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Yunnan Province),简称“云”或“滇”,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属低纬度内陆地区,总面积39.41万平方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截至2023年,云南省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省会城市为昆明。语言有北方语系(
西南官话)、
汉藏语系等。截至2024年末,云南省常住人口4655万人。
名称衍变
云南因在云岭以南,故名云南。西汉时设云南县。三国蜀汉时设云南郡。元设云南行省。明设云南布政使司。清设云南省。云南取全称中的“云”字作为简称,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带,属战国时滇国地,故又简称“滇”。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
“云南”作为政区地名,先是县名,继为郡名,后为省名。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降服滇国,以其地设益州郡,郡治在今滇池东岸晋城镇,辖24县,云南县就是其中之一,治所在今祥云县云南驿东北2千米的果城村,亦名古城村。三国蜀建兴三年(225年)设云南郡,郡治云南县。唐初置姚州云南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云南行中书省,为全国11行省之一,从此云南成为省级行政区名称,治所从大理迁至昆明。
云南名称的由来说法甚多。一为云岭之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文字说明•云南省》、《古今地名大词典》、《辞海》都载:以在云岭之南得名。二为云山之南说,《续汉书•郡国志•注》载:县西北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泉高峻,与云气相接,故称云山(指今鸡足山、五顶山或点苍山),县在云山之南而名云南县。三为彩云之南说,《滇略》载:汉武时彩云见白崖(今弥渡红崖),县在其南,故曰云南;《云南通志》载:元狩间,彩云见南中,云南名始此。四为少数民族语的改易地名说。音译说认为古代洱海大理一带原是昆明部落游牧区,为彝族先民,“云”为彝语“水”的音译汉字,云南为彝语衍变而来。意译说认为云南起源于西洱河蛮的光明崇拜,是反映崇拜彩云的地名。
“滇”这一名称早于云南,是云南保留至今的最早地名。战国时期至西汉初,在今云南省内曾经出现过一个“滇国”,《汉书•西南夷•注》载:地有滇池,因为名也。滇池名称的由来,一为倒流说,《后汉书》、《华阳国志》、《水经》、《史记》都载:滇池水广而末狭,有似倒流,故曰滇池。二为高颠说,《说文》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三为民族语说,樊绰《蛮书》卷二载:“昆池在拓东城西南……土蛮亦呼名滇池。”在远古时代的滇池周围有个名叫“滇濮”的部落,滇池称“滇濮殊罗”,意即滇族人的深湖大海,后简称滇池。或谓古彝语称山间平地为甸,甸与滇同声,译写通用,滇池在山间平地,因而见称。以上三说都谓滇与滇池有关。近年又有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名Diān派生说,因古滇池周围“叟族”Diān部落而称该地为颠。《华阳国志》、《汉书补注》均载有“颠歌”、“颠县”。音译汉字称该地为滇,该部落称滇国,首领称滇王。
清代及其后,云南雅称三迤。清雍正八年(1730)置迤东道、迤西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析迤东道南部置迤南道。故常用三迤代称云南。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
元谋猿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之一。夏商时期,云南属中国九州之一的
梁州。殷周时期,云南被称为“百濮之国”。公元前3世纪,楚顷襄王派大将庄蹻(qiāo)率军夺取巴郡和黔中郡以西地区,庄蹻一直打到滇池,夺取了大片领土。庄蹻欲回楚国报告情况,但此时巴与黔地区已被秦军占领,断了退路,他不得不留在滇池地区,与当地民族融合,建立了滇国,史称“庄蹻入滇”。滇国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昆明市和东川区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分,昭通及红河、文山部分地区。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秦始皇时期,修筑了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今曲靖的五尺道,这是为官方修筑入云南的第一条道路。五尺道开通后,秦设置郡县,委派官吏统治西南夷地区。
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击灭滇东北与滇同姓等部落,滇王举国投汉,汉朝把滇国设置为益州郡,赐给滇王王印,并设立了滇相。滇相由中央任命,派驻滇国,下设派出机构,对滇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和职官制度。益州郡,下辖24个县,其中即包括云南县,这时的云南县管辖范围约相当于今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至弥渡县一带。
魏晋时期,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
南中”。三国时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诸葛亮率大军渡泸(今
金沙江),平定南中,并调整郡县建置,设7郡,在原有5郡基础上增设云南、兴古2郡。诸葛亮整顿南中郡县的基本方针是把郡的范围缩小,以削弱大姓的势力,同时重用与蜀汉关系密切的地方大姓,以稳定南中形势。
