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一个
汉语词汇,意思是不担心没有的分,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此句反映出
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
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对此句的解释是:“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思想对后代人的影响很大,甚至成为人们的
社会心理。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均衡,如果
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均“,不是简单平均,而是各得其分,是在公正的
分配制度下得到自己应得的份额。简单理解”均“为平均当然会导致消极影响。
【译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贫穷,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徕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论理思想、
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
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
中庸”。《论语》是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对话,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
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
孔门以外的人,但以
孔门弟子为主,《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
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
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说是焚书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实是一些
方士及一些书本),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计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
论语》20篇,齐人口头传授的《
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
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
张禹精治《
论语》,并根据《
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
张侯论》。此本成为当时的权威读本,据《汉书·张禹传》记载:“诸儒为之语曰:‘欲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寝微。”《齐论语》《古论语》不久亡佚。现存《
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
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