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话
吴语方言的一种
东阳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金衢片,特点是凝聚着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
方言简介
东阳方言属吴语婺州片。吴语是中国主要方言之一,对普通话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东阳方言保存着大量的古语成分,一些古语在现代传媒语境中已经很少使用甚至完全不用了,但在东阳方言中还鲜活地保留着。例如:五更、幽盲、浼侬、爊羹、食官饭等等,称得上是古语活化石了。
东阳方言凝聚着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例如称行事厉害的女人为“吕雉婆”,骂弄事生非的女人为“妲己精”,讥讽嫌贫爱富的女人为“崔氏”,称尊养父母的子女为“孝子”,叫读书人为“秀才”,称高考赢得地方第一名谓中了“头名状元”,讥讽工作无出色的人为“黄鲧”等等。方言引用古人或古代故事指称某些人或某种社会现象,表达说话人的爱憎感和东阳人的传统荣辱观
东阳方言真实记录地域风土人情,传递先人的生存方式。例如称女人为“内家”,反映了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和男主外女主内的治家观念。包装南货干果的“斤头”,是东阳人走亲访友馈送的礼品,折射了礼仪之乡的习俗。“开祠堂门”记录了封建社会严厉的宗族自治制度。举行开轿、迎灯、接龙接佛等活动仪式时,要选一个德高望重的“德门伯”做主持人,反映了东阳遵道重德的古风,也从一个侧面看到民间迎神赛会仪式的隆重壮观场面。小孩方言叫“麻痘鬼”,说明在医学不发达的旧时农村,小孩一旦染上麻疹(也称痘疹),死亡率极高,有“麻勿倒痘倒”的说法。
东阳方言独特的语词结构,映射东阳先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例如将盲人引路工具“数笃”引申为正确的言行,使“有数笃”和“呒数笃”成为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方式。将骰子的六个面之间最小的“幺”和最大的“六”组合成“幺六”一词,来指称某些言行“多出一点”的人。工匠和商人为保护行业私密创造了“七字”行话,使行外人无法破密,充分显示东阳人的狡黠和智慧。
方言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传递出浓浓的乡情。不论在外地和异国,只要一听到乡音,马上会出现“老乡对老乡”,两眼泪汪汪的动人情景。台胞四十多年与大陆阻隔,一旦开放,两岸同胞马上融和一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口头交流时书面语逐渐增加,方言逐渐消退,这是方言渐趋消失的一个信号。一位西方语言学家说过:“当一种文化的载体——语言发生质的变化后,这一文化便很难再被视为原先意义上的文化了。”方言孕育着一方文化,一个地区的特有语言的消失,足以导致这一地区文化的断裂和泯灭,值得引起官方和民间有识之士的关注和重视。
其实方言和普通话并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我们使用的现代汉语就来源于古汉语、民间语和外来语,其中民间语即方言,其精华部分可融入、丰富和发展普通话。但方言相对于普通话,确实存在“义同音不同”的障碍,外地人很难听懂,需要通过解读来领会。
据2006年《新民晚报》报道,鉴于上海孩子不会说上海话,上海已有幼儿园推出“沪语”课程,受到家长的普遍欢迎。在义乌经商的外国人中掀起“学义乌话热”,是异国人士对方言感兴趣的一个典例。《东阳日报》开辟“东阳方言大家侃”专栏,东阳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相继推出方言新闻和方言故事节目,深得观众的喜爱。新闻媒体对方言的关注,推动了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是值得称道和欣慰的。
东阳话是在东阳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文化积淀。东阳话承载东阳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04 10:3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