西晋时,云南改设中央直接统治的宁州,为当时全国十九州之一。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派李寿率兵攻占南中,李寿被封为建宁王,爨琛为交州刺史。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云南羌族首领爨琛独霸宁州,开始了爨氏对云南的统治。西晋以后,云南形成了爨氏称霸南中的地方割据局面,以宁州(今曲靖)为中心,实际统治云南约400年,控制地区西至洱海,东达今贵州西部,它在云南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南北朝时期,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宋亡,宁州领30郡,95县,皆属齐。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梁代齐,宁州领29郡。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置南宁州总管府。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设益州总管,以节制昆州、恭州等滇中诸地。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派史万岁率兵南征,击降爨氏,消除了云南的割据势力,将云南置于隋朝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遣使招降南诸中部,复置南宁州。唐初对云南少数民族采取“多封众建”的统治方式,以部落为单位,设立众多的羁縻州都督府进行管理。吐蕃进入洱海地区,迫使唐王朝改变经营云南的方式,设置拥有军事、行政和经济大权的节度使,并扶持南诏于738年统一洱海地区,使唐在与吐蕃冲突中占居优势。南诏王皮逻阁攻下洱海地区的河蛮后,被唐玄宗派中官封为“云南王”,并赐名“归义”,南诏正式建国。此时的南诏国疆域东接贵州,西抵缅甸的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到达越南,西南到达缅甸;西北与吐蕃为邻,东北与宜宾相望,基本上包含了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部分,还包括越南、缅甸的部分国土。南诏成为云南地区历代政权中最强盛的王朝,也是唯一能够走出云南与中原争雄的王朝。公元739年,南诏第四代王皮罗阁统一六诏后,将国都从巍山迁往大理,太和城便成为南诏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国叛唐,唐玄宗派兵分两路征伐南诏,结果由于劳师袭远,唐朝军队惨败,6万人全军覆没,这就是大唐对南诏的“天宝之战”,此战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彻底破裂。同时,南诏与吐蕃正式结盟。由于唐王朝出征南诏的过度消耗,还间接导致了紧接而来的“安史之乱”。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调整对南诏的政策,封牟寻为“南诏(王)”,授“贞元册南诏印”,并置云南安抚使司,南诏重新臣属唐朝。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人郑回的后裔南诏清平官(相当于宰相)郑买嗣指使杨登杀死南诏王隆舜。南诏军政大权就此落入郑买嗣之手。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买嗣又起兵杀死孝哀帝蒙舜化贞及南诏王族八百余人,建立大长和国,南诏国就此灭亡。郑买嗣建大长和国后,建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号“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丘陵和萨尔温江以东、老挝北部等地。天成三年(公元928年),杨干贞废赵善政称帝,又改国号为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灭了大义宁国后,建立“大理国”。大理国基本上承袭了南诏国的疆界,行政区有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实行封建农奴制。
宋朝,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不错,还对南宋称臣纳贡,先后被宋朝封为“云南八国郡王”、“大理王”,并成为南宋王朝抵御蒙古西部战线的助手。大理国分前理和后理。公元1095年,大理国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王朝正式册封大理王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直到灭亡,政权始终保持着对宋王朝的臣属关系。前理和后理共有22位国君,享国共316年。
元朝,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10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进攻大理,翌年段兴智被执,大理遂亡。公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王朝后,在亲信大臣中挑选了回回人赛典赤·赡思丁,于1275年以“平章政事(贰丞相)行云南中书省事”的官衔来云南,建立了云南行省。公元1276年,元朝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云南”正式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区划名称,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从大理移到昆明。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8月,
朱元璋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率兵30万平定云南。傅友德在曲靖大败梁王所部,梁王沉妻女于滇池,而后自缢而死,彻底结束了蒙古人在云南的统治。云南官府机构逐步健全后,又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初在云南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先后迁来云南的汉族人口日益增多,形成“土著者少,寄籍者多”的局面,从曲靖到滇中和滇南地区的白蛮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地融合于汉族之中,改变了云南以往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朝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管辖全省府、州、县。1644年,明朝灭亡后,沐王府支持南明政权,并准备组织军队,抵抗张献忠的起义军。1645年,云南土司沙定洲领头叛乱,攻破昆明,沐家在云南264年的统治也画上了句号。
