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短翅莺(学名:Bradypterus tacsanowskius):小型鸟类,体长11-14厘米。上体概呈棕褐色;眉纹不显,呈淡黄褐色。下体全白色沾黄或柠檬黄色,胸、两胁棕褐色。
中华短翅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自额至尾上
覆羽,包括两翅概棕褐色,尾羽亦棕褐色;眉纹不显,呈淡黄色。下体:颏、喉白色沾黄;腹部中央棕白沾柠檬黄色;胸具不明显的暗褐斑点;胸腹之间及两胁与背色相同,呈棕褐色,但较淡。
大小量度:体重♂13.5克,♀8-12克;体长♂120毫米,♀115-135毫米;嘴峰♂9.5毫米,♀12毫米;翅♂65毫米,♀51-54毫米;尾♂54毫米,♀51-58毫米;跗蹠♂21毫米,♀17-20毫米。(注:♂雄性;♀雌性)
主要栖息于干燥的山地疏林和河谷与林缘地带的灌丛和草丛中。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田野、草地、灌丛、未收割的稻田、芦苇塘中。夏季常出现于海拔2800-3600米灌丛、林下树丛和草地。
在中国北部地区为
夏候鸟,南部地区为
冬候鸟或
旅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一种很安静的胆怯而机警的小型鸟类,善藏匿,常常躲藏在茂密的草丛或灌丛中,或偷偷摸摸的在草丛或灌丛中跳跃穿梭,很少飞翔,很隐蔽而不易被发现。
矛斑蝗莺斑胸短翅莺Bradypterus thoracicus音低。
陕西(西乡)、西藏东南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哲里木盟、赤峰市)、黑龙江[小兴安岭、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兴凯湖)、哈尔滨、伊春、黑河、大兴安岭、朗乡](繁殖鸟)、四川(北部松潘、西部二郎山)、云南(丽江山脉、新平)、北京、河北西北部、广西(瑶山)(繁殖鸟、
旅鸟)。
繁殖期6-7月。通常筑巢于灌丛或草丛的地上。巢由枯草茎构成。年产一窝,每窝产5枚卵。卵底色为淡粉红色,其上缀以污灰色斑点,有时几乎看不见,钝端缀以密集的砖红色斑点,看起来就像围绕着钝端的一个小环带。卵的大小为18.5×14毫米。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