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者曾在辖区内的右武卫遗址,发现陶罐口、青花瓷和大型巴图,年代可能与乌山头遗址相当,约在西元前800年至前500之间。其中的“大型巴图”亦有学者称为“巴图形石器”、“巴图”或“冠头石斧”,是台湾史前人类所使用的最大型磨制石器。
西连里西寮遗址是全台湾最大的平埔人遗址,面积长约3公里、宽2公里,年代约为西元800元,包含茑松文化与大湖文化。曾发现多具人类遗骸、陶环、陶壶、骨制工具、装饰品、玻璃器、铁器及贝饰等,数量方面远超过前期文化,为一大聚落遗址,可能是文献记载中的麻豆社。
明郑时期开始有规模的开发。有“右武卫”扎营在此地,而因为靠海的军营,故得名“海墘营”。明末清初时倒风内海分叉入内陆,形成港口,郑氏地图记为“梅港尾”,后来改称“茅港尾”,为今日的茅港里。属天兴县。
清治初期更因为位于南北官道上,为来往于台南府城与诸罗县城必经的中间驿站,商人云集,热闹繁华,曾被以“小扬州”来形容。行政区域设置“茅港尾堡”,下营仍归茅港尾管辖。同治元年(1862年),台南地区发生大地震,茅港尾几乎全毁。18世纪中,八掌溪、急水溪,相继改道,挟带大量土石泥沙冲入倒风内海,滨海沿岸逐渐成为陆地,导致港口淤塞。下营行政中心因而西移至现今所在地。
到了日据时期,于1896年,设“茅港尾西街”,属“茅港尾西堡”。1920年地方制度改革,茅港尾区改称「下营庄」,划归台南州曾文郡管辖,辖下有:下营、十六甲、麻豆寮、大屯寮、茅港尾等五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