清朝,云南地方不再由土司来管理,而是由中央政府委派的官员来管理,清王朝沿袭明朝制度,在云南设承宣布政使司,下设道、府、州、县。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孙可望自称秦王,改云南省为云兴省,云南府为昆明府,昆明县为昆海县。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在云南腾冲击败南明的最后一支军队,占领云南全境。攻下云南后,满清即委其开藩设府,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杀害,随即被清政府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十年后,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登基为皇帝,不久在衡阳病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平定,清朝对云南的统治确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云南地处边疆,是英、法两个帝国主义争夺和宰割的势力范围。咸丰六年(1856)九月,杜文秀在今巍山小围埂起义,在回、汉、白、彝各族人民的响应下,攻下大理,杜文秀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了坚持16年之久的反清政权,控制了滇西约35个县的广大地区,提出“遥奉太平天国南京之号召,革命满清”的口号。1863年,杜文秀率大军20万久攻昆明不下。同治十一年(1872)六月,清军围困并攻下大理,杜文秀服毒自杀,起义失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法国又借口调处有功,与清王朝签订中法界约及商约,将今西双版纳的猛乌、乌得两地划归法属安南(今越南),取得修筑滇越铁路的权利。
中华民国时期
1911年,云南省共设置府15个、厅18个、州32个、县41个、土司区18个。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州,设道,云南省设有
滇中道、
蒙自道、
普洱道、
腾越道,民国四年(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称帝,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世凯,组成护国军都督府。1926年云南地方党组织成立,利用1927年云南四镇守使与唐继尧的矛盾和“二·六”政变,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壮大了党的组织。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设省。民国二十年(1931年),成立昆明市。1934年10月和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红二、六军团长征,先后经过云南33个县份,播下革命火种。1941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郑伯克到云南任书记,组成新的省工委,革命活动坚持到云南解放。1942年4月,远征军在缅甸失利,云南从后方变为前线,胜利地进行了壮烈的松山战役,成为中国抗战胜利前把日寇逐出国境的首例。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1945年10月,蒋介石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龙云逃亡香港,并于1946年在云南先后制造了“一二.一”惨案、“李(公仆)闻(一多)惨案”等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云南省分设1个省辖市、12个行政督察区、112个县、17个设治局、2个对汛督办区。1950年2月,云南全省获得解放。2月初,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和中共滇桂黔边区委员会的领导人相继到达贵州省安龙县城,实现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胜利会师。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率领二野四兵团和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进驻昆明,解放大军正式进入昆明,昆明举行了入城仪式。同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在昆明“庾园”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庄严宣布:云南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这一天,被确定为“云南解放日”。3月,中国人民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后改称云南省军政委员会。1950年3月6日,省级机关和昆明市政权接管工作有序开展,云南是和平起义地区,在接管中遵循与起义人员充分商量、达成协议后接管原则,采取有步骤第自上而下按系统实行接管与自下而上依靠群众两结合的正确方法,共接管原云南省地方政权机关和国民党中央系统的党、政、军、警、财税、金融、工矿企业等单位139个,12个专署、113个县、15个设治局、2个对讯督办区、1个省直辖市。同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接受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1950年4月,全省一些县出现土匪暴动,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军区开始组织剿匪斗争,至1950年底,全省内地军民作战1700多次,缴获各种枪支4.15万支,边疆各级人民政府建立联防武装。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议,西南军政委员会改为西南行政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对西南各省进行领导和监督,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通过决定,撤销、各大区行政委员会,各省直属中央人民政府领导,随着西南区行政委员会的撤销,云南省也改由中央直接领导。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1′,北纬21°8′~29°15′之间,
