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苗族
苗族的方言族群
东部苗族,全称东部方言苗族,又称湘西方言苗族,是苗族三大方言族群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黔、渝、鄂交界的武陵山地区,在广西北部、贵州南部也有零星分布。
来历
族称
苗族根于”九黎“、”三苗“。
”三苗“被禹所灭后,苗民部分留在原地,部分南迁和西南迁。夏、商之时,”三苗“之名鲜见于史载,包括东部苗族在内的整个苗族一律被概入”蛮“或”南蛮“的称谓之中。《永绥厅志》载:”综计苗乡应祭之鬼共七十余堂“。
汉代,改黔中郡为武陵郡,东部苗族属”武陵蛮“主体民族之一。由于境内沅水流域有五大支流,故又称作”五溪蛮“。”盘瓠蛮“之称始于汉代而贯穿于其后的各个封建王朝。东部苗族是”盘瓠蛮“中的主体民族,旧时,东部苗族存有浓厚的盘瓠崇拜习俗,视盘瓠为其始祖和至高无上的的尊神,每在岁首或岁末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盘瓠活动。现今,在湘西州泸溪县境内普遍流传着盘瓠的神话传说故事,并有辛女岩等20多处地名与盘瓠传说有关。
至唐宋以后,东部苗族恢复”苗“的原称。明清时,东部苗族因“衣带尚红”,被统称为红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经过社会调查,按照本民族人民意愿,统一称为“苗族”。
自称
东部苗族自称为“果(仡)雄(Ghob Xongb)”、“嘎雄(Ghab Xongb)”或“阿雄(Ab Xongb)”,谦称“代雄(Deb Xongb)”,简称“雄”(也有作“熊”者)。部分专家认为这一自称与中部苗族的自称“木(Hmub)”、西部苗族的自称“蒙(Hmongb)”在语音上有对应关系,也可能是“苗”的转音。
六大宗支
东部苗族的姓氏主要为六大宗支,即“仡侨”、“仡芈”、“仡欢”、“仡卡”、“仡徕”、“仡刊”。相传为东部苗族祖先盘瓠六子的后代:
仡侨(Ghob Xot)
“仡侨”亦称“欢几削”、“几削”,谦称“代削”(“代”为“孩子”意,“削”为支系名)。代削有“代弄(Deb Hlongb)”、“代削(Deb Xot)”两支:“代弄”长于“代削”,主要使用汉姓伍,极少数使用吴,俗称“大吴”;代削使用的汉姓主要是吴、洪、滕、刘、贺、谭,俗称“小吴”。到后来,代弄又分为两宗族——弄发、弄青,以后又分巴芒、代鸠、山都、代然(deb rel)四支系。代削有代龚、代繁、代杜三大宗,以后又有代丐、代鲧两支系。根据苗族古歌传唱,代削在迁徙时总是打头阵,他们“带着女儿金桃迁徙,像鱼儿游上溪河;带着女儿金美行走,像鸟儿飞过山坡。”迁入湘西后,“他们像涓涓流水,汇成了池塘渊潭;他们像涓涓流水,汇成了大江大河。”同时他们又是苗族原始宗教的主要创导者,于是苗族通常把他们(以吴姓为最)列为七大姓之首。
仡芈(Ghob Mlel)
“仡芈”,谦称“代芈”或“代梅”。此支系绝大多数为龙姓。据今人龙昌美实地调查,此支系脉络繁多,已发展为22个分支。
此外,龙姓还有“仡让”、“仡召”、“仡贵”、“仡留”、“仡聋(仡偻)”、“仡买(分为“仡果”和“仡现”)”、“仡早”、“仡查(仡茶)”、“仡甬”、“仡曼”、“仡妈”、“仡千”、“仡难”、“仡良”、“仡计”、“仡花”、“仡信”、“仡堵”等。据说。苗语称他们为“大戎大芈”。所以赠以雷和龙(仡戎、仡芈),简称芈龙,故赐汉字姓龙。可见”仡芈“是东部苗族人口最多的宗支之一,俗有“龙家满天星”之称。
仡卞(Ghob Biant)
“仡卞”,谦称“代卞”,是从“仡芈”宗支里分出的一支,由于此宗支可以与其他的仡芈宗支通婚,故单独列出。他又分为“代怪”、“代希”两个分支,主要采用隆、唐、龙、覃、李等汉姓,以隆姓为本支系的汉姓代称。因“代芈”人多势众,故其汉姓有“大龙”之称,而“代卞”系人数相对居少,故汉姓称之为“小龙”。
仡欢(Ghob Ghueas)
