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是2019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词典类工具书,共10卷,该词典是《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也是国家出版基金的重点支持项目。词典由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组织编写,
白春礼院士担任总主编,
路甬祥院士为名誉总主编。各领域先后有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词典的编纂和审定。
成书沿革
编写背景
科学技术名词是海峡两岸科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至2020年,海峡两岸分隔近70年,其间正是现代科技大发展时期,新名词术语层出不穷。海峡两岸各界对名词术语差异所造成的语言障碍都普遍有相似的经历和深刻的认识,科技名词交流成为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共同呼声。近20余年来,两岸科技名词工作成绩斐然,已先后出版了近30种分学科的“海峡两岸名词对照本”。
筹备历程
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
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长沙举行,倡议两岸民间合作编纂中华语文工具书。
2010年7月,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第二轮会谈决定,两岸合编的工具书由语言文字领域拓展到科学技术领域,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台湾教育研究院为实施者,组织两岸专家合作编纂《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
2011年3月,两岸专家共同提出编纂出版《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的总体方案。
2013年12月,《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正式纳入《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
2016年6月,《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获得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
编写情况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成立编辑委员会,由白春礼院士担任总主编,路甬祥院士为名誉总主编。同时设立词典项目部,负责编纂的日常组织工作。各领域先后共有5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该词典的编纂和审定。
该词典编纂期间,编审专家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工作,持之以恒,默默奉献。中国台湾教育研究院及中国台湾各学科的部分专家学者参与了词目编选,特别是对中国台湾名、英文名等进行了仔细审读。
分卷信息
各卷均于2019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内容说明
内容综述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根据审定公布或收集整理的科技名词,参考中国台湾地区公布的名词术语数据库资料编纂而成。共收录96个学科、约50万条科技名词;实现中国大陆名与中国台湾名,中文名与英文名的对照功能。全书按照学科领域和学科特点分为10卷,包括数理化卷、地学卷、生物学卷、工程技术卷(上、中、下)、农业卷、医学卷、社会科学卷、人文科学卷。
分卷简述
书籍目录
(注:各卷目录均为“总目录”,目录名称相同,对应页码不同)
编写特色
该词典收录的各学科名词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名词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台湾方面的收词范围扩展而来,基本上反映出海峡两岸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二是体现了规范性,充分利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的成果;三是注重科学文化的传承,既收录了当代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名词,也适当收录了反映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科技名词。
荣誉表彰
2020年5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发布2020年第三期中版好书榜,《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入选人文社科类好书;12月,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组织评选出“中版好书”2020年度榜,《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入选人文社科类图书。
社会评价
作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部词典的出版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科技术语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分隔70余年,这也是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产生了大量新概念。而对同一个科学技术概念,两岸分别定名,有着明显的差异。科技名词的不同,对两岸科教文化、经济贸易、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两岸合作编纂一部涵盖科学与技术各领域术语名词的大词典,可谓顺乎民意。这部词典全面反映海峡两岸学科术语的发展现状与异同。词典的问世,是两岸学界深度交流合作的成果,将为两岸科学文化等各领域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架起桥梁。
第二,为科技名词审定“跨学科综合体”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过去,科技名词公布和出版工作基本都是分学科进行的。《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首次将此前分学科公布或收集整理的科技名词进行系统分类,在收词上体现了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这是对中国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深化和延续,为科技名词审定的“跨学科综合体建设”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该词典的编纂出版也具有开创之功。(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吕海春评)
价值意义
《中华科学技术大词典》的编纂出版,是两岸专家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问世,将面向海峡两岸民众,释疑解惑,互动交流,协同科学认知,增进文化认同,为两岸科学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架起桥梁。这一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促进两岸交流与祖国统一的科学文化工程,也是两岸专家学者的共同愿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该词典是两岸专家学者对多年来科技名词领域交流、对照和统一工作成果的一次大规模整理和总结,是两岸合作编写工具书的新成果,是两岸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是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次重要实践。
该词典作为两岸专家共同参与编纂的工具书,契合了两岸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需求,为两岸在科技、教育、文化、经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对照性词汇,可成为两岸各领域交流的参考和依据。同时,可用作全球华语地区科技界人士的参考读物。
编写人员
作者简介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曾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中国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制定中国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负责组织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协调、推广应用工作;开展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科技名词的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组织开展中国术语学学科建设和中国国内外术语学学术交流活动。
路甬祥,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
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
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1990年当选为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
白春礼,1953年9月生,辽宁丹东人。1978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1981年和1985年先后在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