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
中国云南省公办高校
历史沿革
私立东陆大学
1912年,随着中国多省大学相继建立,当时省督军公署和省长公署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督军兼省长唐继尧决定“废督裁兵,振兴文治”,创办云南第一所现代大学。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大会通过滇省自办大学计划书,同意云南筹建大学,但因经费短缺而被搁浅。1918年,在滇、川、黔三省联合会议上,代表们建议在云南建立一所联合大学,但因跨省办学困难大,也未能如愿。1919年,龚自知等一批地方名流和有识之士又联合向省议会递交了请愿书,希望尽快成立云南省立大学。
1920年,云南第一批留学生董泽、杨克嵘、萧扬勋、何瑶、段纬等学成归滇,积极地向唐继尧提出创办大学的建议,得到唐继尧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同年10月,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唐继尧命省参议员王九龄和督军府秘书官董泽负责筹办事宜,省内一些民族资本家纷纷捐款以示支持。王九龄、董泽将大学筹备处设于翠湖水月轩内,并制定《东陆大学进行计划概略》,提出大学筹建的办法、经费来源、设科等意见。不料,1921年初,滇军第二军军长顾品珍倒戈反唐,占领昆明,唐继尧出走香港,董泽随同去港,大学筹备工作被迫中断。
1922年3月,唐继尧回师云南,重掌云南政权,复命王九龄、董泽二人恢复大学筹备处。7月1日,唐继尧任命董泽为筹备处处长,并迁筹备处于平正街双塔寺省工业学校。董泽任教育司司长之后,为便于工作,筹备处又迁至教育司署内。
新筹备处成立之后,先后制定了《筹备处简章》《东陆大学组织大纲》等纲领性文件,提出“发扬东亚文化,研究西欧学术,造就专才”的办学宗旨;以唐继尧别号“东大陆主人”定校名为“私立东陆大学”;选定“地处拱辰门之右,背负城墙,南临翠海,居高瞰下,势若踞虎”的云南贡院为大学校址。1922年12月8日,省长公署批准东陆大学成立,聘董泽为校长,唐继尧、王九龄为名誉校长,同时颁发关防,启用印信。至此,东陆大学正式宣告成立。1923年4月20日,私立东陆大学举行新校舍奠基典礼和大学开学典礼,设立每年4月20日为校庆日。1925年春,东陆大学开始办大学本科,先设文、工两科。文科分设政治经济、教育等系,工科分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两系。
省立东陆大学
1930年8月,当时的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在召开的第177次省务委员会议中提出将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会议通过了将东陆大学由私立改组为省立决议,私立东陆大学改名为省立东陆大学。次年,省立东陆大学决定停办预科,专办本科的文科、工科。1932年,省府议决“整理云南高等教育案”,决定将省立师范学院并入省立东陆大学,扩充为教育学院,下辖教育系;文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增设数理系;筹设医学院,但因师资设备匮乏,决定先办医学专修科。
省立云南大学
1934年9月,因大学改为省立,而又以唐继尧个人字号私名,教育部决定将省立东陆大学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受龙云的邀请出任学校校长,并提出了尽快将省立大学改为国立大学的请求,积极向南京政府争取改省立云南大学为国立大学。
国立云南大学
1938年,学校改为国立云南大学,下设有5个学院(文法、理、工、农、医),18个系,3个专修科,3个研究室。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在世界最具影响的大学之一,西南联合大学电讯专修科并入,云南大学教育专业并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迁回南京后,将其设在昆明东郊凤凰山天文台的不动产及带不走的太阳分光仪等仪器以共办形式交给云南大学管理。
1951-1958年,全国院系调整,云南大学隶属中央高等教育部。1950年,私立五华文理学院除中文系和外语系外、昆明甘美医院、云南省立英语专科学校并入云南大学,国立云南大学更名为云南大学,后重庆大学有色专修科、贵州大学及贵州理工学院的矿冶系、机械电机系、数理系、化学系及西昌技艺专科学校园艺科部分师生先后并入云南大学,云南大学航空并入四川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园艺、桑蚕并入西南农学院,法律、政治并入西南政法学院,土木工程并入重庆建筑学院、四川大学,铁道管理并入北京铁道学院、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58年8月,云南大学划归云南省政府管辖,并且经过院系调整后,工学院独立为昆明工学院,医学院独立为昆明医学院,农学系和林学系独立为昆明农林学院(今云南农业大学和西南林业大学前身),学校仅设文理两科,共6个系。
1961年,云南政治学院并入。1978年,云南大学被教育部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两年后,云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并于次年招生。1997年11月,云南大学正式成为国家“211”工程首批建设的61所大学之一。1999年,云南省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并入。
2004年,云南大学成为省部共建高校。2007年5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7月,微生物获准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012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2014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经国家旅游局批准,中国旅游研究院边境旅游研究基地正式落户云南大学。2015年12月云南省电子计算中心并入。
2016年,学校被列入国家“一省一校”工程重点建设院校。3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云南省委宣传部与学校签署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协议。且在同一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一省一校”工程实施院校。2017年9月,云南大学入选国家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10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与云南大学共同建立的云南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云南省法治政府研究院揭牌成立。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之一。6月,学校加入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云南大学在此年成为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11月,云南大学建筑群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2019年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10月,云南大学会泽院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持续发展
2020年4月,云南大学设有26个学院,10个研究院,76个本科专业,2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4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2020年9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红会医院)划归云南大学正式划归云南大学管理,名称变更为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省眼科医院)。10月,云南大学民族与边疆学部成立。12月,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开馆。2021年9月,云南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部、现代工学院、碳中和创新中心三家新机构。2022年2月,云南大学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5月,加入云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盟
