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简称安徽省政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委员会组织,是安徽省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现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是唐良智。
政协概况
人民政协的全称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
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
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胜利完成了创建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人民政协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人民政协为建立和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为实现繁荣富强而努力进取的岁月中,人民政协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生机与活力,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于各级人民政协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来自于社会各界的精诚合作。
历史沿革
建国后
安徽省政协的前身,是皖北区和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949年10月,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决定由各地区、民主党派、
人民团体和部队等协商推选或由皖北人民
行政公署直接邀请的办法,共推选出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413人。
1949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一致通过成立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并选举曾希圣为主席。会议代行皖北区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50年6月,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协商推选和直接邀请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303人。
1950年8月20日至28日,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芜湖召开。会议选举出皖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选举
胡明为主席。会议代行皖南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2年8月7日,
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
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38名省人民政府委员,曾希圣为省人民政府主席。1951年12月19日,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北人民行政公署联名发出通知:根据
华东军政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与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安徽省人民政府的决定》,在省政府成立前两行署先行在合肥合署办公。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合署办公后,即成立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的规定,协商推选和直接邀请各界人民代表751人。
1952年8月2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宣布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并通过《关于召开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决议》。1952年12月23日至30日,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合肥举行。会议通过《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组织条例》,选举产生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曾希圣为协商委员会主席。会议代行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4年8月,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省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作用消失,根据全国政协通知,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协商委员会,开始代行政协安徽省委员会职权。
从1949年11月皖北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到1955年2月安徽省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召开的5年多时间,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为恢复和发展我省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55年1月4日,安徽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举行会议,讨论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安徽省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筹备问题,确定一届省政协由21个单位171人组成,并通过一届省政协委员名单。1955年2月3日至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合肥举行,标志着安徽省政协正式成立。
从1955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省政协历经三届,曾希圣、李葆华先后担任省政协主席。这11年间,省政协组织委员对安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充分协商,在团结全省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跃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文革期
1966年3月,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省政协召开了三届二次会议。两个多月后,“
文化大革命”爆发,各级政协被迫停止活动。
1976年10月,中共中央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
四人帮”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
1978年1月,省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安徽省政协工作由此结束了长达10多年的停顿状态。从此,安徽省政协的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革后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中共
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在
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入了中共十三大报告,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被庄严地载入宪法,人民政协的工作重点开始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这一时期,省政协历经了四、五两届和六届的前半期,顾卓新、张恺帆、杨海波、史钧杰先后担任省政协主席。这个时期,安徽省政协与全国各级政协一样,认真开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恢复和建立各项工作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四个
现代化建设,开创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以
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
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93年我国
宪法修正案庄严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1995年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关于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的规定》。这一期间,省政协经历了六届后半期及七届、八届的发展,史钧杰、
卢荣景、方兆祥先后担任省政协主席。六届省政协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为主线,努力把省政协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协商共事的重要机构;七届、八届省政协期间以中委[1995]13号文件为指导,不断推进履行职能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省政协履行职能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参政议政、建言立论、反映社情民意等方面开辟了崭新的领域,进行了开创性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呈现出深入、扎实、活跃、有序的局面。
新时期
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进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以
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工作,把人民政协工作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之中,并为此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主要体现在一篇重要讲话和三个重要文件之中。一篇重要讲话,即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三个重要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共安徽省委高度重视上述三个重要文件的贯彻落实,及时制定了《实施意见》。这个时期,省政协进入九届、十届,方兆祥、杨多良先后担任省政协主席。省政协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共安徽省委的决策部署,大力加强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积极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为促进安徽崛起作出了新的贡献。
政府部门
常设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
常务委员会,简称安徽省政协常委会,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的
常设机构,由安徽省
政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和
秘书长组成。
专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是常务委员会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工作机构。政协安徽省委员会下设九个专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经济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港澳台侨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外事委员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办公机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委员会办公厅
人事任免
2018年1月27日, 政协安徽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
张昌尔为省
政协主席,夏涛、李修松、牛立文、肖超英、韩军、孙丽芳、郑宏、李和平、郑永飞为省政协副主席。
2021年1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大会选举邓向阳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副主席。
2022年1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闭幕会。唐良智当选政协第十二届安徽省委员会主席。
组成人员
其他信息
经
国务院批准,中共安徽省委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39号)、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合肥市屯溪路435号)、省人民政府机关(合肥市长江中路221号)、省政协机关(合肥市宿州路317号)自2016年4月1日起开始搬迁,2016年5月1日起在合肥市包河区中山路1号正式办公(邮编:230091)。迁址后原办公电话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