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是指用来衡量一部分种群中,一定规模的
种群大小、每单位时间的死亡数目(整体或归因于指定因素),是在种群层面上研究的问题。人类死亡率通常以每年每一千人为单位来表示;因此在死亡率为 9.5‰ 的 10 万人口中,表示这一人口中每年死去 950 人。
通常指“
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CDR)。一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死亡个体数与同期平均种群数量的比值。对人类一般按每千人平均计算。
广义的死亡率还包括
粗死因别死亡率、
分年龄死亡率和分年龄
性别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幼仔死亡率、幼虫死亡率或
幼苗死亡率)等。其中后者与前几个的定义有较大区别,严格地说,应称之为“婴儿(幼仔、
幼虫或幼苗)
死亡概率”。
新生儿死亡率,对人类每 1000 个出生未满一个月的婴儿和胎死(死产儿)的和,对其他生物则以死亡幼仔、幼虫或幼苗的数量与种群内所有幼仔、幼虫或幼苗进行计算。
孕产妇死亡率,对人类来说每 10 万个死于
生产过程的死亡数,对其他生物则以怀胎、怀卵或
结果期的雌性(或
雌雄同体)个体数和种群内全部雌性(或雌雄同体)个体数进行计算。
幼儿死亡率,只适用于人类,每 1000 个出生小于一岁的死亡数。标准死亡率(
SMR)或特定年龄死亡率(ASMR),对人类来说特定年龄(例如 16-65 或 65 以上)中每 1000 人的死亡总数,对其他生物准则以特定生长
发育阶段的死亡个体数计算。
死亡率可以得知一个地区的卫生习惯和
医疗品质。通常越先进的国家死亡率越低,越落后的国家死亡率越高。死亡率还可得知一个种群在当地生存状况,死亡率高说明这个物种在当地的天敌、竞争者、传染病等较多,死亡率低说明该地区该种群的天敌、竞争者、传染病等少。
纵观整个自然界,生物的死亡原因分为正常死亡和
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也可以称为寿终正寝,非正常死亡主要包括被捕食、
意外伤害、缺氧、食物缺乏、水源缺乏、传染病等原因造成的死亡。
死亡率是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医药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死亡率较高。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死亡率普遍在30‰以上。中国在1949年以前死亡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民国期间死亡率高达2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死亡率迅速下降。1949年为20‰,1957年降到10.80‰,1970年降到7.60‰,1977年降到6.87‰,1986年为6.69‰,1990年为6.28‰,在全世界处于低死亡率的水平上。
计算
年龄组死亡率在分析人口死亡状况时有重要意义。男女和不同年龄的死亡率与不同
死亡原因死亡率有很大差别,在婴儿和儿童时期死亡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中青年时死亡率较低,在8~15岁达最低点,以后渐次增高,直至全部死亡。各年龄组死亡率分布呈 V字形。随着
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中国死亡原因的顺序发生了显著变化。50年代时因呼吸系病、
急性传染病、
肺结核死亡的占前三位。1957年部分城市呼吸系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死亡120.3人,占总
死亡人数的16.86%;急性传染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死亡56.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7.93%;肺结核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死亡54.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7.51%。三项死亡人数合占总死亡人数的32.3%。80年代,占前三位的是
脑血管病、
心脏病和
恶性肿瘤。1985年部分城市心脏病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死亡131.04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3.39%;
脑血管死亡率为每 10万人中死亡117.52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98%;恶性肿瘤死亡率为每10万人中死亡113.8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20.32%。三者合占64.69%。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死亡率为7.37‰;自然增长率为-0.60‰。
2024年2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326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死亡率为7.87‰;自然增长率为-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