2023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100年来,云南大学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办学精神,扎根祖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6月21日,加入云南省高等学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联盟理事会成员。11月3日,云南大学数字经济协同创新联盟成立。2024年3月24日下午(达卡当地时间),由云南大学等联合建设的达卡大学中国研究中心(CCS)揭牌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8个学院、10个研究机构,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开设本科专业85个,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教育、艺术11大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云南大学建有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4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双一流建设学科3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云南大学现有教职员工3300余人(不包括附属医院),其中专业技术岗位28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15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700余人。现有院士12人(含双聘),长江、杰青、优青等国家高层次人才90余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教学名师5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5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6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有12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专业“菁英班”,10个专业“卓越班”,27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有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4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8月,云南大学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自1989年以来,云南大学获得了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2014年、2022年共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2014年有2项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有5项入选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牵头建设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构建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办学新格局。与20多个国家的1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与剑桥大学欧洲南方天文台耶鲁大学等29所一流大学和国际学术组织合作开展科研,与东京大学温莎大学等33所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建有覆盖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较为完备的区域国别研究体系和新型特色智库体系。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基地、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和海外调研实习基地,构建“学生全球胜任力”培育体系和“语言+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以汉语教学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教学点、HSK考点、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为合力支撑的文化传承创新“西南通道”。
2019年9月21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讲越南语比赛暨越南语教学工作坊在云南民族大学拉开帷幕,活动由中国语文教育协会主办,云南民族大学承办。比赛汇集来自25所大学的111名学生,此次活动为云南大学第三次派学生参加比赛,并且云南大学的六名参与者获得两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打破以往的记录。
2024年4月9日,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康茨坦斯大学动物与演化生物学系教授、动物学和演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Axel Meyer做客云南大学东陆高端学术论坛,为云大师生做了精彩纷呈的专题讲座。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高原湖泊生态与治理研究院师生代表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2024年4月16日-4月19日,在云南大学建校101周年和联合国国际中文日前夕,云南大学以“中华文化•世界表达”为主题,成功举办第一届国际文化周,此次文化周由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学生工作部主办,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承办。
2019年9月21日,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主办的国际环境史研究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海警、云南社会科学院和民族研究所等近40所高校和研究所的80多位学者出席此次活动,并就环境史研究的最新趋势进行讨论,多位学者就环境史的最新发现发表主题演讲。
2023年5月22日至5月26日,云南大学师生一行51人赴深圳开展“认识世界,同线起跑”校际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学生工作部组织,共选拔出48名优秀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参加交流。
2023年10月,以云南大学、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和北京千予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共建单位的自然资源部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落地。
录取条件
2024年,云南大学根据在各省(区、市)的招生计划和生源情况确定调档比例。按照平行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05%以内;按照顺序志愿投档的批次,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120%以内。各批次投档规则以各省(区、市)省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规定为准。所有招生专业统考外语语种不限,非外语类专业新生入学后以英语实施公共外语教学。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察站,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项目6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6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6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团队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8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何梁何利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国际青年古生物学家“Hodson Award”奖等多项大奖。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3项、特等奖3项。
学校合作承担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老挝等五国语言的翻译、出版、推广工作;“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成果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高原湖泊治理研究”“中国周边外交研究”“政治学与边疆民族问题研究”“古生物和生命起源研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育与利用研究”“致密天体与高能现象”“银河系与近邻宇宙”“根结线虫生物防治技术”“多年生稻技术”等科研方向和成果直接服务于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2024年10月,云南大学科研团队与国外知名大学团队联合发现奥陶纪大附肢节肢动物新属种。
学术资源
截至2021年底(官网显示),云南大学图书馆馆纸质文献总量为3790953册(其中古籍17万册),电子图书1579834册,电子期刊320987册,中外文数据库123个(中文数据库69个、外文数据库54个),并有多个自建数据库,在生物生态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地方民族文献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馆藏特色。由日本科学协会捐赠的20万册日文图书是馆藏的重要特色之一。
