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基础
2009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中医药学基础》是2009年8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梅。本教材供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使用,也可作为中医药爱好者自学用书。
内容简介
《中医药学基础(第2版)》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规划教材之一。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体质学说、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预防、治则与治法等;中篇介绍中药的基本知识及常用中药300多味,对其中179味中药的处方用名、来源炮制、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现代应用、用法、注意事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报道等做了较系统的介绍;下篇介绍方剂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方剂100多首,并对其中105首方剂的处方来源及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现代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等内容做了较全面的阐述。
图书目录
绪论 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药的起源和发展
三、方剂的起源和发展
上篇 中医学基础
第一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整体观念
一、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人与自然界环境的统一性
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辨证论治
一、病、症、证的基本概念
二、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三、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藏象经络学说
第一节 概说
一、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二、脏腑的分类与区别
第二节 五脏
一、肝(木)
二、心(火)
三、脾(土)
四、肺(金)
五、肾(水)
第三节 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经络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二、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第一节 气
一、气的概念和分类
二、气的运行
三、气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三、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 精
一、精的生成
二、精的功能
第五节 气血津液精之间的关系
一、气和血的关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四、精和气的关系
五、精和血的关系
六、精和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体质
第一节 概念
一、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二、中医体质的概念
三、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二节 中医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先天因素
二、后天因素
三、其他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正常分类方法
二、正常体质
第四节 体质的临床应用
一、预防疾病的发生
二、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外感六淫
一、风
二、寒
三、暑
四、湿
五、燥
六、热(火)
第二节 内伤七情
第三节 疫疠
一、疫疠致病的特点
二、影响疫疠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第四节 痰饮和瘀血
一、痰饮
二、瘀血
第五节 其他病因
一、饮食不调
二、劳逸失常
三、寄生虫
四、外伤
第七章 发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气不足与发病
二、邪气与发病
三、环境与发病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而继发
二、伏而后发
三、继发
四、徐发
五、复发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
一、概念与内容
二、基本原则
第二节 四诊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第九章 病机与辨证
第一节 八纲的‘病机与辨证
一、表里的病机与辨证
中篇 中药学基础
下篇 方剂学基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7 23:25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