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氏(yuèzhī;旧时误读rùzhī或ròuzhī)是匈奴崛起以前居于
河西走廊、祁连山的古代
游牧民族,亦称“
月支”“禺知”。月氏于公元前二世纪为
匈奴所败,西迁伊犁河一带,后又败于匈奴支持下的
乌孙,遂西击
大夏,占领妫水(
阿姆河)两岸,建立
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
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
塞种人(即在亚洲的斯基泰人),迫使塞种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
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王朝,建立
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最后在公元1世纪南下
恒河流域建立
贵霜王朝。《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
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
汉藏语系。
概况
【汉语上古音】ŋiuad skeŋ
【汉语中古音】ŋuad tsien
【日语音读】げっし(gesshi)
【朝鲜彦文】대월지(wol ji)
【现代拼音】yuèzhī、ㄩㄝˋ ㄓ”(yuèzhī)、ㄖㄡˋ ㄓ”(ròuzhī)、ㄖㄨˋ ㄓ”(rùzhī)
读音考辩
古代记载中的“月支”“禺氏”“禺知”等,可能都是“月氏”的同音字或一声之转。《史记·
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
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
由于“月”和“肉”的汉语上古音很近似,月是疑母(ŋ-),肉是日母(n-),因此月读rou是上古疑母细音与日母合流,读yue是疑母脱落变零声母。在上古音中,“月”的声母为“疑”, 韵部为“月”,拟音为[ngod],即是说,“月”的辅音是舌根音,与[g]、[k]同属一类。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古希腊史料,在里海以东有一个强大的民族名曰
马萨盖特人(Massagatae),曾先后抵抗过
波斯帝国和
马其顿帝国的入侵。在古希腊人眼中,马萨盖塔是属於
斯基泰人(
西徐亚人)部落集团的,即汉文史料中的“
塞种人”,而大月氏人正与塞种有着深厚的渊源。欧洲学者亦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如以为月氏即古希腊学者
斯特拉波(Strabo)《
地理学》中的Asiani,但无确证。
起源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 中的“禺氏”﹐《
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
魏略》称其为羌人,《
旧唐书》称其为戎人。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汉藏族说、
粟特族说、印欧族说、伊朗族说等。《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月氏“被服饮食言语略与
羌同”,说明月氏的语言很可能属于
汉藏语系。
1980年起,
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发现了21具
蒙古利亚人种和8具
高加索人种的木乃伊。古代DNA测试表明,这些木乃伊的父系
Y染色体是原始印欧人的
单倍群R1a1和母系单倍群C4,高频出现在
阿尔泰山区的
图瓦人和Altaians-Kizhi人中。
青铜时代塔里木人的C离始祖类型仅一步突变,而他们的类型为现代西伯利亚东南的
通古斯人群所共享,更为匹配的类型是中亚人群。
韩康信的
体质人类学报告也显示,塔里木木乃伊与塔里木盆地以北的南西伯利亚
阿凡纳谢沃文化人群最接近。8具大约公元前3千八百年至公元前1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女性木乃伊可能就是月氏人。另外,越早的高加索人种木乃伊与南西伯利亚的木乃伊越像。
2007年
美国国家地理栏目的基因学家和人类学家斯潘塞·威尔斯(Spencer Wells)检查了塔里木木乃伊的DNA,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是东亚人、
高加索人、中亚人和印度人等许多人种的聚居地,并非只有一个人种。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
