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苏庄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下辖村
上苏庄村,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宋家庄镇下辖行政村,中国传统村落,坐落于蔚县南部的南山脚下,村域面积11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上苏庄村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根据村民建房挖窖时出土的石磨、灶台、盆碗、钱币等物进一步证实,北魏时期上苏庄村已经是蔚县境内一个人丁兴旺、生活富庶的村庄了。但是之前村址不在现在的庄堡之上,而在村西的西洼之处,村名也不叫上苏庄,而叫“底村”。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建起庄堡,取名“上苏庄”。
上苏庄村初建堡时就有张、田、孟、王氏,他们都是同时从“底村”进入新的庄堡的,齐心协力共同创建了“上苏庄”这个新家园。
地理环境
上苏庄村隶属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蔚县宋家庄镇,座落于蔚县南部的南山脚下,村域面积11平方千米。
上苏庄村地形东高西低,其特征为丘陵、平原、山地,海拔910~1100米。
村落格局
选址理念
北魏时期上苏庄村在村西的低洼之处,名曰“底村”。后来由于村落地势低洼,常遭山洪或匪患袭击,先民们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在原“底村”村东高处建造了新的村堡,取名“上苏庄”,“上”与原来的“底”相对,取“上走”之意,“苏”取万物复苏之意,希望在新的庄堡中能够万象更新,平安生息。“上苏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空间布局
上苏庄村的堡墙、堡门和堡内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俯视上苏庄古堡其形状恰似打击乐器的镛锣模样(用木框做架,界成若干方格,方格内挂有小铜锣)。东西南北交错的街道是镛锣的框架,一幢幢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好像一只只镛锣挂于框架之上。所以,上苏庄堡也叫“镛锣堡”。上苏庄村建堡时,在堡门处左右用石头和黄土垒砌了毛笔头和砚台模样的建筑物,而今仍然能看出其形状,初建堡时就在堡内十字街口设有“乐善亭”,专供艺人们吹拉弹唱,一来为敬神,二来为自娱。堡墙北端建造的是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上苏庄古堡中这些“镛锣”般布局的四合院大部分还保存较好。
上苏庄村古堡外路北是三元宫,学堂院,路南是戏台,戏台背面是堡门,古堡内的南北和东西主街,南北主街北端为灯山楼,与东西向主街交叉口处有关帝庙1处,街道南端为三义庙,东西主街街道两侧为民居建筑,为古堡内的主要交通道路,堡内的地形东高西低,落差较大,街巷又用山石铺就,泄洪较为方便。
经济社会
人口
据2021年11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上苏庄村有户数600多户,总人口2200余人。
经济
据2021年11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上苏庄村集体年收入6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
主要景点
上苏庄村有明代四合院建有44所,清代四合院建有22所。这些四合院除了都有明清两代民居建筑风格外,独特的是每个四合院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有的是连环院,有的是里外院,有的设有过厅,有的建有前廊,有的青砖灰瓦朴实无华,有的雕梁画栋雄宏豪大。
上苏庄村的堡门位于古堡北偏西处,坐南面北,为石基砖券,券高3.2米。门券上方嵌有青石匾额一块,上刻“上苏庄堡,明嘉靖二十二年仲秋吉日建”等字样。堡门上没有建筑物,堡门两侧用石垒土夯的方式塑造了一尖一方两个垛台,分别象征毛笔头和砚台。堡墙为黄土夯筑,底宽4米,上宽0.8米,残高5米,周长800米,既可防范兵祸匪患,又可阻挡风沙洪水。除了南端墙体有破损外,大部分堡墙保存完好。
上苏庄村的灯山楼位于古堡南端,与堡墙相连,是明代建筑,后经多次重修,用于拜灯山、祀火神。该楼为单坡硬山顶,楼高5米,宽2.5米,进深2米;楼内设有台阶式木架50余层,用来放置灯盏,摆出字形。
关帝庙为明代建筑,坐落于古堡中心地段的砖石平台之上,平台两侧有砖砌矮墙。关帝庙为砖木结构,面阔3间,屋顶为双坡硬山筒瓦顶,正脊上雕有图案,两端有脊兽,五凛四步,置前步廊。殿内供奉关帝画像,东西山墙彩绘关羽生平故事。廊上斗拱雀替完整,砖、木雕饰虽有残破,但清晰可辨。整座庙宇处于古民宅之中,紧临街巷,逢年过节香火不断。