“仡欢”,谦称“代欢”。相传他们的祖先是放逐崇山的欢兜(又作驩兜),以此名称叫仡欢,也有读“仡瓜”,后来分为欢那(Ghueas Nab)、欢勾(Ghueas Gad)两支,即欢飘(Ghueas Npleut)、西家(Xid Gad)两支,或把帕(Bad Npleut)、得捋两支。“西家”、“欢飘”采用石(“西”的谐音)、时、易、余、秧、施及廖、彭诸汉姓。石姓为其中强宗大姓。今保靖县水田马尾一带姓石仍称西家,花垣县雅桥、排料一带称仡欢或仡瓜。
仡沙(Ghob Shat)
“仡沙”,谦称“代沙”,亦称“不”或“布”。该宗共采用廖、刘、包、麦、苏、万等16个汉姓,廖、刘为其中强宗大姓。相传其祖先名叫仆沙仆少,又简称仡沙仡料。故用汉字“廖”。
据说驩兜驩柔的第三子巴格欢(石巴格),去认了“吉者”(今凤凰县)的老楼·沙为义父,改从仡沙姓(今廖姓),生有廖岩、廖扣,他们本姓石,改从姓廖,这支廖姓苗民后来定下族规,廖(沙)石(驩)世世代代不开亲。
仡卡(Ghob Khad)
麻姓是强宗大姓。相传此宗支曾在湖北麻城建立过部落国家,随后与仡欢同迁五溪,因是最早从事农耕、种粮种麻的宗支,故赐汉姓为梁、麻兼及其他。湘西原有梁、麻不开亲之说,其源同为一姓。苗族古老话称:“麻家麻大度。九个背篓背草鞋,九个背篓背柴刀,晚上九个大门进,白天九个大门出”。这是描写他们人多,艰苦勤劳,热情友爱,团结协作,有开天辟地的精神与生活过程。
仡徕(Ghob Lel)
“仡徕”,谦称“代徕”,因明代至清改土归流止,这一支系多出地方为官之人,故该支被尊称为“怪徕”(“怪”为“做官之人”)。分为“徕仁”、“徕务”两大支系,后因遭官府镇压,部分仡徕闻鸡鸣而惊醒出逃,另部分则因闻狗吠而出走,才幸免于难。故仡徕部分人户不吃鸡,另部分人户不吃狗。此俗沿袭至今,以示报鸡犬救命之恩。相传有一次,他们见有人追来,看到前面田里有当地的人在插秧,于是就祈求同情和保护,快速混入插秧的行列,追来的人查问姓,其巧妙回答说:“姓秧”。而后田姓有人改称姓“秧”,引申成杨、阳、羊等姓。此一宗支使用的汉姓有田、雷、赖、秧、杨、阳、羊等,田姓为强宗豪族。此支系亦传自源于江西。
仡刊(Ghob Kheat)
“仡刊”,谦称“代刊”。《苗族婚姻礼词》云:“大官的铺盖他们睡。皇帝的饭菜他们尝。陪着皇帝说话,是皇帝的栋梁”。可见名望地位之高,故亦被尊称为“怪刊”而与“怪徕”齐名。此宗支主要使用杨姓。五代后梁时,杨福之裔杨再思因平溆州蛮有功,“以功授辰州刺史,食邑二千户”。自此,杨氏子孙在武陵一带繁衍,“而诸瑶杂族,悉称杨氏曰王子王孙”。这应是“怪刊”源流及迁徙的一佐证。
语言文字
语言
东部苗族使用的语言是苗语湘西方言(又称东部方言)。湘西方言苗语可以分为两个次方言,即东部次方言和西部次方言。
东部次方言通行在湘西州泸溪县西部、吉首市东部、古丈县南部、龙山县南部、永顺县东部等地。说这个方言的人数约有10万人。这个次方言又分为三种土语:
南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小章、大章一带,说这种土语的人数较少;
中部土语,通行在泸溪县西北部、吉首市东部和古丈县南部;
北部土语,通行在龙山县南部、永顺县东部和湖北宣恩县等地。
西部次方言通行在湘西州凤凰、花垣、保靖、贵州松桃等县的所有苗区、吉首市大部和古丈县西部以及重庆秀山、酉阳等县。这个次方言有两种土语:
东部土语,通行在花垣县东部,吉首市西部、北部,保靖县东部和古丈县西部,凤凰县叭仁等地;
西部土语通行在凤凰、松桃、花垣大部、保靖西部、吉首市南部和重庆秀山、酉阳等地。
东西两个次方言语音上虽有些差别,但对应关系十分明显。如西部次方言花垣县吉卫镇的声母pr和东部次方言泸溪县洞头寨的pj、p两个声母对应。吉卫的prɯ44(房子)在洞头寨读作pjɯ44;吉卫的prei35(四)在洞头寨读作pi35等。
东西两个次方言的词汇差别较大。拿1395个词比较,双向同源的有895个,占64.16%;不同源的有500个,占35.84%。东西两个次方言内部各土语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词汇差别比较少。西部次方言内部两个土语间的词汇差别尤小。
老苗文
历史上东部苗族民间曾经有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一些文字,来记录自己的语言。其中最突出的是:
