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史称
小秧歌、
双玩艺、
蹦蹦,又称
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
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
二人转简介
东北二人转,亦称“
蹦蹦”,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
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
扭秧歌的
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
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
东北秧歌、
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
莲花落、
东北大鼓、
太平鼓、
霸王鞭、
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
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
唱腔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
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
泰东日报》 ,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
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
二人转。 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
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
胡胡腔”、“柳子腔”、“
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
鸳鸯扣”、“
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
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
柳青娘”、“红柳子”、“
三节板”、“穷棒子调”、“
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
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 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
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 《西厢》 、《坝桥》、《
双锁山》、《
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发展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
黑山县特色
表演手段
音乐唱腔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人转术词
说口
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歧,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
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
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
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
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为
蔡兴林、
苏凤林编著的《二人转的“说口”》专集;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和吉林省戏曲学校都编印过关于二人转“说口”的讲义与教材;吉林省艺术研究所顾玉增编内部出版的《二人转传统说口汇编》。(
于永江);《关于写二人转的“小帽”和“说口”》(于永江);《要逗得有意义,要逗得有风趣》(于永江);《谈二人转“说口”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白万程);《论“说口若悬河”》。(王兆一);《说口与相声》(
耿瑛);《二人转说口杂谈》(李微);《二人转“说口”艺术的新发展》(白万程)等。
成口
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玄话、说笑话、说颠倒话等等。便大部分与正文无关,是穿插在演唱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小段。
胡胡腔
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胡胡腔〕是上、下句曲体结构带行腔的曲调,上句尾音落“2”,下句尾音落“1”,适于七字句和十字句唱词。〔胡胡腔〕曲调丰富、板腔颇多。有〔头板胡胡腔〕、〔二板胡胡腔〕、〔三板胡胡腔〕和〔快板胡胡腔〕。此外,由于流传地域的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各种流派的存在,所以,还有〔南边道胡胡腔〕、〔大尾巴胡胡腔〕、〔对花胡胡腔〕、〔干板胡胡腔〕等多种变化形式。
喇叭牌子
又名〔车趟子〕。二人转常用曲调。它有三种板腔:4/4节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 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双”。〔喇叭牌子〕由上、下两句构成一番,来回反复演唱,每句唱腔后面均有个由喇叭为主奏乐器的过门,“喇叭牌子”即由此得名。《喇叭牌子》唱腔曲调喜庆、明朗,过门节奏鲜明,旋律形象欢快,动作性感较强,长于刻化赶车、撑船、行路、攀山等活动行为,即长于表现“观街景”、“路途篇”,是名符其实的“车趟子”,它确有一种车马行进的形象和气氛。〔喇叭牌子〕是“莲花落”的一个老曲牌。
评剧和二人转还同时使用它,但都各自作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平蹬步
步法之一。两脚在一条线上,交替向前迈步。膝盖先屈后伸,脚跟向前蹬,脚尖向上翘,是一种很俏的步法。
踮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身材矮小的演员常用此种步法。
颤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些彩旦的角色时用。
跺步
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全脚落地要顿促有力,跺步时双膝先屈后伸。一只脚跺步为单跺步,双脚跺步为双跺步,两脚向前交替跺步为连跺步。单跺步在传统二人转表演中,一般用在长劲、提神或交换动作的地方。
艺术家
著名演员
男:秦志平、韩子平、董孝芳、李雷、董宝贵、孙文学、尹为民、董连海、佟长江、徐振武、岳春生、李海、闫光明、傅昌发、丁少良
女:郑淑云、李晓霞、关长荣、闫淑萍、董玮、朱和平、白凤兰、苏文秀、郑桂云、陈树新、王艳春、白玉民、于莲、李丽颖、石桂琴、张建华、杨宏伟、闫学晶、杨金华、孙晓丽、赵晓波
民间演员
王文轩、白玲、刘桂玉、
孙艳芳、赵小军、
小豆豆、王小利、张涛、关小飞、翟波、路晓波、
关小平、李小雨、
董明珠、
于小飞、常艳萍、张小波、刘冬梅、孙立荣、毕佳琪、
吉忠利、徐秀丽、魏三、
唐鉴军、
王小宝、
蒋小东、
李毛毛、
王小福、
张松涛、赵春雷、张小野、
崔大笨、崔明亮、王槐阳、
孙小宝、
郭旺、相阳、英三、刘晓光
十大宗师
李青山、王尚仁、李庆云、杨福生、刘士德、阎永福、王悦恒、栾继承、程喜凤、谷柏林
导演、编剧、编曲及研究人员
王中堂、王轶夫、高凤阁、高云梯、隋国钧、刘文彤、刘新、张明远、牛正江、张文奇、白万程、张连俊、王兆一、何川、崔广林、孙士学、隋书今、张宪彬、于永江、杨维宇、王肯董延瑞、赵云程、张志勋、那炳晨、顾玉增、于宪涛、王彻、苗中一、王凤贤、李忠堂、金士贵、李鹏飞、何庆魁、耿瑛、陈功英、马金萍、马力 、张震、赵月正、崔凯、孙野波、邹军
二人转作品
代表作
《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 《回杯记》、 《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等。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绥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黑山县文化馆(黑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