小河墓地木乃伊的DNA检测显示欧亚人种的混血始自
铜器时代。距今3980年的小河墓地木乃伊的父系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70%的母系则来自南西伯利亚的C单倍群,还有少量的
线粒体单倍群H和K。
小河墓地附近距今2500年到3000年的
且末遗址干尸的父系也同样全部是西欧亚单倍群R1a1a-M17。这种不同民族混血时产生的最极端的性别偏向性可能是因为来自
乌拉尔地区的中亚父系为R1a1a的族群对南西伯利亚男性土著进行了种族灭绝,对女性进行父系征服。自西欧亚以R1a1为主要标的青铜文化人群首先迁徙于南西伯利亚地域并同这里的以C等为主要标记的原著民族相互混合,并在其后南下进入中亚和塔里木地区,成为当地青铜文化人群之源。
公元前2世纪,月氏势力强大,与
蒙古高原东部的
东胡从两方面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
匈奴。匈奴
头曼单于约在公元前209年左右,把其子冒顿送至月氏为质,之后头曼攻月氏,冒顿趁机盗取月氏善马逃回匈奴。月氏破
乌孙国,乌孙部众逃至匈奴,匈奴单于收养了乌孙王出生不久的儿子
猎骄靡。
冒顿即位为单于后,约在公元前205~前202年间举兵进攻月氏,月氏败。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冒顿单于在公元前205—202年间第一次攻败月氏后,月氏就开始逐渐西迁。于公元前176年前后(
汉文帝初年),再次派
右贤王领兵西征,再次击败月氏,迫使月氏西迁,迁至
伊犁河流域者为大月氏,留在南山者为小月氏。据冒顿单于于公元前176年致汉文帝
刘恒书中说:“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力强,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定之。
楼兰、
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北州以定。”月氏战败后,种类分散,其大部被迫逃至今
伊犁河流域,打败了原居于当地的
塞种人,迫使“塞王远遁”,留下的塞种部众成为月氏人的臣仆。伊犁河流域原久为塞族所居住。《汉书‧张骞传》:“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 “塞”字在古代韵书中列为入声,在中古时代以前的汉语中发音为“Ssek”,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塞人应当就是西方史籍所记载的“萨迦人”。萨迦人(Saka或Shaka)为印度语及波斯语,希腊语为Sakai,是
斯基泰人的一支。月氏人大部西迁后,他们在河西地区的故地被匈奴
浑邪王和
休屠王部落占领。塞族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Sacae(Saka)。月氏既击走塞族,塞族便向西南迁徙,跨过
锡尔河,到达
妫水(
阿姆河)以北的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区并在《后汉书》记载的监氏城建都,
羽田亨认为此城即为坎塔城(Kanda),是为撒马尔罕或马尔干达(Markanda)的缩写。公元前128年,张骞访问月氏时,司马迁曾提及过他们。公元前130年,原已移住在天山北麓并服属匈奴的
乌孙,在其王
猎骄靡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族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他们的地方。
征服大夏
大月氏向西南迁徙的道路与塞种大致相同﹐过大宛西﹐越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妫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
伊朗语称Wakhsu﹐“妫水”即其译音。又经过约20年﹐大月氏越过阿姆河﹐“西击大夏而臣之”﹐并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监氏城或蓝氏城﹐今
阿富汗的
巴尔赫北部之Bala-Hisar)为都城﹐使大夏成了
属国。至
张骞于公元前129~前12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占有泽拉夫尚(Zarafshan﹐
唐代称那密水)和妫水一带﹐臣服大夏而王其地,“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地肥饶”﹑“志安乐”﹐俨然已成为中亚一大强国。
《
后汉书·西域传》:“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
