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个滨海城市,水运曾经是古老上海的传统交通方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会稽郡,据说曾见人们乘船在水上进行交易。到了汉代时,松江、嘉定一带的土特产,已开始利用船只运往扬州集散,再经长江、淮河等和中原地方进行贸易。唐代,苏州成为逾越扬州的雄郡,贸易之盛,居江南首位。苏州一带的货物,均经吴淞江、沪渎转口北运。上海地区的青龙镇,即是那时转口活动的中心。杜甫曾在诗中记载江南货物输送京师事:“吴门转粟帛,泛海临蓬莱。”到南宋时,由于河道淤塞,许多船只已无法从沪渎直上青龙镇,多停于今小东门一带的上海浦,故才使得这里逐渐繁盛起来。到了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开始在这里设立专管船舶运输的“市舶提举司”,上海镇名从此开始出现。那时,十六铺一带已有广场、市场、寺庙……构成了今日上海港的原始雏形。小东门一带,还建有各种船业行会组织的商船会馆数家,跟着又出现了闽广商人经营洋货的洋行街(今阳朔路)。显然上海已是“人烟稠密,商贾辐辏”之地,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了。时人施润曾以“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羹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春三”,来描写小东门一带的繁华和船商们的奢侈生活。
仲富兰,上海市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曾任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副总监、高级记者,《新闻午报》主笔。现为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社会兼职为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著有《中华风物探源》、《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民俗与文化杂谈》、《图说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民俗传播学》等30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