三元宫建造于明末清初,是上苏庄村最大的寺庙建筑,位于堡门外北端,与古戏楼相对,占地面积有600多平方米。三元宫原为二进院落,前院早已拆除,现前殿、后院、门楼、正殿、东西厢房保存完好。正殿(三清殿)为硬山筒瓦顶,面阔3间,进深1间,东西配有耳房,东西厢房各6间,为道士宿舍、伙房、客房等。正殿内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前殿(三元宫)为硬山筒瓦顶,面阔3间,进深2间,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前殿和正殿均飞檐起脊,安置吻兽。
风神庙立于石基座之上,面阔3间带前廊,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正脊装饰有雕刻纹样,两端有脊兽。
观音殿为明代建筑,在古堡内西侧,正对堡门,建筑面积逾40平方米。门楼为硬山筒瓦顶,砖砌拱形门洞,门楼前方有不规则的弧形石砌平台。正殿为双坡硬山筒瓦顶,檐下施彩绘,面阔1间,进深1间;殿内正中供奉观音塑像,东西墙壁彩绘“红孩儿五十三参”的拜佛故事,塑像和彩绘较为精美。
古戏楼是上苏庄村保存完好的典型古建筑,坐落于堡门外,坐南朝北,与三元宫相对,属明末清初建筑。古戏楼为硬山卷棚筒瓦顶,面阔3间,进深2间,通高7米,台基高1.5米。木制隔扇将舞台分为前台与后台。戏楼插枋布瓦,十分考究,楼前檐柱头以木雕龙头收边,额枋、雀替均为镂空雕饰。
五道庙立于砖砌台基之上,面阔1间,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檐下施彩绘。
三义庙坐北朝南,建在高耸的基座之上,面阔3间,屋顶为硬山筒瓦顶,分长短坡,长坡朝南,短坡朝北。庙门的楹联是: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人。有人说:相传,刘备是压火水星,三义庙是为了与堡墙南端祭火神用的灯山楼遥相呼应,取水火平衡之寓意而建造的,但从建堡时张、田、柳、孟、王等姓氏人家都能在这里扎根生活来看,三义庙的建造,最大的寓意在于一个“义”字。人们祈求的是刘、关、张那种同生死、共患难的侠风义骨能在上苏庄村发扬光大。
磨坊面阔3间,屋顶为硬山筒瓦顶,屋脊饰有脊兽,屋门设于次间。
尚礼学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门楼为硬山筒瓦顶,檐下施彩绘,大门上方悬挂“尚礼学堂”匾额。院落内方砖铺地,有正房及东西厢房,卷棚筒瓦顶,木制门窗均涂饰红漆。
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
上苏庄晋剧戏班得益于村人深厚的戏曲文化底蕴,很快发展起来,两年后唱红了蔚县四乡,一大批晋剧新秀脱颖而出,像须生康德成,花脸赵桂印、李福财,生角袁国、袁文堂,旦角田作、郭为香,安全、郭翠莲等,不但在蔚县唱得红、叫得响,就是在山西雁北、张家口坝上、内蒙古一带也同样小有名气。1951年,蔚县就是以这些艺人为基础成立的新生剧团。蔚阳合县后,他们有的进了阳原剧团,有的分配到崇礼剧团,有的则受聘于山西、内蒙古等地的市、县剧团。无论在哪里,这些出生于上苏庄古堡的艺人们都是戏中的主角,团里的台柱。
上苏庄古堡,是蔚县秧歌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明朝末年,弦子腔、道情戏等最初的戏曲表现形式在上苏庄就十分流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蔚县秧歌已在上苏庄发展成戏曲的雏形,咸丰年间,就有了自己的秧歌戏班。光绪以后,上苏庄古堡的秧歌戏已经闻名四乡,培养了大批秧歌戏艺人,其中武生袁守千,扮相英俊,唱腔圆润,武功极高,倾倒无数观众。可以说上苏庄民间戏曲,为蔚县、乃至蔚县周边地区的戏曲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彩绘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彩绘一般分为和玺、苏式、旋子彩绘三种,也称为“官式彩绘”。但古建筑的彩绘不仅有这三种形式,而且还有一些民俗风情彩绘,在形式上也脱离了一般彩绘的规制。古寺庙内均绘制有壁画,由于佛、道教寺庙种类齐全,所以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保存状况较好。内容体现唯佛为尊思想和三教合一宗旨,上苏庄寺庙壁画以明、清时期为主。
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漆,称为杯棬。传统的柳编品种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
元宵三天拜灯山。在上苏庄众多民俗中,拜灯山的民俗是最隆重、也是最引人入胜的活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当夜幕降临后,堡内南端的灯山数处热闹非凡。人们争相观看由数百只陶瓷灯盏摆成并点燃的吉祥字样灯火图案,并频频拜祭祈求平安。配合还要唱大戏,耍社火。