贵霜、肹顿、都密,凡五部翎侯。后百余岁,贵霜。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 这次迁徙的年代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便和少数塞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所以《汉书》说乌孙国内“有塞种、大月氏种云”。 小月氏后散居今甘肃
张掖、青海
湟中等地,与当地各民族逐渐融合。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从河西走廊出走“塞地”,后又为同类乌孙所逐,南下吐火罗斯坦,远涉北印度。唐代
于阗王族“尉迟氏”,宋代西夏大姓“讹氏”,甘青藏族“洼扎”和“吾合扎”等氏族,都是“月氏”或“兀者”之后裔,月氏民族遍布河西、中亚、南亚的格局,是在一个漫长的时期中,通过多次的迁徙活动形成的。
“始月氏居
敦煌、祁连闲,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馀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自月氏王被匈奴所杀,大月氏西迁,月氏虽在伊犁河、
乌浒河流域立国,但其地距匈奴西部仍很近。大月氏在河西时曾与乌孙为邻。公元前174~公元前161年间,匈奴老王单于协助乌孙西击月氏,杀死月氏王。月氏无法在这里立足,只得循塞人足迹再度西迁,越天山和
帕米尔西部,至妫水,即阿姆河(今
乌兹别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与
阿富汗之间的界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人(巴克特里亚人)。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
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
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取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
康居,再转程到月氏。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征服大夏国,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西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夹击匈奴,未果。1世纪中叶月氏贵霜部落建立王国,魏明帝
太和四年(230)封其王为亲魏大月氏王。5世纪时被
嚈哒所灭。
大月氏相传是把
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buddha(
梵语)→bodo,boddo,boudo(大月氏语)→浮屠。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战争
班超降伏
莎车后,月氏以曾助东汉攻
车师有功,请求迎娶汉室公主,被班超拒绝。月氏王怀恨在心,于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派其副王谢率7万大军进攻班超。班超兵少,众吏士十分恐慌。班超给大家分析:月氏兵虽多,但数万大军翻越葱岭,行程数千里来攻,军粮必定接济不上。他下令坚壁清野,固守城池。谢猛攻班超,不能取胜,派兵四处劫掠,又一无所获,粮食很快将尽,只好派使者向
龟兹救援。班超早已料到,派伏兵半路截杀月氏使者,将首级送给谢。谢大惊,不敢再战,急遣使向班超请罪,乞求生还。班超放月氏军回国。从此月氏对汉称臣纳贡。
此时北匈奴被东汉打败,被迫西迁。月氏东进无功,也归降东汉,因而使龟兹、
姑墨、
温宿等国失去了依靠,他们遂于永元三年(公元91年)投降班超。至此,西域大国中除
焉耆外,均已被班超平服。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干为长史。
大月氏贵霜
大月氏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驸顿、都密,凡五部臓侯。后百馀岁,贵霜臓侯丘就却攻灭四臓侯,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馀死,子
阎膏珍代为王。复灭
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
大月氏云。」
至公元前 1世纪﹐大月氏分为
