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紫苏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
东紫苏(Elsholtzia bodinieri Vaniot)是唇形科香薷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5-30厘米。茎及枝多呈暗紫色,圆柱形,具细条纹,被平展的白色柔毛;叶近无柄,倒卵形或长圆形,茎枝上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近革质;穗状花序单生于茎及枝顶端;苞片覆瓦状排列,连合成杯状,花萼管状,萼齿披针形,花冠玫瑰红紫色;果实长圆形,棕黑色;花期9-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东紫苏又名“凤尾茶”,始载于清朝吴其凌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学史
东紫苏又名“凤尾茶”,始载于清朝吴其凌编撰的《植物名实图考》。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5-30厘米。茎上升,基部多少伏地,有时具多数短枝,其上具对生的鳞状叶,仅出土部分具正常叶,直立的茎简单或极多分枝,茎及枝多呈暗紫色,圆柱形,具细条纹,被平展的白色柔毛。
叶近无柄,在匍枝上的正常叶细小,倒卵形或长圆形,长3.5-5毫米,宽2-3毫米,全缘或具退化的钝齿,两面均被白色柔毛,茎枝上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0.8-2.5厘米,宽0.4-0.7厘米,先端钝,基部渐狭,边缘在上部具钝锯齿,近革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或两面常染紫红色,两面无毛,极少被稀疏的疏柔毛,下面满布凹陷腺点,侧脉约4对,与中脉在上面凹陷下面隆起。
穗状花序单生于茎及枝顶端,长2-3.5厘米;苞片覆瓦状排列,连合成杯状,宽6-8毫米,先端具小突尖头,外面被柔毛及腺点,脉纹常带紫红色,内面无毛,边缘具缘毛。花萼管状,长3毫米,外面被白色长柔毛及腺点,内面仅萼齿边缘具白色缘毛,萼齿披针形,近等大,长约1毫米。花冠玫瑰红紫色,长约9毫米,外面被长柔毛及稀疏的腺点,冠筒下弯,基部宽0.5毫米,向上渐宽,至喉部宽达2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稍开展,3裂,中裂片较长,全缘。雄蕊4,前对较长,均伸出,花药卵圆形,2室。花柱超出雄蕊,先端微弯,近相等2裂,裂片线状钻形。
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1毫米,棕黑色。花期9-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产地生境
东紫苏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及贵州西部地区。生长于海拔12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喜阳,喜石灰岩隙中的干燥红壤或松林间的荒地。
繁殖方法
其播种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
主要价值
观赏
其花为蓝紫色,可作为观赏花卉栽种。
经济
其植株含芳香油,为调香原料。
药用
东紫苏有发散解表、清热利湿的功效,主要用于感冒、咽喉痛、头痛、扁桃腺炎、小儿口腔炎、牙痛、眼结膜炎、肝炎、消化不良、等症状。其嫩叶可代茶饮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植株含芳香油,新鲜植株得油率0.25-0.3%,油无色。全草入药,治外感.风寒、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消化不良、肚泻、目痛、急性结膜炎、尿闭及肝炎等症。嫩尖亦可当茶饮用,有清热解毒之效。
【彝药】根用于外感风寒,头痛身重,咽喉肿痛,风火虫牙,腹泻腹痛,尿闭黄疸《哀牢》。【拉祜药】柏怀:全株治感冒,尿路感染,尿急,尿痛,子宫脱出月经不调,痛经《滇省志》。柏怀:全草治疗子宫脱出,尿路感染《拉祜药》。
全草(凤尾茶):辛,平。发散解表,清热利湿,理气和胃。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痛,虚火牙痛,乳蛾,消化不良,目赤红痛,尿闭,肝炎。 嫩尖:清热解毒。
【药性】:味辛;性平
【功效】:发散外邪;理气和胃
【功效分类】:解表药;理气药;和胃药
【主治】:感冒;咽喉红肿;目赤肿痛口腔炎牙痛肝炎消化不良
【各家论述】 :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解表,升清阳,清肝热。治感冒头重痛,肝炎,目痛,头晕痛。
《云南中草药》:发散解表,理气和胃。治外感风寒,头身痛,咽喉痛,消化不良。
考证: 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保护现状
东紫苏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3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