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中和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于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李适首倡并由宰相李泌设计,定在农历二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和节与“二月二”(龙抬头、春龙节)逐渐融合。到了近现代,中和节逐渐被人淡忘,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和“二月二”混为一个节日。
节日起源
“中和节”这个名字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中和节兴于长安,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由宰相李泌设计,确立农历二月一日为中和节。
唐朝前期,一年里每个月都有节,唯独二月没有。在平息了朱泚李希烈叛乱之后,唐德宗改元“贞元”。他认为,从前每到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朝廷百官都有大型的宴会活动,但是上巳节往往和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二日)在时间上重合,当时寒食节放假,且假期长,这就影响了公会。同时二月正是天气由寒转暖、万物复苏、农事开始之际,却没有一个节日,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就征求宰相李泌的意见。李泌建议:废除以往正月晦日(正月最后一天)为节的旧例,改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德宗采纳了李泌的意见,颁布诏令确立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中和节自此与上巳节、重阳节一起成为朝廷认定的三个节日。
历史沿革
中和节设立
公元790年二月初一,德宗在长安城郊的曲江之畔赐宴群臣,中和节正式开始。每年此日官员们放假一,同时开展活动,包括裁度、官员给皇帝进献农书、献生子、酿宜春酒、以祭句芒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
在唐朝乃至之后的几个朝代,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中和节都是一个重大节日。
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朝廷举行博学宏词科考试,就是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为题,作诗赋一首。此举的目的就是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士子们不忘皇帝寄予的殷切希望,入仕后在执法办事中要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二月初一,举行进士考试,题目是《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洛阳才子贾餗进士及第。贾餗擅为律赋,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最为著名。
元和二年(807年),随着唐德宗的去世,唐宪宗李纯下诏停办中和宴,此后中和节开始走向衰弱,只剩相关习俗和活动得以保留。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乾化二年(公元912年)中和节,朱温来到崇勋殿,召丞相、大学士、河南尹等人,分别进行封赏,并在万春门外庑廊赐以酒食。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腊月,后唐庄宗李存勖灭后梁,定都洛阳,下诏每年的中和节举行郊礼,即祭天地的大礼。次年二月一日,庄宗亲自在圜丘祭祀昊天上帝,并发布大赦天下的诏令。
改为二月二
到了宋朝,中和节仅停止朝会一天,皇帝和百官在这天换掉冬装,改穿春装,以此度过此节。后来,因宋朝时认为二月初一是“朔日”。朔日阴气重,所以不宜过节,所以改到二月初二庆祝节日,二月二被称为“挑菜节”,这是一个通过挖野菜来狂欢的盛大节日。
元朝时期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二月二碰巧惊蛰,元朝人就在二月二这天庆祝了龙抬头(龙抬头原本只是古人对惊蛰的俗称),自此元朝人们就将二月二与龙抬头捆绑起来,一直都在二月二庆祝龙抬头。
明清时期,洛阳民间在中和节拜春神的风俗仍很盛。传说春神即女神句芒,是主管草木、生命之神。在洛阳西部的嶕峣山,洛阳东南的万安山都有春神庙。每年中和节,洛阳知县要带领乡绅在此举行拜春神大典。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和节,洛阳知县方有光主持了春神大典。
清朝末年,满洲亲贵富察敦崇著《燕京岁时记》写道: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可见他错把二月二当成了中和节。
传承发展
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和节与“二月二”逐渐融合。到了近现代,中和节逐渐被人淡忘,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和“二月二”混为一个节日。然而两者除在时间、节俗、食物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以外,在来历、禁忌、文化精神等方面皆有不同。在北方,二月二,又叫作“龙抬头”,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作“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每当春龙节到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2010年3月30日,华夏-乡宁(云丘山)首届中和文化节在乡宁县云丘山旅游风景区开幕,近5万游客参加。云丘山位于乡宁县,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自三代起就是唐虞舜和夏禹之望岳,观天测时在此起步初始,中和节在此生根延伸。此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二日至二月十六日云丘山中和文化旅游节都会在此举办。