五翕侯(Yabghu)。据《汉书》记载﹐这五个翕侯分别为﹕休密翕侯﹐都和墨城﹔双扉翕侯﹐都双扉城﹔贵霜翕侯﹐都护澡城﹔肸顿翕侯﹐都薄茅城﹔高附翕侯(《后汉书》作都密)﹐都高附城。对于上述各翕侯的治所及其统治地区﹐考之者甚多﹐除高附似无疑为今阿富汗首都
喀布尔外﹐其余皆无法确证。公元1世纪中﹐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兼并了其它四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国势惭强。从此西方历史上便称之为
贵霜王朝(Kushana)﹐中国文献中一般仍称之为大月氏。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贵霜-月氏。然而﹐五翕侯与大月氏族属是否完全相同﹐学术界还有争论。以斯特拉博《地理学》为主的希腊古文献记载﹐灭亡大夏的主要是
吐火罗人(Tocharoi)﹔因此西方文献自4世纪始称贵霜治下的大夏故地为吐火罗 (Tocharestan)。与此同时﹐自东晋时起﹐中国亦称该地为兜佉罗﹑吐呼罗﹑货逻等﹐都是吐火罗一词的异译。「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其南则大夏,西则安息,北则康居也(大宛去长安万二千五百五十里。月氏在天竺北可七千里)。」
汉书西域传上曰:「大月氏国,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里。」玄应音义四曰:「月支国,薄佉罗国应是也,在雪山之西北也,或云月氏。」杂宝藏经七曰:「月氏国有王,名栴檀罽尼吒(कुषाण),闻
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字祇夜多有大称名,思欲相见,即自躬驾,与诸臣从,往造彼国。」 一世纪中叶,大月氏在阿姆河流域建立
贵霜王朝,曾大倡佛教。曹魏明帝封其王为“亲魏大月氏王。”
贵霜王国世系
根据《
魏书·西域传》及近人考证,贵霜治地大概在《
大唐西域记》所载达摩悉铁帝的都城昏驮多,位于Wakhan西部 Ab-j Panja 河左岸,处在阿姆河上游南岸及
克什米尔以北的狭长山区中。
丘就却叶护、翕候,可见此时他还是月氏王属下的一个将军,而在公元38年,其称号就改为大王(Maharaja)了。丘就却在钱币上称为Kujula Kadphises,阎膏珍称为Wema Kadphises,故或称前者为迦腻色伽一世,称后者为二世。
贵霜王朝即伽德菲塞斯王系事实上只有两代,因为在其前后诸王中再没发现号称Kadphises的。贵霜王亦曾自称月氏王,这种假说得到了证实。在Senavama的一个金筒铭文中,提到Senavarma为Odi之王,Odi应当是月氏的对音。铭文中提到Sadaskano是Kujula Kataphsa(即丘就却)的儿子,号称大王、王中王。此Sadaskano应为前文中的Senavarma即Wema Kadphises,为月氏之王。Sadaskano应为中文史料中阎膏珍的对音。铭文中还提到五个前月氏王:Bhadasena, Medisasena, Vasusena, Uttarsena, Ayidasena。此五王可能是
迦腻色伽一世以前的月氏王,由于迦王一世、胡维什卡、韦苏提婆是当时人所共知的三个月氏王,故不再提及。Sena或同ska,为称号、族名或姓氏,故五王名字后都有此词。在其他铭文中,还提及Rajula,Sodasa父子,其称号为州长、大州长,此父子或与Kujula,Sadaskano父子为一。可能丘就却父子亲兼马土腊这一重地的州长,迦腻色伽一世也有大州长的称号。
月氏与汉王朝一直有良好的关系,因为双方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强敌-匈奴。阎膏珍继承了月氏的这一传统,在西域多次支持汉西域长史班超,助其平定
疏勒,击破
莎车。阎膏珍自恃为大国之君,且有功于汉,欲求娶汉公主以结盟好,但在班超眼里,月氏(贵霜)不过同西域属国一样,应当是汉朝的藩属,不应同汉室分庭抗礼,于是断然拒绝了阎膏珍的请求。此事大大刺伤了阎膏珍的自尊心,于是派副王谢(Sahi)率精兵七万于公元90年来攻班超,结果败归求和,自此年年向东汉王朝贡献。这一事件打击了贵霜帝国的实力,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阎膏珍大国之君、王中之王的形象,使其中亚强国的地位受到动摇。对于阎膏珍晚年的统治情况难于悉知,但其处境似乎不佳。在他死后,伽德菲塞斯王系即
贵霜王朝即告终结。继阎膏珍而立的月氏王应为韦西什卡,他是来自小月氏的推翻贵霜王朝并重建月氏王统的新月氏王。
汉朝打败了贵霜之后,贵霜成为了汉朝的
属国,帮助汉朝打败匈奴。五世纪初贵霜王国为
厌哒族所灭。
小月氏
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
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
汉武帝击匈奴时归附汉朝,与今青海
