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新桥(Dongxin Bridge)是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境内一座连接桥西街道与桥东街道的小桥,位于西枝江与东江的交汇处,为惠州市中心老城街道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
惠州是一座水城,东江和西枝江连城一片,将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隔开,浮岛和两城隔西枝江相望,百姓探亲访友、砍柴种菜都只能靠小船过江。秦代,西枝江与东江汇合口处就建有简易浮桥,直至宋代废除。
宋绍圣三年(1096年),苏东坡被贬谪惠州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时,开始筹建西枝江河口的小桥。他一方面动员程正辅出面筹集资金,并捐出朝廷赏给自己的黄金和犀带;另一方面集思广益,拟定切实可行建桥方案。苏东坡最终采纳了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并由邓道士主持其事,在西枝江上用40艘船连成浮桥,取名东新桥。
每当洪水暴涨,浮桥就极可能被冲断,或当外敌兵临城下,驻守府城的官兵也会将浮桥人为断毁。一旦浮桥被毁,两岸交通受阻,府县两城马上就形成“一水隔天涯”局面。明清以来,惠州当局都有专门维护东新桥机构。直至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风起云涌,当时名为“惠郡东新浮桥管理处”的机构仍出版有 《重修惠郡东新浮桥征信录》一书,向公众公开东新浮桥有关收支款项的报告书。
清末,商人陈云甫捐资重建东新桥,东新桥北移300米,建成石桥。
为彻底解决惠州府县两城交通,方便府县两城居民生活,20世纪30年代初,惠城当地商会和民间团体成立“筹筑东新桥委员会”,向当地人士、商店和海外侨胞募捐。
1932年,筑桥会主席张友仁以筹集经费不易,遂议决向惠州沿河两旁堤岸码头收租。除此外,张友仁还急忙呈请省东路公路分处,将府城大东门拆毁,为兴建东新桥扫清障碍。筑桥最后共筹20万元集筑桥经费,先后聘请了荷兰工程师和厦门留美建筑工程师林荣森为东新桥设计建筑图纸。因该桥设计技术复杂,造价过高,招标不成而搁置下来。
1933年,筑桥会委托广州建筑工程师唐锡畴另行设计,按照筑桥会经济情况量力而为,设计改为三跨桥,中跨长120英尺,边跨各90英尺,桥面宽24英尺,人行道每边5英尺,设计荷载25吨,核算22万元,由筑桥会呈报广东省东路公路处审核。东路公路处核减底价为18.5万元,招标结果最低的标价是21万元,超出东路公路处底价,桥的建筑再次搁置,拖延两年。
1935年11月12日,筑桥会举行东新桥奠基典礼,计划工期18个月。
1938年2月,东新桥建成使用;同年12月,东新桥被侵华日军炸毁。
1939年,惠州工商界捐资修东新桥,在残桥上用竹木料搭成木桥。
1941年5月,日军撤退又烧毁东新桥;当年,惠州民众再次捐资修好东新桥。
1942年1月,侵华日军部队撤退时,再一次焚毁东新桥木驳段。
1945年抗战结束后,惠州百姓在断桥残存基础上用竹木材料搭成一座人行桥,洪水来时仍可维持使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将修复东新桥提上议程,仍聘请唐锡畴为修复东新桥工程师,重新进行测量、设计、绘图和招商投标承建。
1950年9月,惠州第三届人代会通过建筑东新桥议案。
1951年,广东省政府拨10亿元、惠州百姓捐款14亿元作为东新桥建筑费;3月10日开工,9月21日竣工,同时废除原有浮桥。当时的惠州人民为庆祝东新桥重生,举行万人庆祝大会,在通车典礼上赠给唐锡畴工程师以“热心建设”金质奖章,留作纪念。
1973年,广东省城建局拨28万元对东新桥进行化学灌浆处理,加固扩宽桥面。
1974年,东新桥加固工程完成。
2000年以后,东新桥因年代日久,结构损坏,无法满足通行需求,需要重建。
2002年,惠州市有关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东新桥拆除后在原址重建设计方案。
2004年7月15日,惠州市规划建设局向市公用事业局发函,确定重建东新桥。