除夕午夜祭冰灾。相传,这一民俗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目的是祈求天公赐村民以甘霖,免百姓于雹灾。每年的除夕午夜十二点,由村长、村副(由村委书记、主任)携村里办事人员等,洗手后,带上祭品、祭文,排队从三元宫出发到村西北角处,一路上不能说话。到达目的地后,先摆供品烧香磕头,然后点旺火(用柴禾、柏枝点起的篝火)、鸣炮,再将供品、祭文扔到旺火里烧掉,祭祀结束。据说,该村自祭冰灾以来,没有遭受过毁灭性雹灾。
非遗项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灯山”是明朝村子建成后,在堡内北端建“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由于刘备属水星,怕洪水泛滥,殃及百姓,故在南端建起了“灯山楼”供奉火神,以达水火平衡,百姓安居乐业,五谷丰登的愿望。从那时起,“拜灯山”就以活态方式传承至今。由于村落靠近山脚,洪水时常泛滥,以五行学说水火相克之理念“拜灯山”敬火神以压水势成为与村落的密切关系。活动内容有摆灯盏字画、 搓灯捻、热油、引火神、点灯盏、拜灯山、民俗舞蹈等。传承形式有受祖辈传授,不为金钱回报,只为百姓平安的热心人士相传两种。
方言
上苏庄方言独具特色,以发音绵软、语气温和、声调婉转而著称。有文章称方言“低如燕子呢喃,高似画眉对歌”,连街头巷尾的小贩的叫卖声也“跌宕起伏拖腔长久”。方言最重要的特点是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一律读舒声。这在张家口市辖区内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关学者的论著,方言当属北京官话区。方言与普通话相比,少了三个声母zh、ch、sh,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没有卷舌音。蔚县人说“十”,常被北京人听成“四”;“香椿”与“乡村”发音相同。还有,方言中“鹅、爱、袄、欧、安、恩、昂”等音节都有声母n,与“哪(ne)、奈、南、能、囊” 的声母一样,而这些音节在普通话中都是零声字母音节。韵母方面,方言只有后鼻音韵母,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母音节一律被读成后鼻音韵母。仅从语音上,听不出到底说的是“金银”还是“经营”,是“花盆”还是“花棚”、是“村民”还是“聪明”。方言有分音词,如“耳环”常说成“耳胡阑”,“杆”常说成“圪缆”等。
物产美食
八大碗
“八大碗”是的传统名肴,顾名思义,八大碗即指席上的主要菜肴数量,一般为丝子杂烩、炒肉、酌蒸肉、虎皮丸子、块子杂烩、浑煎鸡、清蒸丸子、银丝肚等八类。八大碗有荤有素,烹饪精细,鲜美可口,是当地宴宾会客的名肴。不论婚配嫁娶、宴宾会客,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视为特别讲究而又阔绰的名肴。
黄糕
黄糕是最具特色的食物,它是用黄米(黍子去皮)面做成的,它是那里的特有的食物,是招待亲朋好友、举办红白喜事以及逢年过节的上等佳肴,俗话说“黄糕肉菜,爱走爱在(留)”,黄糕还可以进一步做成油炸糕。别的地方过年吃饺子,咱们蔚县过年吃油炸糕,意味着团团圆圆。
荞面饸饹
荞面饸饹是较具特色的食品之一,它适口性强,也是招待亲朋好友、红白喜事以及逢年过节的上等佳肴。它炊烹制做并不复杂,只要一看就能学会,所以家家都可以烹制,用饸饹床把揉好的荞面团压成粉条状并直接压到开水锅里,少顷,搭入冷水里,即成熟食。它优质柔韧纤长,色泽洁白,一次压成可多次食用,在二十多个小时内或在冬天里或冰箱里把它冻起来,可以长期质不变、色不变、香味不减。荞面饸饹是调羹食物,羹料至关重要,一般分荤汤和素汤两种,荤汤常以猪肉丝为主品,素羹多以黄花、本地蘑菇(口蘑)为佐料,若再加点胡椒粉或辣椒油,则香味格外浓郁。
粉砣
粉砣就是其他地方所吃的凉粉,而粉砣也有它独特的地方。砣有水晶粉砣、黄粉砣、白粉砣之分,水晶粉砣是蔚县具有地方风味的冷食品,因其色泽透明故得名。卖各种粉砣者用铁镲把粉砣擦成纤细的条状放入碗内,加上调料,味美可口,柔而不粘,滑而不腻,清凉消暑,是较佳冷食小吃。每逢酷暑炎夏,赶集上镇的人,口干舌燥,倘若吃上一碗粉砣,不仅适口充饥,且能驱炎消暑,沁人心脾。
荣誉称号
2012年12月17日,上苏庄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
2021年10月,上苏庄村被河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为“河北省卫生村”。
旅游信息
交通
上苏庄村座落于蔚县南部的南山脚下,距离县城约12千米。新修建的旅游路自下广路(省道)通至村庄内,且张石高速的蔚县南出入口位于村庄的南侧,另有多条村级道路通至临近村庄。
导览
由217乡道大概行驶500米进入村庄,右转行至大概500多米到达古堡入口。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8 11: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