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州学者余若瑔所著的《且兰考》一文中解释说,所谓“旄牛徼外”正是古羌人居住的地方。可见彝族先民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为基础,在西南的今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两岸,逐步融合了当地众多的土著部落,特别是濮人部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彝族聚居区与中原王朝保持着紧密联系,或接受中原王朝敕封,或由中原王朝委任其首领进行统治,或直接设州、郡,委派流官或土官以加强统治。 1840年,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广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难。除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已深入彝族地区外,鸦片的流毒给彝区带来深重的危害。川滇毗邻处的大小凉山是鸦片泛滥区之一。彝族奴隶主利用鸦片换得大批枪支、白银,有了枪支,他们又进一步向四周扩展势力,掳掠各族人民为奴隶。由于有了枪支,彝族内部的冤家械斗亦日益频繁,使得彝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从泸沽到大渡河要经过冕宁、越嶲(今越西)一带的彝族地区。由于历代反动统治者,特别是国民党、地方军阀长期以来对彝族同胞的压迫、掠夺和屠杀,造成了彝汉民族之间的严重对立和隔阂。所以顺利地、和平地通过彝族地区,也就成为红军能否赢得时间,先期到达大渡河边,粉碎蒋介石的“大渡河会战”计划,确保渡河胜利的关键。 金沙江与大渡河之间的大小凉山地区,东起雅砻江,西至雷(波)马(边)屏(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红军经过的安宁河大道两旁均系高山峻岭,东为大凉山,西为雅砻江流域高山,皆为彝族聚居地区。汉人居住于安宁河谷上的肥沃平川。冕宁、越嶲一带则是所谓彝汉杂居区,而越嶲西山和冕宁西北山区又是彝族聚居地区。凉山彝区当时尚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在彝族内部有所谓黑彝、白彝之分。黑彝系奴隶主,白彝则分为三个等级——曲诺、瓦加、呷西。黑彝有严密的家支组织,它是凉山彝族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各个家支都有自己比较固定的聚居区,家与家之间以高山、河谷等天然标志划分势力范围。每个家支都有一个或数个头人。各个家支之间由于利害冲突常常发生冤家械斗,如遇外部侵袭,又往往联合行动。
《且兰考》通过种种艰辛的力作,向我们阐释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原理,过去秉持的“传奇”“本土文化的发展行为”等认知。运用“表现”原理激发出的正能量,可以使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变对当年的历史有所认知。
余若瑔(1869一1934),
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南彝族中的著名民主主义者、学者和诗人。 余若珠字达文(同甫),祖籍四川古翻。他出生不久,就过继给伯父余象仪为姗,旋随父迁居于贵州毕节龙场释大屯。幼时,他在家受家塾教育,及长,与同乡周素园①求学于毕节地方的博学长者、前清进士葛子惠,有所获。上世纪末,他也曾热衷前清科举,但省试未中。青年时期,他常与周素园等人唱和,互以诗文砒砺。他穷究经史子集,研习诗词歌赋,直至天年。 本世纪初,反动分子赵尔本任永宁道(辖川南及川、黔、滇接壤地区)道台,后迁川康总督。赵在永宁道任职期间,为镇压辖区内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反抗,札调余若珠长兄余着煌为襄办员,共伤吏治。余若煌知赵生性残暴,以母病推诱,不赴任与赵共事。赵尔本勃然反目,寻隙将余若煌拘于永宁(今四川叙永)狱中,判处永远监禁。余若腺和家人无法营救余若煌,又惧怕株连,遂决定由若璨率若煌之子余祥辉、余祥折和若琼之子余祥桐,东渡扶桑,既避祸,又求学。
《
且兰考》在刚出稿时,引起了书友强烈的关注,在贵州、湖南、浙江、香港,到处都是《且兰考》的粉丝,作者在花了将近十三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上下两卷,从而刷新了这部研究文献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