板塘苗文
是清末苗族秀才石板塘借鉴汉字的“形声”和“会意”两种造字方法,以汉字为部件而创制的一种方块苗文,共1000多个字。因流传地域狭窄和使用频率不高,故渐渐失传。
古丈苗文
见于光绪丁末年所修《古丈坪厅志》卷九上,其造字方法与板塘苗文基本相同,只不过“随意取形”更为明显。
苗语速写符号
老寨苗文
老寨苗文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由花垣县麻栗场乡老寨村的苗族艺人石成鉴创制的,用于记录茁歌和写作苗剧。这种苗文的创制思路,既有与板塘苗文和古丈苗文相同的一面,又有它自己的独到之处。其相同的一面是老寨苗文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利用汉字的形、音、意对汉字进行拆组而成。
拉丁苗文
为了给苗语东部方言区的广大苗族人民解决学习文化的困难,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于1956年10月。创立了苗语东部方言文字。这套文字以拉丁字母为书写符号,以花垣县吉卫的语音为标准音。
服饰
东部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斓”: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恩施和重庆等地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松桃、吉首、古丈、泸溪等县,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衣饰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
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东部苗族女装主要有三种:
苗族妇女服饰之灿烂作为一种表象,人们有目共睹,但其深层的文化精神特征却少有人去探究。其实,苗族妇女服饰是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而存在的,服饰的内容和形式服从其生活和情感。服饰的形制,尤其是在装饰图案中,沉积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而这种精神层面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原始的巫术精神,它造就了苗族妇女服饰有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独特的品貌和神韵。
头饰
苗族妇女的头饰,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改革开放以来,苗族人民的头饰日趋简化、现代化,与汉族的头饰几无差别。
首饰
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分布
武陵山区
武陵山区是东部苗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具体州、县包括:
孤岛分布
清朝时期,一些红苗(东部苗族)因为种种原因分批迁出武陵山地区,在贵州南部以及广西北部一带定居,从而形成了孤岛状的分布,他们或处于中部苗族、侗族、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的包围环境中,但他们的文化并没有因此消失。虽然相隔万里,但他们一口纯正的东部苗语仍可以和凤凰县的东部苗族对答如流。
这些东部苗族主要散居在贵州省的榕江县从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望谟县荔波县紫云县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
