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指
阿拉伯国家与
以色列之间的争端,是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热点问题。
中东地区重要的
战略地位和战略资源牵动着许多国家的利益。
巴以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冲。该地区充满传奇但又多灾多难。在这里,
犹太人和
巴勒斯坦人本是有共同祖先的亲兄弟;
耶路撒冷是
基督教、
犹太教、
伊斯兰教的圣地。
二战后,四次大规模
中东战争都与该问题有关联,并给地区民众造成惨重损失和巨大创伤。中东和平进程绵延,但举步艰难。人们盼望和平早日降临,让这对远古时期曾是亲兄弟的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共建美好家园。
历史背景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
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以色列、
加沙、
约旦河西岸和
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
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
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
发展历程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
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主义”。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政治解决的途径。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政府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
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
2000年9月,以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
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
冲突经历
在英国积极支持
犹太复国主义的情况下,1947年11月29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81(2)号决议,关于
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英国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委任统治;委任统治结束后2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
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镇15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当时
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联合国的分治决议,认为犹太人离开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于此已近1300年,怎么能让出家园,况且犹太人的苦难并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牺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让犹太人复国。当时的沙特国王曾说:“谁迫害犹太人,就从谁的领土上划出一块给犹太人”。事实上阿拉伯人在二战时对犹太人非常仗义。当时联合国的分治决议,在总人口占少数的犹太人获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绝大多数的淡水资源,并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总人口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并且都是贫瘠的丘陵,而且领土首尾被分成3块。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10分钟后,美国承认以色列国。12小时后,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3天后,苏联承认以色列国。之后
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非正式的战争开始。也正是由于犹太人依靠联合国建立自己国家的幻想破灭了,所以他们认识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实现建国。1948年,犹太人开始驱逐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近30万阿拉伯人逃离家园。埃及、
外约旦、
伊拉克、
叙利亚、
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
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采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伊拉克未与以色列签订)。巴勒斯坦除
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2008年巴以冲突大事记
1月17日,以色列关闭加沙口岸。1月23日,哈马斯武装等突破加沙与埃及的一处边境口岸,数以千计的加沙人涌入埃及抢购生活必需品。2月3日,埃及安全部队和哈马斯武装重新关闭边境。
2月27日至3月3日,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热冬”攻势,1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于冲突。
3月6日,西耶路撒冷一处犹太人机构遇袭,8名学生死亡。哈马斯声称对袭击负责。
6月19日,哈马斯和巴勒斯坦其他派别与以色列达成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6月25日,5名哈马斯武装人员被炸死。
8月2日,以军士兵朝试图逃离加沙的希里斯家族(该家族与巴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联系密切)成员开枪,打死4人,打伤20多人。
11月5日,以军在加沙的一次行动造成6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哈马斯随后恢复向以色列境内发射火箭弹。
11月14日,以色列南部地区当天凌晨遭到至少16枚火箭弹袭击,十几人受伤。当天上午,以军空袭加沙地带,打死两名巴武装人员。
