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城市是指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
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它包含商务办公、居住、酒店、商业、休闲娱乐、交通及停车系统等各种城市功能;它具备完整的街区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同时它通过街区作用,实现了与外部
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内容简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丰碑。用城市来界定一个文明,可谓再适合不过:说到古希腊文明,就是雅典;说到青铜时代印度河谷文明的顶端,就是如今位于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而说到当今的日本,那也就是东京了。
对于来自国外的旅行者而言,城市不仅是他们的歇脚之处,更能让他们窥一斑而知全豹、领略到一个国家的特质。同时,自贸易和政治开始兴盛之时,城市也成为了贸易、制造业的发源地和行政中枢。
在1800年,全球
城市化率只有3%。这一数字在1900年增长到了14%,2000年则达到了40%。预计在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城市管理者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不降低生活质量的同时,让城市住下更多的人。
在20世纪,交通成本大幅降低的背景下,城市所拥有的区位优势开始逐渐丧失。
城市首先降低了商品、人员和思想流通的成本。城市让政府能够更方便的提供公共服务。即便在紧急时刻,纽约也能够维持电力供应稳定。这座城市拥有世界一流的医院和大学。纽约地铁凭借着城市中引以为豪的无数公共空间和文化中心,而得以维持大量客流、保证盈利。在《经济学之城》(City of Economics)一书中,布伦丹·奥弗莱厄蒂(Brendan O'Flaherty)指出,城市只有在保证有利产出多于不利产出时才能存续。
城市的定义
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 治、军事等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各种各样的定义,数量众多。
地理学上的城市
地理学上的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的、覆盖有一定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经济学家则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市场如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此外,还有
人口学、
政治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关于城市的不同角度阐述。因此,给出城市准确的定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工作。“人类用了5000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性” 。
西方学者对城市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城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以居民人数作为城市概念的标准;
②以行政区划的建制规定作为标准;
③以城市居民密度的大小作为标准;
④以拥有的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作为标准。
国内关于城市的定义
中国内地关于城市的定义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规定 :“本法所称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因此,对“城市”进行定义,应该超越现有各学科的局限性,对城市的一般性特征进行抽象和归纳。可以将其定义为:城市是某个环境区域范围内承载人类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人口等的聚居中心,并与人类文明的形成发展紧密同步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什梅尔认为:“城市是景观环境集合体,经济空间,人口聚居区,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
城市发展历程
美国现实主义画家乔治·韦斯利·贝洛斯笔下的城市。[2]
图册 最早的城市起源于大约一万年前的中东,早期城市大 部分出现于五六千年前,主要分布在西亚南部、古埃及
尼罗河下游三角洲、
印度河流域和中国
黄河流域等地区。城市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稳定的区域商品生产和货物交易,是产生城市的经济基础,也是城市存续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政治、战争则属于历史条件的主要内容。
城市的基本概念包含“城”与“市”两项内容。“城”是聚落应对自然力量侵袭和敌对部落攻击的具有防 御措施的行政地域聚落。“市”指商品交换的商业功能性场所。城、市功能的综合,导致城市的形成。城市是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一般将城市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古代城市
城市出现直至18世纪工业革命前的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的主体是
农业和
手工业,商品经济极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社会生活中占着主导地位,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至18世纪初,世界城市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同时也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经济功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周围环境影响不大,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古代城市的结构较简单,普通城市一般无明显的功能分区。通常以政治或宗教建筑占据中心位置。古代城市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坚固的城墙或城壕环绕,这些防御设施的限制,古代城市规模一般都不大,主要分布在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交通便利的沿海地区。
近代城市
18世纪中期
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促使城市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工业革命终结了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化生产取而代之,从而推动产业化和地区分工,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