图书馆馆藏线装古籍图书有107种古籍图书定为珍善本,大部分为明中叶嘉靖、万历时期刻本及清初刻本。其中有宋元递刻本、海内外孤本、名人学者题跋本及稿、抄本,彩绘本等。明刻本有内府本、国子监本、藩府本、书院本、著名坊刻本和家刻本。东陆校区设有云南大学历史博物馆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思想战线》是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1938年创刊。在创刊号上,刊载有数学家陈省身、中国物理学家赵忠尧和云南大学教授、化学家赵雁来等的论文。该期刊现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反映云南大学理科各院系、各研究单位的最新科研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发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新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学术动态等。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收录,国家图书馆《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由云南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全年共6期,逢单月18日出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由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台湾思博网(CEPS)等全文收录,曾获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内容质量奖、云南省优秀科技期刊内容编辑质量奖等荣誉。
《思想战线》
思想战线》入选《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的“全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奖、“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以及“全国百强学报”、“全国双十佳学报”等奖项,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11种期刊之一。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列为重要上架期刊,《思想战线》为云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刊物。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云南大学学校中文名称为云南大学,简称“云大”,英文译名为Yunnan University,缩写为“YNU”。
云南大学的校徽为圆形,环形带书以“云南大学”的中英文字样和建校时间,中间为会泽院线描图案——因会泽院乃云大标志性建筑物,几与云大同龄(东陆大学开学之日即会泽院奠基之时),故最可象征云大。以圆形为盾形,不封口,以示“开放”;会泽院线描图案中之梯级,长条为“十”,短条为“一”,以九长条为“九十”,五短条为“五”,点明“九五”之数;整个图案为海蓝色,寄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意。佩戴的校徽为题有校名(毛体)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的校徽为红底白字,本科生的校徽为白底红字,研究生的校徽为蓝底白字。
学校的校旗:标准色长方形旗帜,主要色彩是云大蓝(R33,G30,B110)、云大绿(R26,G75,B39),中央印有学校校标与横式中英文标准字校名左右标准组合(蓝底白字,白底蓝字)。
精神文化
云南大学精神为:会泽百家,至公天下。会泽百家意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百家争鸣、融合创新;至公天下意为以天下为公,求“公在天下”。
自尊:志学而立,健以自强。不偏不倚,毋怠毋荒。世方万变,我自抱一。高乃自危,立乃毋踬。
致知:子与有言,立乎其大。大者先立,天君自泰。何以致之,在致良知。良知吾心,吾心乃师。
正义:履蹈正谊,罔涉回邪。耿介拨俗,尽扫浮夸。廉隅外砺,诗书内华。不折不挠,凛然孔嘉。
力行:非知之艰,行之维艰。知行合一,允矣名言。庄敬曰强,同撑大厦,愿持此言,质诸天下。
此八字校训,“自尊”谓心态,“致知”求学,“正义”谈道德,“力行”求实践。
《云南大学校歌》创作于1938年,由时任云南大学校长、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先生作词,由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作曲。一代又一代云大人传唱着朝气蓬勃的校歌,读书、探研,求新、求真,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云南大学的校风为:高远、务实、勤勉、卓越。
云南大学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年贺信精神,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大学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上彰显新担当,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部署,持之以恒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坚持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在发挥作风激励作用上下功夫,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斗争精神,以“清廉云大”建设“七大工程”为抓手,久久为功求实效,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极力倡导干干净净的同志关系、清清爽爽的师生关系,以党风促校风、领教风、带学风,持续巩固发展学校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办学氛围,以过硬的作风为学校新的百年发展提供纪律保障。
社团文化
2022年11月6日,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由学生工作部、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主办,共青团云南大学委员会社团部承办,云南大学各学生社团协办的“迎百年、促发展、开新局”2022云南大学学生社团风采展活动开展。2024年4月3日,云南大学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开展2024年“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
校区情况
云南大学有呈贡、东陆两个校区,主校区为呈贡校区,其中,东陆校区始建于1922年,呈贡校区2010年开始投入使用。
呈贡校区
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东外环南路。呈贡校区有法学院、新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体育学院、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软件学院、地球科学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教学建筑。
东陆校区
东陆校区位于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东陆校区主要有文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医学院,以及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云南贡院
云南贡院所在陲山太高,贡院的明远楼又紧挨山崖,对着明远楼和贡院开座大门会让贡院的腾龙之气外泄,砌一道高高的围墙就可以把所有的好风水蓄积在贡院内,形成一泓深深的池水,任由学子自由游弋,充分涵养一跃龙门的精力和勇气。
会泽院
云南大学会泽院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占地面积2484.05平方米,建筑面积3953.49平方米。文物构成由会泽院、《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九十五级台阶及西式喷水池组成。《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立于会泽院主楼大厅内墙上;九十五级台阶位于会泽院主楼大门外南向,上下共有95级青石台阶;九十五级台阶中段第二平台有西式喷水池一座。
1923年4月20日,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举行开学典礼暨会泽院奠基仪式,1924年12月18日会泽院建成,并在会泽院外南侧的九十五级台阶两侧新增红色弧段砖体空心栏杆,台阶中段修建西式喷水池,依山顺势,与台阶浑然天成,与会泽院融为一体。1927年会泽院内大厅立《会泽唐公创办东陆大学记》铜碑。会泽院是云南大学标志性建筑。
2018年11月24日,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公布的《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云南大学历史建筑群荣膺入选。会泽院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空间布局完整,保存完好。会泽院对于研究和保护我国西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和历史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及社会文化价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1:5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