2005年3月21日,东新桥重建工程正式启动,拆除原旧桥。
2006年9月,东新桥完成合龙工程,于同年12月1日建成使用。
桥梁位置
东新桥位于西枝江汇入东江的河道口处,东西横跨西枝江下游末端,西接西湖片区、东接
东平半岛,东距上游
水门大桥约有600米;西端与中山东路相接、东端与水东西路相接;西端属桥西街道、东端属桥东街道。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 原东新桥
宋代至清末,东新桥为复筑成木船架板的铁索浮桥。该浮桥由数十条木船用铁索联系,上架木排板行人。浮桥中部用一活动的吊板,留开一个闸口,每天定时把吊板吊起开闸让过往船只通过,浮桥会随江面水位升降。
截至1938年11月,东新桥为钢筋混凝土悬臂挂梁式桥。
1951年至2005年期间,东新桥为一座钢筋砼连续悬臂结构加挂梁桥;为惠州城区第一座钢筋水泥桥。
● 新东新桥
截至2006年12月,东新桥为上承式拱桥,采用预应力刚架结构;桥型按照“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原则,设计配套以梦幻暖色为基调的灯光夜景和呈弧形的瀑布;护栏是浅白色花岗岩,刻有浮雕。整座小桥古朴典雅,其造型风格与两岸的文笔塔、水东西路的岭南骑楼和东端桥东西路的合江楼等建筑相协调。东新桥结构吸收中国传统拱桥元素,其跨中梁高仅为1.3米,应用流线型坦拱结构使桥梁产生一种特别张力。
设计参数
1938年2月至12月期间,东新桥长125米,宽9米。
截至2005年4月,东新桥全长125米,宽11.6米;两边人行道宽各2.10米,高22米;共有9孔双曲,荷载标准汽-15;主桥跨径92米。
截至2006年12月,东新桥改建为单孔拱桥,跨径110米;全路段总长145米,路面全宽24米,其中行车道总宽18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设计车流量最高峰为每小时7200辆次;桥面采用双向四车道城市次干路设计。
设备设施
东新桥配有日常兼景观照明系统,与其它桥梁道路组成东江两岸为面的灯光景观体系,勾勒出色彩缤纷的惠城轮廓线。
运营情况
● 通行事项
2017年5月31日起,惠州市滨江西路朝京门至东新桥路段由双向两车道调整为双向三车道,中间车道为潮汐车道,由交通信号灯控制指引行车方向。东新桥周边均是小路街巷,限速40千米/小时,注意桥两端单行路段。
建设成果
● 建造难题
在古代,东新桥建设面临资金紧缺难题,穷困文士苏东坡为此捐出唯一值钱的珍贵犀带。在近代,时任筑桥会主席张友仁东奔西走,历经几年周折,奔赴多处机关部门仍难以将桥梁建设资金筹备;战火连年,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不安局面,东新桥建设一方面需求助于国外技术,另一方面频发遭到摧毁。在当代,东新桥因位置特殊无法在保留历史文物前提下再建新桥,最终只能拆除旧桥。
文化特色
● 桥名
东新桥改建期间,曾改名合江桥以呼应合江楼,最终仍沿用名蕴含历史意义的“东新桥”。
● 街道
东新桥落成以后,当地形成“桥东”“桥西”两片区,直至成为当下桥西街道与桥东街道。
● 码头
明清时期,东新桥码头已成为惠州最大最繁忙商业航运码头,东新桥成为古代水上枢纽。
● 诗曲
宋朝苏轼寓惠有诗云“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形象展现出雨后江上东新桥浮桥的奇观。
● 江景
东新桥与合江楼、文笔塔共同被惠州当地百姓称为“江畔三宝”,为惠州老城、东江河边重要的景观建筑。
价值意义
东新桥将千年伟人苏东坡和千年府城惠州联系起来,亦将大美西湖和西枝江两岸连接起来,奠定了惠州古城的格局。(惠州文明网 评)
当下,惠州城区内共有30多座桥梁,但说起历史,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当年沟通府县两城、对惠州城的繁荣和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东新桥。(新浪网 评)
东新桥可促进惠州东江两岸民营经济繁荣发展。(广东新闻网 评)
东新桥900多年的历史是数百年来惠州人民改造自然、创造历史的血汗记录。(《惠州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