湟水两岸和甘肃张掖一带汉人共处,从而有
湟中月氏胡、义从胡等名称。「敦煌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西至葱领数千里,有月氏馀种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传闻黄牛羌各有种类,孕身六月生,南与白马羌邻。」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将
霍去病击败匈奴,获取河西地,开通湟中(今青海湟水两岸),一支小月氏归附汉朝,移居于张掖一带,号为“义从胡”。小月氏迁居祁连山以南﹐长期与青海羌人(见羌)杂居﹐又称湟中月氏胡。汉代开发河西﹑湟中地区﹐小月氏又向东北迁徙﹐游牧于湟中﹑令居(今甘肃
永登)一带。在这里他们有17个部落﹐胜兵9000余人;在张掖一带﹐也有几百户﹐被称为义从胡。河西及
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诸守将部下﹐多有小月氏士兵。久之﹐小月氏盖已融入羌人之中。 他们被汉人叫做羌虏,在那里生活了很久,直至东汉末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还见于史册。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
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
后凉汉官
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
北凉。后
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
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据《魏书·西域传》载:“小月氏国,都富楼沙城。其王本大月氏王
寄多罗子也。寄多罗为匈奴所逐,西徙后令其子守此城,因号小月氏焉。”另有巴基斯坦的小月氏国。
吐火罗人
吐火罗人这个叫法是希腊人的他族命名,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希腊人把帕米尔以西的人称作吐火罗(Τόχαροι),因为突厥语里吐火罗人所说的语言叫做twgry,即
吐火罗语。根据
美国爱达荷大学吐火罗语学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教授(Douglas Adams)的研究,吐火罗人可能自称akni,在吐火罗语里是“边境者(border, marcher)”的意思。月氏人征服大夏后,吐火罗人又指月氏人。「吐火罗国 在安息东北。汉为大月氏国。《西域传》:大月氏治监氏城,去长安万一千六百里,南与罽宾接。其初本行国也。随畜迁徙,居敦煌、祁连间。后为
冒顿所破。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有五翎侯:一曰休密翎侯,治和墨城;二曰双靡翎侯,治双靡城;三曰贵霜翎侯,治护澡城;四曰肸顿翎侯,治薄茅城;五曰高附翎侯,治高附城。五翎侯皆属大月氏。其后为吐火罗国,或曰吐豁罗,或曰睹货罗。元魏谓之吐呼罗,居
葱岭乌墅河之南。《魏史》:古大夏国也,本在大宛西南,居妫水之南。大月氏分其地,居妫水北,地肥饶,少寇。后并为吐火罗国。太武时入贡。
杜佑曰:一名土壑宜,都葱岭西五百里,在乌墅河南。乌墅河,即妫水也。唐贞观十五年,
西突厥击吐火罗,灭之。
龙朔二年,于吐火罗国所治遏换城,置
月氏都督府云。翎、翕同。」
昭武九姓(粟特)
月氏人在河西及迁居伊犁河流域时﹐都以游牧为主﹐自南下大夏后﹐大部分逐渐定居和从事农业﹐并有比较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大月氏王国城市和商业也很繁荣,特别是由于
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
贵霜帝国衰亡之後,至隋唐时,其故地之北的
康居出现了所谓“
昭武九姓”,“昭武”之名来源於河西走廊的昭武城,原为月氏国都,其人西迁,国都之名亦随之西移。昭武本义即京城。《
新唐书·西域下》曰:“康者……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为突厥所破,稍南依葱岭,即有其地。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昭武九姓胡擅长经商,也多担任唐朝的军队要职。
安禄山原为康国人,后改姓安。
哥舒翰则父为突厥,母为九姓胡。史思明亦出自
史国。
康——《隋书·西域传》言:“康国者,康居之后也”。《大唐西域记》曰飒秣建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康者,曰萨未鞭,亦曰飒蒜建,元魏所谓悉万斤者”。