此外属于武陵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也是一个“孤岛”,与上述不同的是,这是一个语言孤岛,是湖北省境内一处保留苗语的苗族聚居地。
文化信仰
崇拜
自然崇拜方面,东部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并逐渐形成了“36堂神,72堂鬼”之说。苗语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苗族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苗语称“mat ghoud”,即犬父)。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ned ghunb mat ghoud)”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武陵五溪蛮是以盘瓠作图腾崇拜对象的民族,因而有盘瓠蛮之名。
祖先崇拜方面,在东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等习俗。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巴代文化
巴代(bad deib)为苗族的祭师,在苗语中全称为“喂斗得寿,剖弄告得”,又称为“巴代巴寿”。就巴代而言,巴者为阳性,为上、为主、为刚,为主流之意。代者,为儿、为下、为传承接代之意。两字合为主流的传承者。就其复名而言,其“得寿,告得”意为“从老家园走(跑)出来之主流”。“喂斗得寿,剖弄告得”即为“我是从老家园迁徙出来主流的传承者”之意。 巴代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传承者。
巴代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祭词、手决、法器、符箓、功法等方面,其中包含着苗族的文学、医学、舞乐、宇宙观、历史观、生死观等,是苗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民间文学
韵体文学,主要有:
以及谜语谜歌、祝词礼词等
散体文学,主要有:
说唱体文学,如《放牛歌话》、《接亲嫁女歌话》等。
医学
在东部苗族的民间,有药王爷爷传药的传说。药王周身透明晶亮,身上长着双翼,头上长着角,能飞善行,终日来往山中,为苗民寻方找药。每尝一味草,便见其在体内变化或行串,有何疗法。这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基本相同,反映了苗族医药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由于苗医苗药在东部苗族地区历经几千年的‘’独家经营“,因而在医药方术及医药学理论上发展到绝妙的地步。
苗族医药学理论的核心是苗族的生成哲学。其中心内容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都都离不开能量(苗语:搜媚若)、物质(各博港搜)和结构(玛汝务翠)这三大要素。这三者互相依存制约,才产生事物的生、成、盛、衰、转、运等过程。这便是生成哲学的“三点论”。
医疗方法主要有
太阳历
苗族,是一个崇尚太阳的民族。苗族太阳历是苗族先民经过对太阳的长期观察而制定,演算的天文历法,作为指导全体族群进行适时稻耕的重要法典,亦就苗族对世界认识认知的方法论,是世界历法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属阴阳历,以日为阳,以夜为阴;以太阳为阳,以太阴(月亮)为阴,其应用时间至少在一万年之上,比古埃及历还要早3800多年。苗族太阳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因平岁365日,闰岁366日,以“冬至”为岁首、年首、节首、气首,属中国历法“子正人统”。