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经脉》是由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姜义华。
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伟大转型,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方才真正踏上征程的。今天,我们已经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我们更要有着充分的自信来理解、把握和阐释我们自己的历史与征程。
本书指出,中华文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体系、价值体系、政治经济和社会实践体系,以及话语体系,就是这个整体的主要经脉。我们的文明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但源起于古老的传统,更是深深扎根于每一代人现实的斗争与实践中。
在近代西方的政治话语里,往往把历史悠久、疆域广袤、人口众多的中国视为“
专制”“落后”的象征,认为是人类政治文明中的落伍者。这种学说在近代经由日本传入中国,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出于对中国衰弱现状的担忧,也受此论述裹挟,开始在各种言说中把中国的大一统格局污名化,否定它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贡献。
《中华文明的经脉》强调,理解中华文明,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大一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柢”,它是整个文明体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诉求与重要支柱。以中华文明的演进为视角,“人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原子化的存在,只有在族群、国家、文明这样一些命运共同体中,他们方才能够成为真正现实的存在”。就国家而言,它“源于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的命运共同体,其中一部分是基于不同利益长期互相博弈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一部分是基于不同利益互惠互补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中华文明为什么可以这样,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国一直有着一个大一统的传统,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源,也是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有这样强大活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为起点,我们可以在历史研究中详细考察维系大一统格局的经济基础、制度设计与政治实践。
《中华文明的经脉》十分准确地指出:“欧洲个人本位的基础就是
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的集中与集聚,它们之间激烈的相互竞争,尤其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使人们不可能真正相互平等,更不可能具有同样的
自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个人主义诉求、把人与人之间的所由关系想象为经济
契约式的关系,其实是对社会组织与人伦关系的极大破坏。相较之下,中华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个人、家庭与国家高度同构化,形成不可分割的“家国共同体”。“任何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衰老再到去世,都是由家庭而逐步递升至国家这一社会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只能依附于这一家国共同体”。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家国共同体的价值远远高于并永远优先于个人价值,个人价值只有通过家国共同体才能得到真正实现。这种价值理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伦理”,它强调个体对于共同体的巨大责任。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之所以能够在近代衰微之际仍有众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甚至牺牲生命,归根结底,就是这样的“责任伦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身上不断得到继承发扬。
从长期历史演进而形成的基本国情出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大量复杂且细致的改造与更新,这是近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华文明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的经脉》强调,对于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而言,“要理直气壮地正面阐明,中国共产党人在近一个世纪奋斗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功结合起来,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批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的伟大践行者”。这一历史过程,既包括了在社会主义理想下,发扬传统“责任伦理”的精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又包括了充分动员起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创造性地将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开辟出一条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还包括了继承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格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选贤与能”等古典政治理想在国家制度建设与社会基层社会治理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