11月16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地带东部,4名巴武装人员丧生。
11月27日,以色列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23名巴勒斯坦人。巴官员说,以方当天在拉姆安拉、希伯伦、纳布卢斯和图勒凯尔姆等城市也发动大规模逮捕行动,其间有枪击事件发生。
12月2日,以色列军队的坦克和推土机开进位于加沙地带南部的拉法市,随后以军直升机发射一枚导弹,造成两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多人受伤。
12月18日,哈马斯与以色列为期6个月的停火协议到期。哈马斯即日起宣布结束停火,并不再延续。从19日至26日,哈马斯向以南部地区发射了200多枚火箭弹和迫击炮弹。
12月24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下属武装派别卡桑旅发表声明称,5名卡桑旅武装人员在“执行任务中”死亡,该组织随后向以南部城市发射迫击炮弹作为报复。
12月25日,以看守政府总理
奥尔默特呼吁阻止哈马斯袭击以色列。以外长齐皮·利夫尼发誓要终结哈马斯对加沙的控制。
争论焦点
耶路撒冷地位问题
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地区中部,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耶路撒冷为国际化城市,由联合国管理。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巴勒斯坦人居多数的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犹太人为主体的西区被以占领。1967年以占领东耶路撒冷,1980年7月以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首都。
巴勒斯坦自20世纪60年代就宣称耶路撒冷是巴领土的一部分,以必须全部放弃。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国,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
边界划分问题
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约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约1.15万平方公里。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但“阿拉伯国”因阿拉伯人拒绝分治决议没有诞生。在随后爆发的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等在内全部“阿拉伯国”领土。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242号和第338号决议,要求以撤出所占领土。长期以来,巴方坚持并决心将在1967年战争爆发前的边界内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以政府则坚持未来以巴边界不能回到1967年战争前的状态。
犹太人定居点问题
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以移民定居而形成的国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开始在被占领土上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以内政部统计数据显示,从1972年至2008年,约旦河西岸地区的犹太人定居点人口从1182人增加到了28.58万人,东耶路撒冷定居点人口已达到将近20万人。2005年8月,以曾在实施单边行动计划时,撤出位于加沙地带的全部21个定居点和4个位于约旦河西岸北部的定居点。但在此后几年中,以并没有停止定居点建设。
长期以来,巴方坚持要求,以必须拆除全部定居点,而以方强调定居点建设是根据“自然增长”的需要。按照巴以1993年签署的“奥斯陆协议”,以定居点扩建只能在人口“自然增长”的基础上进行。
难民回归问题
巴难民问题是历次中东战争特别是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产物。战争先后导致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据联合国有关部门统计,巴难民已超过470万人,除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外,这些难民主要分布在约旦、
黎巴嫩、叙利亚。根据联合国1948年通过的第194号决议,巴难民具有回归权。但难民能否回归、回归多少将涉及巴勒斯坦、以色列等中东相关国家的民族构成、人口比重和社会安全等重大利益。因此,在巴以和谈中,以方坚持巴难民就地安置,反对回归。
水资源分配问题
巴勒斯坦地区60%以上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包括地表水、河流和地下水等可再生水资源总量估计为20亿立方米。在数量上,以占有和消耗全部水资源的80%,巴只能享用剩余的20%。另外,巴以关于水资源分配还涉及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等问题。因此,以反对彻底同巴进行水资源再分配,主张共同管理水资源,以保证以水资源安全不受威胁。巴则坚持收回所有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水利设施的所有权,拒绝接受与以共同管理水资源。
解决方法
中东问题多边会谈
中东问题多边会谈,指的是由阿以冲突各方、其他中东国家及美国、俄罗斯、欧盟等参加的多边会谈,其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探讨中东的地区性问题,为阿以之间的双边和谈创造条件。
第一次中东问题多边会谈于1992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会谈涉及包括军控与安全、水资源利用、难民安置、经济合作、环境保护等5个重要地区性问题,并分成5个相应的小组进行讨论,协商在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就这些问题举行多边谈判。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了中东和会。不过,叙利亚和黎巴嫩以双边会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为由拒绝出席会议。巴勒斯坦代表团也因在代表权问题上同以色列发生争执未能与会。
此后,中东多边会谈分组会议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举行多次。1996年以后,由于巴以和叙以和谈中止,多边会谈也随之中断。
2000年2月,在俄罗斯和美国共同倡议下,中东问题多边会谈部长级会议在莫斯科恢复举行。来自以色列、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突尼斯、加拿大、挪威等国的外长以及巴勒斯坦、日本、欧盟、瑞士等国家和组织的高级代表出席了会议。叙黎再次拒绝与会。中国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