安—— 《隋书·西域传》言:“安国,汉时安息国也”。《大唐西域记》曰捕喝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安者,一曰布豁,又曰捕喝,元魏所谓忸密者也”。
东安—— 《大唐西域记》曰喝捍国。《新唐书·西域传》言:“东安,或曰小(疑脱‘安’字)国,曰喝汗,在 那密水之阳,东距何二百里许,西南至大安四百里”。
曹—— 《隋书·西域传》言:“曹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
西曹——《新唐书·西域传》言:“西曹者,隋时曹也,南接史及波览,治瑟底痕城”。
东曹—— 《隋书·西域传》作苏对沙那。《大唐西域记》作率堵利瑟那国。《新唐书·西域传》云“东曹, 或曰率都沙那、苏对沙那、劫布咀那、苏都识匿,凡四名”。
中曹——《新唐书-西域传》言:“中曹,居曹东,康之北。王治
迦底真城”。
史—— 《隋书·西域传》言:“史国,都独莫水南十里,旧康居之地”。《大唐西域记》曰羯霜那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史,或曰怯沙,曰羯霜那,居独莫水南康居小王苏薤城故地”。
那色波——《隋书·西域传》作那色波国。《新唐书·西域传》言:“那色波,亦曰小史,盖为史所役属”。
米—— 《隋书·西域传》言:“米国,都那密水西,旧康居之地也。无王,其城主姓昭武,康国王之支庶,字闭拙”。《大唐西域记》曰弭秣贺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米,或曰弥米,曰弭秣贺。北百里距康”。
何—— 《隋书·西域传》言:“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大唐西域记》作屈霜你迦国。《新唐书·西域传》言“何,或曰屈霜你迦,曰贵霜匿,即康居小王附黑城故地”。
石——《隋书·西域传》言:“石国,居药杀水,都城六十余里。其王姓石,名涅”。《大唐西域记》作赭时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石,或曰拓支,曰拓析,曰赭时,汉
大宛北鄙也。去京师九千里。王姓石,治拓折城。故康居小王窳匿城地”。
乌那曷—— 《隋书·西域传》言:“乌那曷国,都
乌浒水之西,旧安息之地也。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字佛食”。
穆—— 《隋书·西域传》言:“穆国,都乌浒水之西,亦安息故地,与乌那曷为邻。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种类”。
钹汗—— 《隋书·西域传》言:“钹汗国,都葱岭之西五百余里,古渠搜国也。王姓昭武,字阿染”。《大唐西域记》作怖捍国。《新唐书·西域传》言“宁远者,本拔汗那,或曰钹汗,元魏时谓破洛那”。
火寻—— 《大唐西域记》作货利习弥伽国。《新唐书·西域传》言:“火寻或曰货利习弥,曰过利,居乌浒水之阳”。
戍地—— 《大唐西域记》作伐地国。《新唐书·西域传》康国条文为戍地,安国条文又言:“东至东安,西南至毕”,是知戍地又为毕。
嚈哒人
嚈哒人拥有大月氏人的血统,语言属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支,最初居住在
鄂尔多斯一带,战国末年主部徒居河西走廊。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西徙至
伊犁河流域,后徙居阿姆河以北地区并向阿姆河以南发展。自5世纪后半叶开始为中亚霸主,其一支东进塔里木盆地,为当地的统治民族。自6世纪上半叶开始,沦为前突厥汗国的附庸。塞北嚈哒人至晚自6世纪上半叶便开始了突厥化的进程,自8世纪末开始成为回鹘汗国的统治民族。
维吾尔族、裕固族、乌孜别克族等诸多现代民族中都融有嚈哒人的成分。
乌孙人
乌孙人当时是定居“敦煌、祁连间”的坐地户,换言之,春秋时期的乌孙国占居着整个河西走廊。月氏人要在此地定居生活下去,就要从乌孙人手中夺取这块牧场以求生存。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月氏人将乌孙王难兜靡暂杀于马下。乌孙王虽有王儿昆莫,但还在襁褓中,并不能领兵迎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乌孙人抱着王儿投奔了北方的匈奴人。月氏人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在今天的张掖建立昭武城,成为月氏国的都城。据史,在吐火罗语中的“昭武”二字,其实就是“张掖”的另一个称谓。“昭武”与“张掖”就是吐火罗语中的王郡。
贸易
