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义华,1962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任职,1979年为讲师,1982年副教授,1985年教授。1986年以来,历任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六、七、八、九届常委,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市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日本早稻田大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史学理论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为复旦大学历史系
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博士点首席导师,历史学
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代表作有《
章太炎思想研究》《大道之行一孙中山思想发微》《百年蹒跚一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章炳麟评传》等。
在历史认识论方面,提出历史认识是主体(历史学家)、客体(历史实际)与中介(历史资料)三极思维的理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架构方面,提出农民运动与现代化运动并行的二元运动模式。在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方面,倡导“
新理性主义”,即
科学精神与
人文精神相砺相长,个体化精神与整体化精神相砺相长,戡天役物精神和与自然谐适的精神相砺相长,世界化精神与本土化精神相砺相长。
1.讨论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与经济学“学科创新”,首先要回答,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应如何展开?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普遍性的关系?我们现在的理论经济学,实际上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产生以后逐步形成的,后来,以资本为核心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多问题,于是有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他反复强调将英国的模式套用于其他国家很困难。马克思之后的经济学也是这样,都无法回避发展多样性问题。我们基本上是将近代以来以英国或欧洲为核心形成的价值观当成普世价值,实际上近一两百年来许多西方学者已对西方文明本身多次做了相当深刻的反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近代以来,我们基本上是用西方的价值观,后来又一度用苏联的价值观来衡定是非曲直,直到现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学领域,很多人还这么做。我们要树立“三个自信”,需要找到自信的根基。对中华文明有没有自信?为什么只有我们这个文明一直延续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有没有值得肯定、继承、发扬光大的东西?中华文明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从文明角度,既重视它的历史性又重视它的同时性,在对世界众多文明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国和世界,要建立“
中国经济学”,首先要有这点觉悟。
2.比较其他文明,中华文明一个根本性特点,就是人的身份地位、财富和社会政治权力在不断流动,而且是制度化流动。在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时,不能不注意这一特征。具体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孙中山过去讲中国没有阶级,指的是没有希腊、罗马式的奴隶制度,没有印度那种种姓制度,没有近代西方那种社会两分化的阶级对立。回过头讲,阶级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到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一定要研究土地流动的规律性。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近30年,充分承认资本的流动、劳动的流动的历史必要性和必然性,努力为这一流动提供制度化保障、制度化的有效控制,我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和这个有关。财富的流动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包括成为财富一部分的知识本身,它的普及、提升,不仅有助于财富制度化流动,而且有助于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在建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时,必须同时将这一点包含进去。
近十多年来,十余次应邀赴日、美、欧、香港、澳门、台湾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讲学。1995年9月应邀在日内瓦第35届国际论坛上就中国正在进行的和平革命作主题报告,是该论坛成立50年来第二位应邀参加的中国学者。
众多著作获上海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国家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吴玉章奖、
孙中山基金会奖。
《史学导论》《章太炎》《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理性缺位的启蒙》《百年螨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新译礼记读本》《沙俄侵华史》《现代性:中国重撰》《
中华文明的经脉》。
《中华文化通志》《康有为全集》《胡适学术文集》《孔于一周秦汉晋文献集编》《章太炎选集》《章太炎全集》《瞿秋白文集》《
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历史卷》《瞿秋白文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港台和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港台和海外学者论近代中国文化》《港台和海外学者论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社会科学争鸣大观历史卷》《中国近代名家著作选粹毛泽东卷》《毛泽东著作集》、《史魂——上海十大史学家》《中华文化读本》《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历史学卷》《
中国通史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