2000年9月底,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爆发。为了结束巴以流血冲突,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同年10月,中东问题多边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来自埃及、美国、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等国首脑以及包括欧盟、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高级代表出席了会议。
沙姆沙伊赫多边首脑会议在安全安排、恢复和平进程以及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调查巴以暴力冲突的起因等方面达成了协议。但除了成立调查委员会这一项外,协议其他部分并未得到执行。此后,尽管国际社会多次呼吁,中东问题多边会谈却一直未能举行。
巴以签署的主要协议
一、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又称“奥斯陆协议”):1993年9月在华盛顿签署。宣言规定,允许巴勒斯坦人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先行自治,巴最终地位的谈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决。
二、《开罗协议》:1994年5月4日在开罗正式签署。这是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根据协议,以完成了从加沙和杰里科的撤军。巴勒斯坦开始实行自治,成立自治政府。
三、《
塔巴协议》:1995年8月在埃及塔巴草签,9月28日在美国白宫正式签署。这是一份关于扩大巴勒斯坦自治范围的协议。根据协议,以军将从约旦河西岸包括希伯伦在内的7座主要城市撤出。
四、《希伯伦协议》:1997年1月17日,巴以正式签署《希伯伦协议》,同日,以军从该市80%的地区撤出,交由巴勒斯坦警察控制。
五、《
怀伊协议》:1998年10月23日,巴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怀伊种植园达成临时和平协议。协议规定以将从约旦河西岸13%的土地上撤军。
六、《沙姆沙伊赫备忘录》:1999年9月5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签署,是有关执行怀伊协议的新协议。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巴勒斯坦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2000年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
此后,由于巴以双方在关键问题上分歧巨大,巴以在巴勒斯坦最终地位等问题上的谈判未取得任何进展。
联合声明
中法关于中东局势的联合声明
应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于2024年5月5日至7日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两国元首就中东局势深入交换意见:
一、作为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法两国共同致力于寻求基于国际法的建设性解决方案,应对国际安全与稳定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二、中法两国谴责一切违反国际人道法的行为,包括一切恐怖暴力行动和针对平民的无差别攻击。两国重申基于国际人道法保护加沙平民的绝对必要性。两国元首反对以色列进攻拉法,该行动将导致更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也反对强行迁移巴勒斯坦平民的行为。
三、两国元首强调,当务之急是立即实现可持续停火,确保在加沙地带提供大规模人道主义援助、保护平民;呼吁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人质,确保人道准入,解决他们的医疗和其他人道需求,对所有被扣押人员遵守国际法;呼吁立即有效落实联合国有关决议,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第2712号、第2720号及第2728号决议。这是唯一保障所有人和平与安全,并确保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均不再经受2023年10月7日袭击以来可怕遭遇的唯一可信途径。
四、两国元首呼吁有效开放所有必要通道和过境点,以便在整个加沙地带迅速、安全、可持续、不受阻碍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两国元首强调了加强协调国际人道主义努力的重要性。
五、两国元首呼吁各方避免在现地采取可能加剧紧张局势的单边措施,并就此谴责以色列违反国际法建设定居点的政策,该政策将对持久和平以及未来建立有生存能力、领土连贯的巴勒斯坦国的可能性构成重大障碍。两国元首重申,加沙的未来治理不能与以“两国方案”为基础的巴以冲突的全面政治解决脱钩。
六、两国元首呼吁以决定性、不可逆方式重启政治进程,具体落实“两国方案”,确保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作为邻国和平、安全共处,共同以耶路撒冷为首都,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生存能力、独立、拥有主权的巴勒斯坦国。两国元首重申致力于这一方案,这是能够回应巴以人民对持久和平与安全的合理期待的唯一途径。
七、两国元首并对地区局势升级风险深表关切,呼吁避免地区动荡。中法两国正同其伙伴一道推动局势降级,呼吁各方保持克制。
八、中法两国重申致力于促进伊朗核问题的政治和外交解决。2015年达成的伊核全面协议(JCPOA)是多边外交的重要成果。两国关注局势升级的风险,重申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推动外交努力的重要性,以及致力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促进中东地区和平稳定。
九、两国元首强调维护红海和亚丁湾航行自由的重要性,呼吁立即停止袭击民用船只行为,以维护海上安全和全球贸易,防止地区紧张局势以及人道主义和环境风险。
十、两国元首呼吁在
202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奥林匹克休战呼吁各方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停止敌对行动。随着冲突蔓延和紧张局势加剧,休战是致力于在完全尊重国际法的情况下,持久解决冲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