过人,9岁开始登台演戏。清光绪十年(1884年)16岁时,受上海
天仙茶园之聘来沪演出,以“小连生”挂名,一唱即红,每年包银高达1600两,曾与“老生后三杰”之一
汪桂芬齐名。潘在天仙茶园演唱达20年之久,排演的新戏和
本戏达百出之多,其中以
连台本戏《铁公鸡》最红。相传,在此期间曾拜北京文武老生
夏奎章学戏,从此改唱京剧老生。光绪三十年,应
夏氏弟兄之邀,潘月樵离开天仙茶园,加入丹桂花园,与夏氏弟兄一起开始进行京剧改良活动。光绪三十四年,潘又与夏氏弟兄一起联合上海
民族资产阶级人士姚伯欣等人,为振兴
南市一带(当时上海的非租界地区)的经济和商业,在
十六铺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剧场——
上海新舞台,引进了国外的先进剧场技术(灯光,布景等)。进一步推动了京剧改良运动。并编演了大量时装新
京戏,如《潘烈士投海》、《黑籍冤魂》、《新茶花》等,抨击封建,宣传革命思想,紧密地结合了当时的
政治斗争,在辛亥革命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参加革命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发动起义,潘月樵与夏氏弟兄,率领伶界商团,组织敢死队,在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关键一战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对光复上海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潘月樵攻克制造局有功,军政府授他以
少将军衔。民国元年(1912)春,又委任为上海军政府调查部部长,并参加了民军攻打南京的战役。曾经得到孙中山的接见。还亲赠“现身说法”匾额一幅,下书“孙文”赠,以表彰他的功德。
辛亥革命后,新
政府财政支绌,潘月樵以私人名义捐款1000元,并与夏氏弟兄等为
中华民国学生军义演助饷。在新文化、新思想的民主思潮影响下,他还积极筹建
上海伶界联合会,率先改艺名为真名,提高伶界人格,改称伶人为艺员,出以“使萎靡之社会日就进化”的宗旨,潘与夏氏弟兄等人还创办了中国戏曲史上第一所由艺人自行开办的子弟学校——上海榛苓小学,让伶界子弟学习文化,清寒同业子弟免费入学。为了京剧老艺人死后能有安眠之所,潘建议在新舞台唱会戏3天,购得真如一块荒地,作为梨园公墓,伶界同人可以免费安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潘月樵来上海,和
夏月恒、月润、月珊、月华兄弟全班在新
丹桂茶园演出京剧。
潘月樵具有革新精神。光绪三十四年兄弟应邀迁居南市,积极投入新舞台的筹建和组班事宜。他们共同努力,对传统京剧从舞台、
戏装、道具、唱腔等方面都有改革,排演针砭时事的改良京剧有《四妆关胜》、《四戏迷传》、《血手印》、《潘烈士投海》等,取得良好
社会效果。
时装新戏《新茶花女》共演20大本,采用光学
机关布景,久演不衰,
卖座最盛。
孙中山多次到新舞台观戏和开会演说,曾书“急公好义”匾额赠潘月樵,并书“警世钟”三字,制成幕帐,赠新舞台全体人员。
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爆发后,潘月樵为
上海商团一分子,积极宣传。11月3日,上海革命党人分路围攻制造局。正门难攻,潘月樵擅武艺,带头翻越制造局后门,用硫磺炸弹引爆火,局内工人响应,部分守军起义,制造局被攻克。
民国元年(1912年)
陈其美委潘月樵以调查部长职,潘一笑却之,仍演艺
新舞台。
京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