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松(Pinus bhutanica Grierson, D.G.Long & C.N.Page)是松科、松属植物。常绿乔木,高达25米或更高。叶5针一束,下垂。球果总梗长(1)4.5-6厘米,球果长圆柱形。种鳞稍细长,鳞盾菱形。种子褐色,卵球形,压扁;翅宿存。不丹松是仅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狭域分布树种,生长于海拔1400-2500米的山地雨林与亚热带气候区。
常绿乔木,高达25米或更高;
树冠张开、下垂、蜿蜒。
树皮未知。一年生小枝明显被苍白色粉(霜),被腺质短柔毛;二年生小枝具薄的淡灰绿色树皮。叶5针一束,下垂,很细,弯曲,横切面三角形,长15-24厘米,腹面草绿色,无气孔,背面具显著的浅白色霜(粉),每边具4-7条气孔线,树脂道3(或4),腹面2个边缘生或近缘生,背面1(或2)个边缘生或近边缘生,且总是不对称。
球果总梗长(1)4.5-6厘米,球果长圆柱形,长12-20厘米,径3-4厘米(当开裂时5-7厘米)。
种鳞稍细长,薄木质,基部楔形;
鳞盾菱形,1-1.5厘米×1.5-2.5厘米,具龙骨状突起,先端近急尖。种子褐色,卵球形,压扁,6-8毫米×4-5毫米;
种翅宿存,约2厘米×0.7-1厘米。
不丹松与乔松密切相关,主要区别在于习性方面。不丹松有一个开放的树冠,有长而弯曲的分枝,分枝很少。第一年的嫩枝被明显的白色花朵覆盖,带有腺体短柔毛,下垂的叶子长12-28厘米,有明显的鞘。相比之下,乔松的树冠显得拥挤,有许多小树枝,并且在物种重叠的地方,叶子要短得多。乔松的第一年枝条呈绿色(很少开花弱)且无毛,而叶子展开至略微下垂且长11-18厘米。
不丹松生活在暖温带,与
乔松(Pinus wallichiana A. B. Jacks.)、
西藏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 Sarg.)和各种阔叶树混合生长,相邻树木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据报道,它来自多种森林类型,包括发生伐木的次生林。在不丹以东,生长在远离乔松的小林场上。在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汇合处附近的荣楚河谷下游,在陡峭的悬崖面上形成了纯净的森林。不丹松是一种仅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地区的狭域分布树种,其主要分布范围为海拔1400-2500米的山地雨林与亚热带气候区。从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到云南独龙江一带,不丹松通常很少组成纯林,多混生在常绿阔叶林中,而在局部地段呈优势。不丹松是一种要求较高湿度和相对喜温的阳性树种,有一定的耐旱和耐土壤贫瘩的能力。主产地贡山县独龙江流域年降水量大于4700毫米,为中国最多降水中心之一,且全年无干、湿季之别;≥10℃积温4885℃,年均温15.7℃,最热月均温22.2℃,最冷月均温9.1℃,主要土壤是黄红壤、红棕壤、黄棕壤至棕壤。
原产于不丹、中国(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北部)和缅甸(存在不确定);在云南分布于独龙江一带(塔隆或九江)。但占用面积估计至少为700平方千米。不丹松于1979年引入英国。
花期4-5月,球果翌年秋季成熟。种子繁殖。直播造林或天然更新均可。直播造林宜温水浸种或混砂贮藏后用穴状点播、与荞麦混合撒播或营养袋培育百日苗,均可提高造林成活率。
保护级别: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2022年4月,在西藏墨脱县格林附近发现一头76.8米高的不丹松,刷新了此前中国最高树的纪录。这棵树是由北京大学的郭庆华和相关研究人员使用激光雷达测量的,是该地区发现的6棵高70米以上的不丹松之一(新华社,2022)。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第二高的白松,除了俄勒冈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大约十几棵
糖松(Pinus lambertiana Doug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