同时太阳历还用所住房屋的相应方位与十二生肖辅助记时、日、月、岁,将一日分为夜、晨、昼、昏4个时段,与十二生肖相配记为“大门口、堂屋、左屋、屋后、右屋、屋顶”,观测日出日落。苗族太阳历体现了“一分为三、三位一体”的苗族生成哲学观和“九卦”立体思维观(即前后、左右、上下、表里、中或东、南、西、北、中、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苗族太阳历法的制定是人类对宇宙空间、时间,地球运动规律、气温洋流、自然灾害等客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科学方法,比现行公历、阴历每月的日数单一,闰法简单,易于掌握和运用。
音乐舞蹈
声乐
主要是苗歌。苗歌是苗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很多事情只说不算,还要编成苗歌来唱。在东部苗族地区,演唱一首苦歌,可以使听众感动得放声大哭;演奏一首喜庆歌,又可以使听众笑语喧哗;唱一套情歌,可以打动对方的心,使“乖女嫁丑男”。苗歌的歌词结构很复杂,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和多句体。歌词很讲究韵脚,一般要押“双韵”(即押两个韵)。有时为了适应即兴创作,总是加上很多如“噢”、“噫”、“当真”、“咳咳”之类的衬词。根据苗族作曲家花老虎的研究,苗歌按腔调,分为“韶唔”(高腔)、“韶萨”(平腔)两大类。
器乐
苗族的乐器种类很多。
舞蹈
根据苗族舞蹈家石远鳌、龙健珍的研究,东部苗族的鼓舞种类繁多,有花鼓舞团圆鼓舞猴儿鼓舞、跳年鼓舞、筒子鼓舞等。此外还有跳香舞接龙舞、跳仙会舞、盾牌舞、茶盘舞、采桑织锦舞、傩愿舞、现代舞等。下列详细介绍几个典型舞蹈:
花鼓舞
主要流行在凤凰县。多在春节前后、六月六、四月八、赶秋、百狮会等节目表演。形式有“双人花鼓舞”,即架一面大鼓横于木架上,两女各打鼓的一端,同时起舞。要求鼓点一致,两人动作对称一致。
团圆鼓舞
是流传于古丈县的一种古老集体舞蹈。起舞前,选一人在坪中央打鼓(鼓平放于地上),众人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鼓的节奏摆肩、腰跳舞,每跳完一段舞,鼓点停止,起唱山歌,每人轮唱一段。众人随歌的节奏继续舞蹈,鼓停舞不停。如今因参加人数太多,只从其中抽出几个代表唱。主要动作有大摆、小摆、细摆(微摆)三套。男的多跳大摆,女的跳小摆和细摆。此舞在土家族中被称为“摆手舞”,但没有细摆。
跳香舞
是苗族人民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的一种祭祀性舞蹈。流行于东部次方言区。每年古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各寨轮流“跳香”,一寨“跳香”一天,表示酬答“五谷神”赐给的一年丰收果实。
接龙舞
是苗族古老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西部次方言区。因为“龙”象征吉祥,在过去的年代里,苗族人为了摆脱苦境,希望用“接龙”来谋求幸福。接龙舞蹈就是苗族人民为了表达“龙”接到家后的喜悦心情。此舞,多在每年二月及十月间进行。跳舞时,一般为八人参加,也有更多人的,年龄不限,但多为年轻美丽的姑娘。
傩愿舞
是傩愿戏或傩堂戏中的一个部分。它可分为:绺巾舞、雪服舞、八郎舞、开山舞、土地舞、踩九州舞等。
现代舞
是新中国成立后,东部苗族根据现实生活题材,吸收传统舞蹈动作创作的舞蹈以及学习国际流行的迪斯科交谊舞等。
戏曲
傩愿戏
是有着浓厚宗教色彩的大型戏曲剧种。演员均为苗老司(巴代),多用苗语演唱,也有半苗半汉演唱的。剧目有100多个,但最流行的只有24出。傩愿戏唱腔丰富,主要用快板、鼓、锣、钹等乐器,演出时要戴面具或化妆。
苗戏
是苗族特有的戏曲剧种。舞台唱腔和道白用苗语,大部分是苗族人民生活动作中加工提炼而来,也使用苗族的民间舞蹈或宗教舞蹈的动作。苗戏武功取用苗族武术。唱腔多用高腔和平腔,并选用巫师唱腔。戏曲有《翻江山》、《石丁八啦》等。
阳戏
