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schrenkii Rupr.)是绣球科,山梅花属
灌木,高可达4米;
叶片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生于无花枝上叶较大,先端渐尖,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被长柔毛;叶柄疏被长柔毛。总状花序,有花,花梗疏被毛;花萼黄绿色,萼筒外面疏被短柔毛,
裂片卵形,花瓣白色,花盘无毛;柱头槌形,稀棒形,蒴果椭圆形,种子具短尾。6-7月
开花,8-9月结果。
形态特征
灌木,高2-4米;
二年生小枝灰棕色或灰色,表皮开裂后脱落,无毛,当年生小枝暗褐色,被长柔毛。
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生于无花枝上叶较大,长7-13厘米,宽4-7厘米,
花枝上叶较小,长2.5-8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边全缘或具锯齿,上面无毛,下面沿叶脉被长柔毛;叶脉离基出3-5条;叶柄长3-10毫米,疏被长柔毛。
总状花序有花5-7朵;花序轴长2-5厘米,黄绿色,疏被微柔毛;花梗长6-12毫米,疏被毛;花萼黄绿色,萼筒外面疏被短柔毛,裂片卵形,长4-7毫米,顶端急尖,外面无毛,干后脉纹明显;花冠直径2.5-3.5(-4)厘米,花瓣白色,倒卵或长圆状倒卵形,长1-1.5厘米,宽1-1.2厘米,无毛,雄蕊25-30,最长达10毫米;花盘无毛;花柱从先端分裂至中部以下,被长硬毛,柱头槌形,稀棒形,长1-1.5毫米,常较花药小。
蒴果椭圆形,长8-9.5毫米,直径3.5-4.5毫米;种子长2-2.5毫米,具短尾。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长环境
多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山地疏林或灌丛中。为长白落松或红松阔叶混交林或次生林林下常见下木,与
毛榛、
疣点卫矛,
东北溲疏等混生。喜光,极耐荫,耐寒,适应性强。在林冠下山坡地段有良好的表象,沟谷地段少见或生长欠佳,而以全光或光线较好的空旷、林缘地段生长最好,开花结实较多,是前者的十几倍。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朝鲜和俄罗斯东南部亦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
阿穆尔河附近。
繁殖方法
东北山梅花可以嫩
扦插、压条,分株等培育,但大量培育应以播种育苗为主。
采种调制
东北山梅花的蒴果变黄,手捏有即开的感觉,且种子灰褐色,即可开始采种,采种期较长,直至冬季亦可采种。采种后立即调制。
收获净种300克。出种率为70%。
种子处理
将300克种子分成2份,种沙比1:3,分别用浓度为0.5%
高锰酸钾溶液浸种消毒2小时,捞出冲洗擦干。1份直接与河沙混拌,湿度60%,装入编织袋进行冷湿处理;1份用手搓开,使种子分离,注意要轻搓而且要有一定潮度,以免搓碎种子。同样进行冷湿处理。存于冷凉通风库内,经常检查湿度。冬季埋于雪丘内,冷冻即可。播种前15天取出进行催芽处理,由于春季气温较低,应将种沙置于拱棚内,以增加温度,经常翻拌种子和检查
湿度带有30%似绢丝般出芽种子时,即可播种。
播种育苗
设计播种面积30平方米,翻地碎土,同时施入杀虫药3%
甲拌磷0.5千克/平方米。采取高床作业,播种床长30米,宽1.1米,步道沟宽60厘米,灌足底水,整平待播。
播种量为10克/平方米。播后不需镇压、覆土,及时浇水,用细壶不冲种子为宜,并立即加盖遮阳网,保持土壤湿度。
栽培技术
深挖浅埋薄盖土:深挖苗床沟,浅埋种子,以不见种子为度。最好用腐殖土覆盖,若用细沙盖可以厚些。
勤浇水:保持苗床湿润,特别是浸过种的种子至少每天浇水1次。
除草松土:这是成苗率高低的关键,播种15天后就要进行第一次除草松土,在雨季每月除草松土1-2次,在旱季可根据杂草情况2-3月除草松土1次。保留密度150株/平方米左右,
追肥:速生期追施尿素10克/平方米。
主要价值
该种适应性非常强。6月中旬开花,其花香四溢,俊秀优雅,开花季节,满枝的花朵,素雅宜人,引人入胜。是城市园林绿化的良好观花植物,适宜种植在庭院、公路旁、花坛、校园、风景区等地,其花也有药用功能,亦可做切花培育。
病虫防治
炼苗过程要控制菌类,预防与防治小苗感菌。一方面要用杀菌剂如百菌清、多菌灵浓度1/800-1/1000,每隔7-10天喷施1次;另一方面要保持炼苗环境的清洁,减少菌类滋生。
主要变种
该变种与东北山梅花不同点在于花萼外面仅于裂片间沿萼筒下延被一簇微柔毛,花盘和花柱均被微柔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分布于中国吉林、河北、陕西。朝鲜亦产。模式标本种子采自朝鲜,栽培于美国阿诺植物园。
该变种与东北山梅花不同点在于叶阔卵形,长6-8厘米,宽4-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阔圆形;花瓣近圆形;花盘和花柱均被微柔毛。花期6月。分布于中国辽宁和吉林。朝鲜和俄罗斯东南部亦产。模式标本采自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