月氏人所占地域大,人口众多,畜牧业和农业都发展很快,尤其畜牧业更为突出。生产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必然会有互补余缺的要求,一定会发生交换。这种交换可分两种:一种是部族联盟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无论哪一种,只要是交换,用自己剩余的产品,换来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者借他人之物,换来自己所需之财物,这都属于商业贸易。
月氏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发展了,氏族成员有较多的产品,氏族酋长有更多的产品,就要求在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交换。月氏人的部落联盟已具有国家的功能,部落联盟的酋长,或者说,初步进入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已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为了满足生活上的奢侈和生产上的需要,更迫切要求产品交换。月氏人的周围有其他氏族或部落联盟,月氏下层民众,也会和他们发生交换。作为外部交换来说,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是作为月氏整体的最高联盟和外界的交换。这种外部交换是否有?月氏鼎盛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先举同时代匈奴族的交换贸易为例。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墓葬出土物中,有大批的汉族文物,还有希腊人的绣幕;匈奴与统治区内的乌桓、羌、东胡等族都有交换和贸易;月氏与匈奴为邻,无疑也与月氏有交换。比月氏后进的匈奴,物物交换和贸易已较发达,比匈奴先进和强盛的月氏,物物交换的商业贸易更会频繁。只不过在这种交换中,政治上的强弱反映在经济交换贸易上也不平等;强者带有掠夺性,弱者带有被压迫被奴役性。匈奴与东胡的贸易就是显例。
月氏人的外部交换和贸易,如果何秋涛先生对《逸周书·王会篇》的观点正确,那么,月氏人最早的外部交换,要算公元前11世纪,禺知(月氏)向
周成王献驹驮——张掖出产的一种野马了;如果
岑仲勉教授对《穆天子传》的看法有理,那么公元前10世纪禺知(月氏)人蒯柏綮向西游到“焉居、禺知之平’(今
山丹、张掖)的
周穆王敬献豹皮10张,良马12匹,周穆王回赠“束帛加璧”,就是月氏人和中原王朝最早的物物交换了。这就是说,可能在周代前期,月氏(禺知)人和中原王朝已有物物交换。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阿育王(与
秦始皇同时代)祖父时的一部书里,已提到中国的丝织品。
梵语中“成捆的丝”(cinapatta)、“丝织衣服”(cinasuka)等词中,都有Cina(支那,秦字的古音快读,指中国)作词根。中国的丝绸已远销希腊,当时的欧洲称中国为“支那”,希腊故称中国为“赛力斯国”。“赛力斯”在希腊语中即“丝”之意,也就是希腊称中国为丝国的原因。这些销往印度和希腊的丝绸,很可能是由河西月氏人转销的,尤其是销往希腊丝绸的时间,正是月氏将发展到鼎盛的前夕。月氏在地理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它在贸易上十分突出的中介转输作用。
有学者说,月氏就是秦时住在天水附近的鹞诸(一作绵诸),曾在陇西和秦国发生物物交换。后受秦国几次攻击,“西迁河西走廊西部”。据此文之意,鹞诸就是月氏,它是由天水附近的鹞诸迁去的,在西迁之前,曾与秦国贸易。这是月氏来源的又一说。此说恐与史实不符。秦国的西面是义渠,秦国和义渠的斗争时紧时松,因为秦国的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六国上。西面的义渠只要不攻击它,秦国就对它缓和;否则就斗争激烈。义渠的西南面是月氏。月氏与秦国隔远,月氏没有攻击过秦国,秦国也未西攻过月氏,月氏与秦国未直接交往过,所以秦国的历史上未发现有月氏的记载。相反,鹞诸与秦与邻,秦厉公六年(前471),曾向秦求援;二十年(前457),秦厉公曾伐鹞诸;
秦惠公五年(前395),秦又伐鹞诸。以后再不见有关鹞诸的记载,也不见有到河西的记载,可能已被秦消灭。而义渠则灭亡在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的
宣太后诱杀了曾与其通奸的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随即灭其国,将其地置为
北地郡,郡治在义渠(今
