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是
东北师范大学下设的
二级学院,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办学历史
1949年,历史系创建,这是中国共产党汇聚延安、东北、京沪等地区的精英人才于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专门培养历史教学与科研人员的学术机构,开始招收本科生。
1952年,成立师资训练班,招收专科生。
1953年,历史系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54年,历史系开办函授教育。
1955年,由林志纯(日知)教授等发起,在全国率先举办了有苏联专家参加的世界古代史、亚洲史研究班,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世界史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1956年,成立鄂伦春调查小组,对居住在大兴安岭两侧的鄂伦春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先后发表了田野工作报告。此次调查是继1948年杨公骥教授、薛虹教授等人对吉林西团山古遗址考察发掘之后的又一次田野调查。
1958年,历史系部分师生赴抚松、靖宇、海龙、磐石、通化等市县,进行社会和历史调查,采访抗联老战士,通过口述的方式搜集抗联史料,编写县志。
1970年,历史系恢复招生工作,举办“试办班”,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7年,历史系恢复高考招生。
1981年,世界古代史专业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学位专业点。
1984年,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成立,林志纯教授为首任所长。李洵、陈连庆教授等受教育部委托主办中国古代史助教进修班。
1985年,明清史研究所成立,李洵教授任首任所长。
1986年,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专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博士学位专业点。
1988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
1989年,美国研究所成立,丁则民教授任首任所长。
1995年,历史系被确定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1996年,历史系成为国家“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单位。
1997年,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成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批准,双方联合组建中国边疆地区历史与社会研究东北工作站。
2000年,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1年,世界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历史系开始招收教育硕士。
2002年,旅游管理系成立。
2004年,历史系撤系建院,历史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立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东亚研究所和史学理论研究所成立。
2007年,亚洲文明研究院成立。
2008年,东亚史学团队宣布成立,“东亚研究所”更名为“东亚研究中心”。
2011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国史、世界史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考古学为一级学科硕士点。考古学系成立。
2012年,中国史、世界史获立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日知世界史奖”。
2014年,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入选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15年,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国际教育法治研究中心成立。
2016年,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
2017年,世界史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名单,备案名称为“东亚研究院”。“东北抗联与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下设有中国史系、世界史系、考古学系、旅游管理系、古典文明系4个教学系,开设历史学、旅游管理2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分为公费师范类和非公费师范类(普通类)两类招生。
师资力量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25人、外籍教授3人)、副教授30人,讲师13人。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暨文化名家与“四个一批”人才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1人、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韩东育
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韩东育、谢乃和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韩东育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谢乃和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韩东育、谢乃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梁茂信、韩东育、张强等
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董灏智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韩东育、梁茂信、王彦辉、张强
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王彦辉
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王晋新、梁茂信、周巩固、谢乃和、王邵励
吉林省教学名师:周巩固
教学建设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专项、国家级教学项目、省级教学项目10余项,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优秀教材奖、吉林省教学优秀成果等教学奖励10余项。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历史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历史学
学科建设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1个,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
自设二级学科博士点:东北民族与民俗学、古代西亚北非欧洲文明史
一级学科硕士点: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
二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旅游管理
专业硕士学位类别:教育(学科教学(历史))、文物与博物馆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世界史
国家级重点学科:世界史
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学科:中国史
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1个,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
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国际教育法治研究中心
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东亚文明研究中心
其他科研平台: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世界中世纪史研究所、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明清史研究所、美国研究所、东北史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边疆工作站、亚洲文明研究院、东北抗联暨伪满洲国资料研究中心等
科研成果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近年来,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考古学报》《东方学报》(日本)《思想史研究》(日本)《明代研究》(台湾)《二十一世纪》(香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台大出版中心、京都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等出版机构出版学术著作近百部,其中6部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优秀著作成果文库。获得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5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古籍整理项目、清史编撰项目等100余项。
学术资源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图书资料库收藏、购买重要图书资料10余万册,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典籍,古代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古代希腊文字,古代拉丁文字,日、韩各类书系和东亚诸国的原始文献,以及有关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欧洲与亚洲封建社会形态研究,美国城市与移民研究,欧洲国家、美国、日本对外政策解密档案电子资料库等。
《古代文明》主要栏目有古代地中海、中国先秦史、中国传统学术、帝制中国、拜占庭与欧洲中世纪、理论与思想、日本历史文化、神话与文化等,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统计源期刊。
《外国问题研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日本问题研究、伪满洲国研究、青年学术园地等特色栏目。
合作交流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先后与
日本东京大学、
京都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
九州大学,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威斯康星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
夏威夷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
伯明翰大学,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
香港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台湾大学、
台湾师范大学等学府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派出10余名青年教师、学生分赴海外留学或进修。
文化传统
根据2021年9月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学院定期组织青史论坛、“青史沙龙等学术活动,创办学生学术期刊《溯园》,举办“学党史 知党情”喜迎建党百年师生党史知识竞赛。
学院领导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