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要领(拼音:bù dé yào lǐ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史记·
大宛列传》。
成语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成语“不得要领”。
成语故事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听说
匈奴打败了
月氏(zhī),还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的领地,武帝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
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取道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他还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留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
大宛(yuān)国。大宛国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一直未能如愿;见到汉朝使节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
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周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儿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道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
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和汉联手击打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动身回国了。
成语寓意
“不得要领”一般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写文章时要简明扼要,中心突出,要面面俱到。说话做事也要抓重点,做有用之功,不要浪费时间,浪费别人的感情,这样只会让人失去耐心和兴趣去听你说话或看你做的事。不过,有时候,要领这个东西,真不是想有就能有的。不得要领的生活是最卑微的,但有时,也可作为一个时常不得要领的人。只是,人永远不能因为不得要领而丧失对要领的追求,重要的是活着有“要领”。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不得要领”比喻没有掌握事物的关键或要点;一般用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该成语在句中一般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运用示例
宋·范镇《东斋记事》:“(司马)君实在西京为留台。予往候之,不持他书,唯持所撰《乐论》八篇示之,争论者数夕莫能决,又投壶以决之……凡半月,卒不得要领而归。”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岭南论囚》:“初岭外不靖,连年用兵不得要领。”
清·黄宗羲《答张尔公论茅鹿门批评八家书》:“鹿门(茅坤)八家之选,其指大略本之荆川(唐顺之)、道思(王慎中),然其圈点勾抹,多不得要领。”
近代·鲁迅《两地书》八:“我又无拳无勇,真没办法,在手头的只有笔墨,能写这封信一类的不得要领的东西而已。”
现代·叶圣陶《遗腹子》:“医生的话殊不得要领。”
成语辨析
不得要领—隔靴搔痒
两者都有说话做事没抓住要点的意思,区别在于“隔靴搔痒”常用作状语;“不得要领”较少用。“隔靴搔痒”常作“如”“像”一类动词的宾语;“不得要领”没有这种用法。“不得要领”是直陈性的;“隔靴搔痒”是比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