在苗族地区流传最广,因故事情节长短,有大小阳戏之分。剧目很多,有100多出。阳戏有比较成套的舞台步法。音乐唱腔很丰富,但因地区不同,各有千秋。曲牌有《步步娇》、《水府渔》、《大排队》等。
民间工艺
东部苗族的民间工艺主要有纺织、编织、绘画、刺绣、数纱、剪纸、蜡染等。
纺织
是苗族女工的传统工艺之一。它包括纺纱、织布、缫丝、织锦和织花带等。
织花带是一项小巧精制的手工工艺。它遍及各个苗寨,普及各户苗寨。所织花带,色彩鲜艳。织花带的材料有棉线和丝线两种。花带的花纹图案完全是由预先安排好的固定了的经线和随时变化的纬线一次织成,没有底样,与绣花、挑花迥然不同。花带图案最常见的有双龙抢宝和六耳格。此外,也有织成各种花、鸟和文字的。织花带是苗族姑娘必须学会的本领。花带是苗族姑娘智慧的结晶,它除了用于一般的装饰外,还具有联系青年男女爱情的纽带作用。
编织
苗族的编织主要有竹编、麻编、草编和藤编。
苗绣
东部苗族的刺绣多作衣裤、围裙、巴裙、门帘、被面、围床、帐帘、枕头、荷包、褡裢等的装饰。图案多系花鸟虫鱼之类。例如七层花边呢套衣,袖口嵌有大边小边,大边绣有“双龙抢宝”或“双凤朝阳”等;小边绣着荷花、牡丹、芍药或桃子、石榴等。刺绣均以丝线作花,式样和色调因地方、爱好、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
剪纸
剪纸主要是用作刺绣的底样。图案仡刺绣所说的相同。结构大方,形象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剪纸有专门的艺人,代代相传,工艺益精。1986年,凤凰禾库剪纸艺人吴香英随湘西州工艺美术展览代表团赴日本表演剪纸,评价极高。1988年,吴香英、吴菊兰的6件剪纸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
挑花
挑花是一种艺术性较高的工艺操作。它不先起线,随手挑刺而形象逼真,挑出的各种图案明朗、朴素、大方。其
题材主要是苗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和传说中所熟悉的东西,如蝴蝶、狮子、龙、鱼等。
挑花一般都选用白布或浅蓝色布做底,青线挑刺,色调鲜明,引人注目。苗语东部方言的东部次方言区——泸溪、吉首、古丈交接地区的苗族,喜欢在包头帕的露面角上挑花;而西部次方言区的苗族则喜欢在白衣袖口边挑花。挑花工艺中有一种叫数纱,内外两面都现花纹,几无反正之别。针线穿去必须复还,一节扣一节,扯亦不牵动,实为苗族工艺之奇。
银饰
苗族银饰类别繁多,有银冠、银珈、项圈、披肩、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髻簪、牙签等等。苗族银饰各具特色:大项圈重达三四斤,四棱突起,绕如螺旋,活像青藤缠树;银冠和牙签的工艺尤为精巧。牙签造型古朴,图样丰富,寓意吉祥,实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苗画
苗族绘画,旧时多绘制门神、神像、棺木装饰及门帘、帐檐、被面、围裙、椅垫、胸花、桌围、童帽等。苗
画先以单线白描于纸或布上,再以不同色彩的丝线、棉线刺绣。花垣、保靖民间艺人将绘绣品置蒸笼内蒸20分钟,可使之耐洗不褪色。旧时多用土红、铝粉、赫石等原料描绘,现都改用立德粉或油画颜料酚苯青。苗画图样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双凤呈祥、双龙抢宝、狮子滚绣球、福禄寿禧等。
风俗习惯
节日
东部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赶年场、三月三、赶清明、看龙场、四月八六月六七月七赶秋节、樱桃会、跳香会等。
饮食
东部苗族的饮食,以大米、包谷、豆类、薯类为主食,其中又以大米,包谷为主。最具特色的是腌酸肉、鱼。苗族人民忠厚好客,虽然生活较为艰苦,但对客人一秉至诚。如有客人来家,不论长来或初到,一定要以酒肉相待,绝不可少。并且认为没有鱼、肉列到桌上,便觉得是主人的不贤惠,对客人不敬。由于苗乡平时买肉不太方便,所以一般人家,都在事前做好准备,以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而要保存备用鱼、肉,最好的方法是腌制。杀猪捉鱼后,往往切成小块,和以米粉香料,加盐腌制,装入坛中,密封坛口,倒覆于浅水盘内,使之不透空气。经两周后,鱼、肉米粉略变酸味,便取出炒食,味美异常。