节日习俗
进书献种上春服
中和节有“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穜稑(音“同路”),指先种后熟谷类和后种先熟的谷类。比如贞元六年中和节,百僚进献了《兆人本业》三卷,司农进献了黍、粟各一斗。《兆人本业》是武则天时期颁行的一部官修农书,内容包括农俗农事及四时种莳之法等,供指导农民生产之用。在农务方兴的二月,百官进农书、献种子,无疑具有劝农重本象征意义,这很为具有农本思想的官员文人所称赞。
柳宗元就在他的《进农书状》中进行了高度评价,将它视为“勤劳率下,超迈古先”之举。贞元十九年甚至以“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作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选拔人才,足见这一活动在德宗朝受到何等重视。
按照中和节的要求,这一天“王公戚里上春服”,即大臣进献春服,借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关心。但也有皇帝对臣下的赐予。像吕颂、令狐楚都曾得到过御赐春衣,所以他们两人都留有答谢的表文。
节日宴会
君臣宴乐是中和节里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设置中和节的最初动机就是增加节日宴乐的机会。当时不仅规定“内外官司休假一日”,而且赐钱给官员,让他们集会为乐。唐德宗自己也经常在中和节宴会群臣,并作诗抒情言志。《全唐诗》收录唐德宗的诗共15首,其中4首与中和节有关。
贞元五年的中和节是第一个中和节,节日里唐德宗大宴群臣,并且作诗抒怀,大臣们则纷纷作诗奉和。唐德宗还下诏将诗作的写本赏赐给当时在容州戴叔伦,这样的恩宠让天下人都羡慕不已。宴会上往往有乐舞助兴,王建宫词》诗云“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即为明证。
宴会不仅仅在都城举行,地方上也十分兴盛。梁肃的《中和节奉陪杜尚书宴集序》就记载了扬州一带的中和节宴会。当时参加的人员达百余人,“火旗在门,雷鼓在庭”,声势浩大。宴会之上,既有美酒佳肴,又有各种杂技,所谓“球蹈、盘舞、橦悬、索走之捷,飞丸、拔距、扛鼎、逾刃之奇,迭作于庭内”,歌舞管弦当然也少不了,“急管参差、长袖袅娜之美,阳春白雪、流徵清角之妙,更奏于堂上”。与会人员觥筹交错,频频举杯,自朝至暮,直喝到酩酊大醉。
不过,官方的中和节宴在德宗皇帝驾崩不久便取消了,成为曾经亲历盛况者对往事的追忆。吕温有诗云:“同事先皇立玉墀,中和旧节又支离。今朝各自看花处,万里遥知掩泪时。”表达了抚今追往、盛景不在的惋惜之情。
中和酒
制作和饮用中和酒,也是中和节主要习俗之一。在贞元六年中和节的曲江宴上,大臣权德舆有“赓歌武弁侧,水荷玄化醇”诗句,其中“玄化醇”就是唐朝官宴上所饮的一种中和酒。
赐钱
德宗曾于贞元四年九月下令,以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为三令节,任文武百官选胜地追赏为乐,并赐与数量不等的金钱,并规定“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式”。次年,中和节取代正月晦日,赐钱之举也便改移了日期。朝廷赐钱,为举办宴会提供了资金保证,这也是中和节宴乐所以热闹繁盛的重要原因。
赐尺
赐尺就是皇帝赐尺于大臣,以供“裁度”,其用意是希望臣子裁断自己的言行是否正确。这也是德宗朝中和节一大特色。贞元八年,宏词科还曾以“中和节诏赐公卿尺”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当年参与考试的陆复礼、李观裴度都留下了佳作。从陆复礼的“皇恩贞百度,宝尺赐群公”、李观的“具寮颁玉尺,成器幸良工”、裴度的“阳和行庆赐,尺度及群公”等诗句中,均可见证此习。
中和节赐尺,是有传统依据的发明创造。早在汉代成书的《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度、量、衡讲究公平准确,仲春二月是昼夜长短基本相等的时节,适合校准度量衡。中唐以前,也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进献“镂牙尺”和“木画紫檀尺”的规定。中和节赐给大臣尺子,可以说是对这一传统的变通性应用。
尺的用途是测量长短,与测量多少的量、测量轻重的衡,都是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掌握着确定、校正度量衡的权力,就意味着掌握着治人治世的权力。皇帝将经过校正的尺度颁赐给大臣,其实是对这种权力的一种象征性分配,而且含有对臣下公平、正当行使权力的期待,可以激励臣子对君主的效忠之心。
赐衣赐诗
除了尺子,皇帝还会赐给大臣衣服。得到皇帝的赏赐,大臣通常会上表以示谢忱,吕颂就写有《谢赐春衣及牙尺表》,令狐楚也写有《谢敕书赐春衣并尺表》,它们都成为皇帝赐衣赐尺的证明。
关于赐诗,最著名的当属对戴叔伦的赐赏。《唐国史补》记载:“贞元五年,初置中和节。御制诗,朝臣奉和,诏写本赐戴叔伦于容州,天下荣之。”另外,王纬有《谢赐中和节御制诗序表》,记载曾受赐“皇太子所写御制中和节诗序”。
祭太阳神
太阳神又称“日神”,是最古老的自然崇拜之一。唐德宗还把这二月初一当作太阳星君的生日,祭祀太阳神,祈求丰收。祭太阳时,长安宫廷要供奉太阳糕,这种糕以江米粉制成,上面印有太阳和乌鸦图案,有的糕上塑有小鸡。太阳糕既是祭祀供品,又是京城的节令食品。
节日放假
德宗朝时明文规定,中和节放假一天。唐人王建有《宫词》诗曰:“殿前明日中和节,连夜琼林散舞衣。传报所司分蜡烛,监开金锁放人归。”写的是中和节打开内库(琼林)发放舞衣、蜡烛,让宫女们回家。可见,也有准许宫女放假回家过节的习尚。