宁县西北)。于此,鹞诸灭亡后120多年,义渠才灭亡。秦国与月氏之间,始终隔着义渠。鹞诸要迁到河西走廊西部,怎么能越过义渠?即使能越过,这时的月氏已很强大,月氏怎能容忍鹞诸占了它灭乌孙后而获得的西部?由上面所述种种情况推断:鹞诸不是月氏,到陇西和秦国进行区别轻重缓急物物交换的是鹞诸,不是月氏。那么月氏与秦国是否有过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肯定有,转手的丝绸贸易就是东从秦国来的。但这种物物交换的贸易,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虽然间接,但月氏人亦脱离了以物易物的原始形态,而发展到买与卖较高级的商业贸易了。
月氏在古代丝路东段的十字路口上,交换和贸易很频繁。它为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社会组织
古史文献对月氏族记载简略,故难知晓其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具体情形。然据《史记》和《汉书》说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当可推知月氏亦存在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
学者们对月氏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尚无一致意见,但对大月氏迁徙经过伊犁河、楚河流域及阿姆河流域等地似乎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大月氏“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似乎并没有随其迁徙异域而解体,而是不同程度地残存下来。《史记·大宛列传》谓:“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同俗。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有的学者认为,“康国等昭武姓国家中,王族是月氏人,臣民当系
粟特人土著”。果此则作为
游牧民族的月氏的王族曾对征服地居民实施过军事行政统治,这在其后渡过阿姆河及征服大夏诸国的过程中表现得似乎更为明显。
宗法统治
大夏人(Asii,Tochari,Gasiani,Sacarauli)原来亦为骑马游牧民族,只是进人Bactria以后才逐转向农耕和定居,“其上层贵族无疑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顽固地保持着旧的习俗,下层牧民‘土著’化的过程只要条件具备也不是不可逆转的。至于张赛所见畏战、善贾市的土多,当然包括若干已定居的Asii,Tochari人,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原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的居民,须知张赛所传大夏国已是被大月氏征服了的大夏国”。张骞西使时,大月氏虽已征服了大夏国,其王也常巡历妫水南,但其王庭毕竟尚在地水北。换言之,地水南边的原大夏国都城监氏城可能仍为大夏人的活动中心,故《史记·大宛列传》仍为大夏立了专条。但是,学者们对大月氏与大夏的关系,亦颇存异说。
然至《汉书·西域传》颂描述的年代,大月氏已定居如水南,其国土、国都似与原大夏国已基本相同,故《汉书·西域传》取消了“大夏国”专条而附列其事于“大月氏国”条之后。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认为,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灭亡前Sogdiana仍在该国版图之内,说明大月氏西迁前的Sogdiana属于大夏。故《史记》所载大月氏“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表明大月氏首先征服的是当时属于大夏的Sogdiana。至于《汉书》的“大月氏国”,则应包括《史记》的大月氏国和大夏国。余太山先生对此已有否证,他认为《大唐西域记顺载的“覩货逻故地”并不包括Sogana,因此《史记》所谓“西击大夏”不能认为是大月氏西击Sogdiana。
杨建新先生认为,玄类所说的“覩货罗国故地”与“覩货逻故国”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立的两个政权。《大唐西域记》中所说葱岭以西的“覩货逻国故地”是指5~6世纪中曾经占据吐火罗斯坦并以
巴尔赫为都的厌哒-—吐火罗王国;《大唐西域记》所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覩货逻故国”是指统一的贵霜王国破灭后(公元3世纪20年代至4世纪30年代),其一部分包括大月氏人的遗民东迁到
尼雅河至安得悦河一带所建立起来的、隶属于缮善的小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