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下消化道是指屈氏(Triz)韧带起始直至肛管,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肠空肠移行部,屈氏韧带以下的小肠和大肠疾病引起的肠道出血,临床常见为慢性出血,若急性大出血每小时失血量可达100mL以上,主要表现为便血。在病理生理及临床上把下消化道分为中消化道(小肠)及下消化道(大肠)似更为合理,对急性出血灶诊断,前者远比后者为难。而被迫盲目探查手术者,确实又以小肠部位出血多见。
下消化道出血少于4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出血量超过800~1000ml时,尤其较短期内快速失血,可出现
头昏、乏力、
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严重时呈现休克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如大出血患者的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必须在活动性出血时进行,适用于内镜检查(特别是急诊内镜检查)和
X线钡剂造影不能确定出血来源的隐匿性出血;因严重急性大量出血或其他原因不能进行内镜检查者。
各种检查不能明确出血灶,大出血持续危及患者生命,必须手术探查。有些
微小病变特别是血管病变,手术探查亦不易发现,此时可借助
术中内镜检查帮助寻找出血灶。
下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是消化道疾病本身所致,少数病例可能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出血现象,故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仍是必要的诊断步骤。结肠、
直肠癌占下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0%~50%,其次是
肠道息肉、炎症性病变和憩室。医源性下消化道出血占1%~5%,多发生在息肉部位,因烧灼不完全由息肉蒂内的中央
动脉出血引起,出血量可极大,常在手术后数小时内出现,也有息肉摘除数周后出血的报道。
一般出血部位越高,
便血的颜色越暗;出血部位越低,便血的颜色越鲜红。血色还取决于出血的速度和数量,如出血速度快、量大,即使出血部位较高,便血也可能呈鲜红色。以下情况需鉴别:
根据不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在未能明确出血的原因时,应先给予抗休克等支持疗法。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
末梢循环灌注情况,保持静脉通路并测定
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黑粪或便血次数、数量,定期复查
血常规及肝肾功。
可采用内镜下局部止血,如
肠息肉出血可用
圈套器切除,体积较小的息肉亦可用高频
电灼去除;可在出血灶直接喷洒
血管收缩药、Monsell液或用高频电灼及激光、微波等止血;黏膜下局部注射药物血管收缩药、
硬化剂等。
经内科
保守治疗仍出血不止危及患者生命,无论出血病变是否确诊,均是
急诊手术的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