献生子
普通百姓用青色口袋装上各种各样的粮食、瓜果种子,互相赠送。
节日内涵
重农倾向
中和节创置的最初动机在于“嬉娱游乐”,不过,从设计的结果和实践情况来看,中和节成为了一个围绕春季特性,迎春重农,表达中和理想和重农倾向的节日。唐德宗有诗:“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概括了中和节的文化内涵。
天地之大德曰“生”,恰好是春天的特性。在贞元五年的诏书中,唐德宗强调仲春二月的特点是“天地同和”,各种植物都发芽了,创设中和节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植物生长,以发扬春天的特性,所谓“生德区宇均”。
中国素来以农立国,将农业视为国家之根本,而无论是百僚进献农书、司农进献穜稑之种,还是百姓互赠百谷果实的“献生子”,都具有劝农的象征意义,并符合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
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在朝堂之上,百官进农书,并和皇帝前往东郊祭句芒、青神,皇帝也会亲自耕种于野,以示鼓励、以作表率;在民间,百姓自行祭祀句芒,互相赠送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的“献生子”,体现了中和节“以农为重”的文化内涵。
中和理想
将节日命名为“中和”,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礼记·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汉代大儒董仲舒认为如果能用中和之道治理天下,国运就会长久;如果能用中和之道养生,那么寿命就会长久。周来祥则认为:“‘中和’(或和谐)在古代中国是一个贯彻始终的思想概念,从远古到清末,源远流长……在发展中,‘和’的内涵越来越深刻,越来越丰富……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范畴和主导精神。”
中和作为一种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是天下之德、之道,中和节承载了上自君王下迄百姓“致中和”的共同愿望。
日神崇拜
中和节又是供奉太阳神的节日,中国民间以此日为“太阳生日”,要供奉太阳星君。旧时北京地区供奉太阳星君时,家家户户在院子设香案,挂太阳星君神像,供太阳糕三五个,遥向东方膜拜,也有持斋诵《太阳经》的。日转西时,将太阳糕等供品撤下,分给小孩吃,又把春节门首五彩挂钱揭下来与神马儿一起烧掉,叫“太阳钱粮”。除一般的祭拜之外, 有些地区还建有太阳宫、太阳殿。在《山海经》中提到了一个太阳神,是一名叫羲和的女子,是帝俊的妻子,并且生育了十个太阳,羲和还是驾驭太阳车的驭手。
勾芒神
中国神话中还有一个日神,这就是句芒。句芒既是日神也是春神,古人认为,春夏是阳,为天,为日;秋冬是阴,为地,为月,故句芒既是日神也兼作春神。
尚书大传》曰:“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神勾芒司之。”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则说:“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正是迎春和万物生长的象征,明代杨慎《春雨》诗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农歌”:“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和节历经岁月慢慢地和“二月二”混为一谈了。带有传奇色彩的句芒神的加入,说明中和节与农事关系密切,并且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农耕转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节日。在唐代,中和节也是有劝耕文化的。唐德宗鼓励农桑,使知稼樯之艰辛,中和节节庆宴享之余,于东郊躬秉耒耜,行籍田之礼,以表率天下,劝其农耕。无论是唐代人还是更早些时候的古人,无论生存生活条件如何艰苦,都会祭句芒神,向天祈福,以求丰收。
节日影响
唐德宗时期中和节的设立,一方面使臣民“会宴于胜、诗赋歌舞相随”享受节日庆赏;另一方面“警示忠直、重农务本”。中和节为国人找到了一个寄托,找到了一个合理释放、排解的所在。这种全民过中和节的政策将官方创设的一个节日楔入了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时人的生活节奏。然而当时的活动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层的娱乐活动,普通百姓的参与程度并不高,缺乏群众基础,再加上中和节距春节、元宵、上已和清明等节日都比较近,而发展历史和影响力度却远不及这些节日,且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04年)便停止了节日的宴请活动,因此其影响力日渐衰落。到了明清时期,甚至很多地方的中和节已逐渐被龙抬头(春龙节)取代。
尽管中和节在后世不如唐德宗朝那样兴盛,但它余韵流长,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中和节的一些风俗仍然可以在明清时期乃至近代一些节日风俗的记载中寻到踪迹。诸如进春衣、进农书、献生子等活动,乃至休假一日的规定,都在宋金时期为宫廷或民间所实践并得以传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官方建构向民间传统的转变。
中和节丰富的祭祀内涵,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而且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沟通人神关系的作用。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中和节习俗已内化为当地老百姓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并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国文化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具有和谐共建的现实意义。
