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
中共滇西工委领导的武装力量
1947年11月至1950年6月,在党的领导下,滇西北地区的党组织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党的组织建设,建立了三十三个县(特区)委,培养选拔上万名干部,将原来只有几个党员活动的滇西地区,发展成为拥有党员25000余人的党组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无到有组建了六个团、一个藏族骑兵大队,共6950余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第七支队。
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云南广西贵州三省20多个民族的优秀儿女组成的,战斗在西南边疆,极具代表性的一支敌后人民武装。这支部队是在滇桂黔地区早期武装斗争和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长期准备、艰苦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其革命斗争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抗战胜利后,中共滇桂黔三省的地下组织,在争取和平民主的同时,抓紧建立农村据点的工作,为发动武装斗争作准备。1947年11月,粤桂边工委领导人周楠、庄田按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撤销了粤桂边工委,组建桂滇边工委,改向桂滇边发展。1948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滇桂黔边的人民游击武装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
1949年1月1日,在三大战役即将胜利结束之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命令将战斗在滇桂黔边的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一纵队,广西左、右江地区、靖镇区、黔西南和滇东南部分地区的游击部队,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滇桂黔边纵队的成立,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广大指战员和各族人民,推动了斗争的发展。
1949年7月19日,在云南省砚山县的阿猛召开桂滇边工委、云南省工委合并扩大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滇桂黔边区党委将滇桂黔边纵队和滇南、思普、滇东北、滇中、滇西北、滇西、滇北的游击部队,统一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由庄田任司令员,林李明任政委,朱家璧任副司令员,郑伯克任副政委,黄景文任参谋长,张子斋任政治部主任。
正是这支长期处于封锁割据游击战争环境中的敌后武装,远离主力,独立作战,浴血奋战,从敌后瓦解国民党统治;他们歼灭了为数众多的敌人,建立、开辟、扩大和巩固了大片革命根据地;他们深入国民党军队内部,开展军事策反工作,促使国民党官兵起义,推动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斗争的迅速发展;他们配合南下野战大军,在追歼残敌、清剿土匪、解放大西南的过程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进程。
从1947年夏到1949年底,滇桂黔边纵队的战斗足迹遍及滇桂黔3省的147个县境,在约20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建立起12个成块的游击根据地,钳制了近15万国民党军队,边纵主力部队发展到45000余人,县区游击队发展到10万余人,共歼敌61000余人,解放了91座县城,为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
1950年春,滇桂黔3省全境解放,根据上级的命令,四兵团和滇桂黔边纵队奉命合编为云南军区,边纵所属各部队逐步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军区、广西军区和贵州军区的17个军分区。至此,滇桂黔边纵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全体指战员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
后世纪念
边纵七支队纪念碑
在云南大理苍山中和峰下的某部军营里,矗立着边纵七支队纪念碑。纪念碑始建于1952年,碑身呈方锥形,总体高9米,南北两面分别刻有毛泽东和朱德题字“死重于泰山”和“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据载: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会成功组织了剑川暴动。同年9月,“人民自卫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第七支队。第七支队成立后,共进行了大小战斗数百次(主要战斗193次),毙伤敌2100余人,建立了滇西北革命根据地。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
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纪念馆由序厅和“求索·探寻真理先驱”“开辟·革命星火遍滇西”“统战·团结一心谋解放”“烽火·边纵鏖战滇西北”“光明·会师高原战旗红”“丰碑·英雄烈火永不息”6个展厅组成,以滇西北革命根据地暨边纵七支队在滇西北解放区根据地近3年史实为主线横向展开,呈现出整个滇西北解放区根据地革命斗争的壮丽诗篇,以信念不倒、根基不倒、先锋不倒三个方面纵向延伸,展示理想信念、人民群众及党的领导在滇西北解放区根据地革命斗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将领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9:1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