婚姻
东部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婚姻比较自由,但是不可以随随便便,仍需举行订婚、过礼、结婚、回门等手
续。苗族婚姻的几点特殊之处:结婚看苗姓,汉姓相同而苗姓不同者可以通婚,汉姓不同但苗姓相同者不能通婚;恋爱自由、恋爱奔婚。
礼仪
讲究礼仪是苗族人社会交往的一项美德,苗族的礼仪:
丧葬
东部苗族一般实行土葬,只有患麻风病者实行火葬。成年人用杉树棺木敛尸,未成年人用木匣敛尸,寿终正寝的老人,要先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煮水洗澡,然后穿着寿衣上柳床,再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停柩三朝后,才能上山安葬。灵柩上山,要由后辈家找一个年纪最大的人,拿着火把在前面引路。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趟水。送亡者上山安葬后,凡是踩了新坟地的人,一律要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米饭一碗,每人都要取一粒放入口中,把饭吐出。吐饭之后,才能进屋。
对夭亡的人,不能停灵,尸体置屋外。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埋,也不用棺木,仅用木板钉一个木匣装尸。吊颈、跳水、难产而死或被刀枪杀死的人,苗族叫做“打伽”(即凶死或不得好死之意),其柩不能放在屋内。并且死者家里以至整个家族都要立即将盛有酸菜的所有坛坛罐罐都抛出屋外,摔得粉碎。如果舍不得摔碎,至少要不把坛内所装的物品全部倒光,置空坛于野外,过一段时间才能拿回来。非自然老死者下葬后不能起坟、立碑,亲人每年也不能拜祭。
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卫生
环境卫生,首先表现在住房的设计上,符合避潮、防寒的卫生要求。苗族在腊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各家都要进行大扫除。个人卫生,重视洗脸、洗澡、洗手、洗脚等卫生习惯。洁物去污方面,利用稻草灰水、筒籽壳灰水和皂荚作去污剂。饮水卫生,苗族饮用的水井,多是高山长流、无污染的纯净泉水。
体育
武术
包括徒手和器械两大项目。徒手类,有粘功、策手、点穴、花拳礼示等动作。器械类有棍术、锏与棒棒烟杆、钩钩刀、连枷棒、竹条镖等。
跳鼓
东部苗语称为“了”。是苗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跳鼓表演时,脚跳、手击、腰旋,多用内功,讲究气质,体力消耗大,是一项全身运动的体育活动形式。
舞狮子、龙灯
是东部苗族经常开展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历史悠久。苗家舞狮子民族特点十分突出。多以火花开场,以表升发,动作粗犷,套路严谨。舞龙灯,苗语称“舞戎”,动作以龙抢宝、龙滚澡、龙脱皮、龙呷虱、龙盘身等为最常见。
气功
花垣县两河乡桐木村的气功最为有名,主要有以下几种:击顶碎石、赤卧钢丝、掌削顽石、独指通砖、气断钢丝、轻身若无。
绝技
绝技的表演者通常是祭师,多在祭祀场中表演。有“咬铧口”、“上刀梯”、“吃瓷碗”、“吞竹签”、“摸油锅”、“竹杆背磨盘”等。
此外还有赛龙舟、游泳、飞石子、摔跤、角力、打秋千等传统体育活动。
名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2 13:02
目录
概述
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