传承保护
文化遗产
2011年5月23日,中和节(永济背冰、云丘山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背冰习俗是中和节活动内容之一,流传于山西永济市长旺村,是一种仪仗队列式的民俗活动。因其表演形式独特,流传历史悠久,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北征攻打蒲津渡时,清军将领夏新强拆民房,准备太平军攻城时点燃木料以作防御。起义军部将相福录(长旺村人)献策下黄河凿冰,背冰块灭火破城,果然成功。相解甲归田后,在本村组织民众破冰、背冰,反映当时的场景,自咸丰年间传承下来。“背冰”是当地民间社火的一种,主要表现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武精神。演技便于百姓参与,群体传承,长旺村的祖祖辈辈,大小男人都能参与其中。“背冰”的主要表演动作有下河、破冰、匍匐前进、刀枪不入等,充分表现和弘扬前人大无畏的精神。
云丘山中和文化节
中和节因与二月初二的“龙抬头”相混而逐渐淡出了历史。1200多年来,云丘山把中和节传统完整保留下来,被誉为中和节的活化石。每年农历二月初一 到三月初一,是云丘山的中和节。云丘山中和文化节于农历二月十二日至二月十六日举办,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和节的正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方圆百里数十万百姓都会自发前往云丘山,朝山拜顶、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
中和节活动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云丘山中和文化的内涵包括三个元素、五个祈求。
生殖崇拜是中和文化之根。 一是由于云丘山有酷似人类始祖的伏羲岭、女娲峰有如同男根的神塔,有如同女阴的圣母宫、婆婆缝、媳妇缝、姑娘缝,还有形象逼真的胖娃娃。地理山势完整地写真了生殖意象。二是由于八宝宫有送子殿,内奉圣母娘娘,为虔诚祈祷的夫妻们送子送女。三是由于食枣花、送花馍、挑花篮的土俗民情,从古延续下来。
天人合一是中和文化之魂。云丘山有山有水,有国家一、二级保护 植物数十种,冰洞对面神奇的云丘大仙、人体形象、各种动物自然石像无不体现着自然造化、天人合一。
和谐发展是中和文化之光。上古时期的羲和观天测时,后稷教民稼穑;八宝宫的三圣同殿、儒道佛三教同山;云丘山的风俗民情等,无不 彰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融共处、和谐发展。
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神灵庇佑,国泰民安:祈求美好姻缘,如意婚配;祈求子孙绵绵,后继有人;祈求福禄寿三星高照
文艺作品
唐德宗李适所作的《中和节赐百官燕集因示所怀
至化恒在宥,保和兹息人。
推诚抚诸夏,与物长为春。
仲月风景暖,禁城花柳新。
芳时协金奏,赐宴同群臣。
丝竹岂云乐,忠贤惟所亲。
庶洽朝野意,旷然天地均。
唐德宗李适所作的《中和节赐群臣宴赋七韵
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
耽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
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
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
唐德宗李适所作的《中和节日宴百僚赐诗》
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
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
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宇均。
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
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
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
唐代白居易所作的《中和节颂并序》
“中者揆三阳之中,和者酌二气之和”。其中“三阳”为“青阳、红阳、白阳”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二气” 则指“阴与阳”。意思即是:“中”就是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和”即是 调和“阴阳”两面。那么此处的“中和”思想应是:谨记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调和事物的“阴阳”两个极端,以适中的方式行事。
唐代陈羽所作的《和王中丞中和日》“节应中和天地晴,繁弦叠鼓动高城。汉家分刺诸侯贵,一曲阳春江水清。”展示了唐代过中和节的盛况。
《旧唐书》载:“村舍作中和酒,祭句芒,以祈年谷。”,可以看出中和酒也是祭祀句芒神的祭品。
清代陈梦雷编的《古今图书集成·酒部》载:“中和节,民间里闾酿酒,谓宜春酒。”
李泌作《奉和圣制中和节曲江宴百僚》:唐德宗曾在中和节于长安城郊外的曲江岸大宴百官,宰相李泌即席所作:风俗时有变,中和节惟新。 轩车双阙下,宴会曲江滨。
参考资料
旧唐书.诗词名句网.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8 09:51
目录
概述
节日起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