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代柳宗元诗作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铓”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铓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原文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⑴
海畔尖山似剑铓⑵,秋来处处割愁肠⑶。
若为化得身千亿⑷,散上峰头望故乡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浩初上人: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山:指柳州附近山峰。京华:京城长安。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海边。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剑铓(má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⑶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
⑷若:如果。身千亿:佛家语。《翻译名义集》:“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召释迦牟尼名千百亿化身也。”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又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作者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千亿,极言其多。
⑸散上:飘向。一作“散作”。故乡:这里指长安。作者祖籍河东,在长安出生、长大。
白话译文
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怎能让此身化作千千万万,撒落到每个峰顶眺望故乡!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柳州。柳宗元从永州司马改任柳州刺史后,一直怀友望乡,愁思郁结。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
刘禹锡《海阳湖别浩初师诗引》记浩初“前年省柳仪曹于龙城”,又云浩初省柳前曾吊杨凭之丧,杨凭卒于元和十二年(817),则浩初赴柳州亦当在元和十二年,《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即作于此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柳宗元这首诗,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苏轼说:“仆自东武适文登,并行数日。道旁诸峰,真如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可见“海畔尖山似剑芒”,首先是写实,是贴切的形容。不仅仅是形容,同时又是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永贞革新失败,“二王八司马事件”接踵而来,革新运动的骨干均被贬在边远之地。十年后,这批人有的已死贬所。除一人先行起用,余下四人与柳宗元被例召回京,又被复出为边远地区刺史。残酷的政治迫害,边地环境的荒远险恶,使他有“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别舍弟宗一》)的感喟。虽然回不到京国,不由他不想念它和那里的亲友。他曾写过“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句,这与此诗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都是触景生情,因景托喻,有异曲同工之妙。
“割愁肠”一语,是根据“似剑芒”的比喻而来,由山形产生的联想。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前面已谈到,广西的山水别具风格,多山峰;山峰又多拔地而起,不相联属。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簪”即由山形设喻。登高远望时,无数山峰就像无数巨大的石人,伫立凝望远方。由于主观感情的强烈作用,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散向”一作“散作”亦通)。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它不但准确传达了诗人的眷念故乡亲友的真挚感情,而且不落窠臼。它虽然离奇,却又是从实感中产生,有真实生活基础,不是凭空构想,所以读来感人。
此诗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样,都是寄怀之作,通过登临所见,触景伤情,抒发怀念友人和故乡之情,只是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所不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七律,诗中托景抒怀,曲折传情,意在言外。这首诗是七绝,诗中熔情入景,用浅显的语言来描写内心中隐情,表现得鲜明突出。二诗异曲同工,各臻其妙。
这首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名家点评
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二:“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柳子厚诗云:‘海上尖山若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陆道士云:‘二公当时不相计,会好做成一属对。’东坡为之对云:‘系懑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鋩山。’此可编入诗话也。”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柳子厚《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云:‘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议者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未死而身已在刀山上。”
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柳子厚诗:‘海畔尖山似剑鋩,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或谓子厚南迁,不得为无罪,盖虽未死而身已在刀山矣。此语虽过,然造作险诨,读之令人惨然不乐,未若李文饶云:‘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碧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虽怨而不迫,且有恋阙之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悲语。周珽曰:留滞他山,愁肠如割,到处无可慰之也。因同上人,欲假释家化身神通,少舒乡国之想。固迁客无聊之思,发为无聊之语耳。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山水游记多有寄托,尤为有名。寓言笔锋犀利,诗风清峭幽远。有《河东先生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7:36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