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庙,位于福建
泉州市泉港区峰尾镇诚峰村。这里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
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
海防要塞。明
洪武廿年(公元1387年),为御
倭寇侵扰,筑石构城垣,即峰尾城,城东旧城顶高阜,筑有烟墩
烽火台。
东岳庙,为
硬山式结构的建筑,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重,由殿门、屏风与殿廊隔开。正殿主祀正顺尊王,爵号“正顺灵惠显翊忠侯王”,民称“本官爷”。
殿廊东西耳门上加筑重檐歇山式屋盖,重檐出墙2米,无楹桷支撑。斗拱镂刻制件承托,离奇别致。殿廊下为龙雕坛阶、庭阶走廊及天井,天井面积逾82平方米,可容数以百计人众。南面就是戏台和阁楼。
庙开左右小三椽结构的山门,门拱贡埭(亦名南塘),匾题“威镇南塘”即缘起此故。大殿内外立有木、石大柱38根,楹联、匾额数十副(方)。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古建筑艺术、传统戏剧和人文科学有重要意义,深受海内外学者、游客的关注。
于东岳庙前,举眼可见庙前正中八角形大窗上赫赫三字“东岳庙”的阴镌金字,耀眼夺目,二小三椽山门两侧壁上的花、鸟、禽、兽图景的填灰砖雕,和山门前的一对透雕大石狮,煞是逼真,而山门上的“参三才”、“妙万物”的阳字镌雕,灵气
卓然,使人感悟到天地之玄妙。
跨进山门,便是一座造型别致的阁楼式戏台。戏台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古庙重修时,由崇武溪底村王益顺
父子建构。戏台悬空而立于庙内左右山门中间楼阁后,距地1.50米,面宽4.65米,深长4.75米,层高5.10米(至藻井顶内八卦图),是
闽南一带现存的稀有古建筑。
台上由木构屏风隔成前
后台,木屏为透雕制件,正圆形图案居中,圆内点缀花蕊朵朵,四周镂刻蝙蝠、花鸟和古典戏文人物,图像神采飞扬,栩栩如生。左右小拱门上镶有碧绿色芭蕉叶形并镌“出忠”、“入孝”的浮雕楣冠,正中上方悬“钧天岳”横匾。台后木阁楼,左右的八角形小窗两侧,有唐代宋之问、
王维、
张巡、李崎所作的五言律诗四首,四幅苏体楷书墨宝。苍劲有力,遗憾的是何人所书佚名。
东岳庙戏台戏台顶上的八角藻井构筑鬼斧神工,它不用楹桷,而以千百大小形状不一的木块,制成斗拱。相嵌入榫互叠而成。藻井外为四方形,内为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层缩收分成半笠状,喻称“蜘蛛结网”。藻井外周雕饰倒垂悬木兑,与层迭的如意斗拱承托。相得益彰。跳斗梁枋,造形奇特,组合巧妙,疏密得体,并雕绘有精美的彩色图案,令人赞叹不止。
东岳庙龙柱:殿廊上一对
辉绿岩透雕龙柱,引人注目。柱上蟠龙张牙舞爪。一足立波涛之上,一足悬空屈起,翘首昂视,口里含珠,双角凌厉。两眼圆睁,竖鳞飘髯,雄雌两龙的神态似潜似翔,威猛不凡。还有仙人腾驾云端和花鸟浮雕,精琢细雕,栩栩如生,尤其奇异的是,若持硬物轻敲,东柱发出清亮的“当当”钟音,俨如云龙吟啸,而西柱却为“笃笃”低哑鼓声。籍此区分雌雄,东龙为雄,西龙为雌,可谓匠心独运。龙柱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柱高2.95米,周长2.20米。系崇武
五峰石雕名师蒋双家之杰作。龙柱选材奇异,构思独特,造型美妙,雕工精巧,形象和声乐融合一体,为国内外所罕见,堪称稀世珍品,亦是
惠安石雕工匠超凡技艺的又一见证。
东岳庙庙始建于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廷为切断沿海人民与
郑成功的水上联络,下旨海滨居民缩界内迁,峰尾庶民避迁仙游赖店,人去庙毁;康熙廿二年(公元1683年),村民奉诏返乡,迄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五月,遂在原基址上重建东岳庙;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法夷侵扰闽台,峰尾诸多商运船舶被封困台岛海港,乡人恩谢侯王庇佑“不日旋棹荣归”的“灵异”卜示,慨捐巨资,对东岳庙做一次较大的扩建修缮。工期逾12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