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下,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读作xià。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属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其本义为位置在低处的,跟“”相反;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等。
文字源流
“下”,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作“𠄟”,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金文承袭甲骨文作“𠄟”。春秋文字或添一竖画作“下”,为篆隶所本。战国文字大多沿袭春秋文字作“下”,或上添一短横为饰笔;或作“丅”,省去下面一短横。秦代文字沿用战国时期作“下”的写法,只是竖画作弯曲状。汉代文字则又将弯曲的竖笔改回为直笔。小篆把小横竖起来与长横垂直。隶书在竖画的右边加点。楷书笔画化。现代汉语统一规范简化为“下”。
“下”字的本义是下面、下边,即位置处于低处。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又用作量词
详细字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一】【丄部】
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古文二)𠄟(下)二(上)。 文四,重七
说文解字注
底也。底当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许氏解字多用转注。转注者,互训也。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谓转注。全书皆当以此求之。抑此底字当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后人所缀。何者?许书无低字。日部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与此下者氐也为转注。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对。今本氐篆解云至也,亦当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见许氏发挥转注之恉。有好学深思者,当能心知其意也。从反𠄞为𠄟。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字从古文下是也。后人改为丅,谓之古文,则不得不改丅为下,谓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驾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丅。后人所改。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下 ·康熙笔画:3 ·部外笔画:2
〔古文〕丅𠄟。《广韵》:胡雅切。《集韵》《韵会》《正韵》:亥雅切,𡘋遐上声。在下之下,对上之称。《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
又《说文》:底也。《玉篇》:后也。
又贱也。
又《仪礼·士相见礼》:始见于君,执挚至下。郑注:下谓君所。贾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视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韵》《韵会》:𡘋亥驾切,遐去声。《正韵》: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贵下贱。《诗序》:君能下下。
又《尔雅·释诂》: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周礼·夏官·司士》:岁登,下其损益之数。
又《韵补》:叶后五切,音户。《诗·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与女叶。吴棫曰:毛诗下字一十有七,陆德明皆此读。《𨻰第·古音考》:与吴同。
又叶胡佐切,音贺。曹丕《寡妇赋》:风至兮淸厉,隂云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考证:《尔雅·释训》:下,落也。谨照原书释训改释诂。
方言音韵
◎赣语:hra5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粤语:haa5 haa6
◎潮州话:hia6 ê6
◎韩语:HA 하
◎越南语:hạ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21:24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详细字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