金融业、
信托业的兴起;同时,工商业集中的城市,需要相应的支撑系统,文化、教育、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行业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一过程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成为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城市结构日趋复杂化,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同时,作为城市必要物质条件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工业化进程存在差异,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
现代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工业化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陆续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城市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殖民地和
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
殖民统治,相继独立,发展中国家政治地位得以不断提升,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发达国家掀起了整修和重建城市的浪潮,城市发展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延伸。科学技术发生革命性进步,新技术革命促进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社会产品空前丰富。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全球都市
新加坡、伦敦、
迪拜、香港和纽约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完成了自我转化,变成了真正的“全球都市”。他们以前就是重要的贸易中心,但如今已经变身为了全球金融中心。
当制造业正在发达国家消亡之时,上海和深圳却分别发展成了巨型制造业都市。这大多是由于中国政府提供的良性政策、融资和基础设施条件;自然地,由于这些优势条件,这两座城市在国际制造业转移浪潮中承接颇多。至于其他既有城市,则拥有成为港口、通过贸易发挥影响力的区位优势。
未来城市
第四次
工业革命将不再以地理为界限。离海路和陆路运输通道的距离远近将不再成为优势。企业将设立在在能人聚集的城市,而人们也将不再被束缚于某一地点。他们将凭借社会、文化喜好以及工作机会决定居所。第四次工业革命指的是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大规模工业的崛起。由于活动能够得到实时监控,随后产生的数据也能即时用作改进服务的提供,城市的生活环境将变得更具响应性。
硅谷就是这一高科技工业集聚现象的极佳代表。尽管硅谷不是一座单个的城市,但它恰如其分的勾画出了创意依赖型经济的样貌。通过笼络高技术人才,硅谷以创新为动力,成为了全球创新和实验领域的标杆。
诸如纽约这样的城市,也建设起了它们的“硅谷”;而诸如底特律这样不做出改变的城市,则陷入停滞、逐渐衰亡。
首先,每座城市都必须明确自身的竞争优势,是制造业还是金融等等。其次,必须有定向投资跟进:以迪拜为例,相关部门为了将其建设成航空、商业和旅游枢纽而进行了大量投资。之后,城市必须留出一定的公共空间,以供人们进行交流——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纽约
曼哈顿心脏位置、被摩天大楼环绕的中央公园了。
最后,城市要是没了高密度的社区,就什么也不是。这就需要医疗和交通配套设施建设能跟得上。更完备的基础设施能减少汽车的人均用量,打造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交通,自然也能降低人均出行花销。
不平等,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相关的最重要的社会关切。这一革命中最大的受益人,是包括发明家、投资者和创客在内,拥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人。那些单纯付出劳动力的人将可能认为自己可有可无、容易被抛弃。如今政策制定者和一般公众,都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视为一种良性变化。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这种变化,我们就可以做出行动。如果人们对未来的变革有着一定意识、同时又有相关的机会,人们必定会选择学习新的技能来强化自己。
现在已经有些
智慧城市的样本,能够证明哪些事有可能发生了。巴塞罗那的CityOS技术平台通过持续获取城市环境的实时数据反馈,来规制能源消费、自来水用量和垃圾处理。韩国的松岛国际都市,在建设之初就在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集成了智能设计。
第四代城市
“规划”这个词可能听上去带点负面意味,但这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未来的任何一个变革中,政治经济都十分重要。人们应当要求公共空间、针对自动驾驶的规章制度、以及节能建筑等等。城市管理者不应将优步这类公司拒之门外,而应当立法规范自动驾驶汽车应当如何上路。当权者应当有能力自主推动改变。城市管理者应当能够基于对城市的优势和机遇进行分析,来确立城市的长期发展愿景。而以上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权力下放”:在这一点上,其他国家可以向中国学习。
在中国,一座城市的领导拥有很大的权力,大多数当地的规划都由他们负责。他们手中也握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来为城市项目的规划和执行创收。市长的表现可以通过GDP增长量等数据衡量。作为标准的数据有时也会随着
国家发展的优先级变化而变化,换成像学生数量或者碳效率之类的指标。
一座城市的活力,最主要来自于经济活动。城市管理者需要利用自身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城市需要变得更能吸引移居者。其次是通达性,也就是城市如何让人们方便地出行,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机场等等。在现代社会,互联网通达性也一样重要;而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例如稳定的电力供应也非常重要。第三,城市需要注重包括收入分配、政商参与便捷程度、医疗、教育与公安服务等社会架构方面的问题。最后,城市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可再生能源、供水安全、垃圾处理和空气质量维护等规划的应用。
也许未来,城市道路上会有自动驾驶的“拼车”、还会有能在高峰时段自动加开公交和地铁车次的智能公交系统、或者更聪明、更节能的新技术……未来城市发展的可能性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