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属低纬度内陆地区。其东西最大横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纵距990千米,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省隔江相望,西北部紧依西藏自治区,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邻。总面积为39.41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云南省有有8个州(市)的25个边境县分别与缅甸、老挝和越南交界,中缅边界长1997千米,中老边界长710千米,中越边界长1353千米,是中国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气候
云南省气候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特点显著,类型众多、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节分明、气温随地势高低垂直变化异常明显。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东、滇中属温带型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有一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进入热带范围,长夏无冬,一雨成秋。在一个省区内,同时具有寒、温、热(包括亚热带)三带气候,一般海拔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平均递降0.6℃~0.7℃,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景象别具特色。
云南省平均气温,最热(七月)月均气温在20℃~23℃之间,最冷(一月)月均气温在7℃~11℃之间,年温差一般只有10℃~12℃。同日早晚较凉,中午较热,尤其是冬、春两季,日温差可达12℃~20℃。全省降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干湿季节分明,湿季(雨季)为5—10月,集中了85%的降雨量;干季(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只占全年的15%。全省降水的地域分布差异大,最多的地方年降水量超过2300毫米,最少的仅有547毫米,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全省无霜期长,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超过300天,中部地区约为250天,比较寒冷的滇西北和滇东北高海拔地区少于200天。云南省年日照时数在1000~2800小时之间,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在90~150千卡之间。省内多数地区的日照时数为2100~23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20~130千卡。
地质
云南省地壳运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褶皱和断裂相当发育。滇西为北西或北北西向构造发育区,滇中发育南北向构造,滇东以北东向构造为主。活动断裂中规模较大的有近20条,其中以哀牢山断裂、澜沧江断裂和小江断裂规模最大,对全省沉积、岩浆和构造发育起了极大的控制作用。云南省基底构造是由纬向构造、经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北西向构造交织而成的棋盘格状格架。全区可划分为7大构造体系,分别是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山字型构造体系、歹字型构造体系、文山—马关巨型旋卷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
云南省地质构造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单元,并以一些深大断裂为构造单元界线:其一是扬子淮地台,位于省中部及东北部,一般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中部是康滇古隆起,东部为滇东北拗褶带,西部为丽江台缘拗褶带;其二是滇西褶皱带,属于三江褶皱系南段,包括云南西部广大地区,为前古生代地槽区。本区构造复杂,变质岩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由西向东可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贡山腾冲隆褶带、保山临沧断褶带、兰坪思茅拗陷带和墨江金平断褶带;其三是滇东南拗褶断带,北与扬子准地台的滇东北拗褶带接壤,南邻越南的越北古陆,西界为哀牢山构,加里东运动为本区主要构造运动,由此可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文山西畴隆褶区和师宗广南拗断区。其四是潘甘孜褶皱系,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像楔子般插入扬子准地台和滇西褶皱带之间,隶属松潘甘孜印支褶皱系之南段,构造线以北东和北北西向两组为主,南北向和东西向次之。区内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岩浆活动频繁。进一步可划分为中旬断褶区和三江口拗断区2个二级构造。
云南省地质历史悠久,地层序列齐全,从早元古代至第四纪均有地层发育,且由于构造运动的差异,沉积环境与古地理条件不同,使不同地区在同一时代的沉积厚度、岩相建造以及生物组合等均有较大差异。早元古代发育一套巨厚变质岩系成为成为本区基底,这套变质岩在滇西山地和滇中古陆等强烈抬升地区大量出露,变质程度由深到浅均有,岩性以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为主,厚度一般8000~10000米。晚元古代滇东地区沉积了一套10000余米厚的碎屑岩系,发生浅变质,主要岩性为砂页岩、板岩等,命名为昆阳群,为主要铁铜矿含矿层位。滇西地区也沉积了一套地层,命名为澜沧群,主要岩性为片岩夹变质基性火山岩,比滇东的变质程度加深,厚度8000余米。震旦纪仅滇中和滇东有沉积,以建水一昆明一会泽一永善一带发育最好,地层从下至上依次为陆相冰碛层、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厚度2500米左右。滇西从晋宁运动后一直处于隆起和剥蚀状态。
云南省划分出4个地层区:扬子区包括滇中、滇东和滇东北地区,发育较齐全,各时代岩石性质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火山活动相对较弱;华南区即滇东南地区,基本上与一级构造单元滇东南拗褶断带相;藏东滇西区从河口至哀牢山东缘、苍山东缘,经丽江鲁甸和维西可那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与一级构造单元滇西褶皱带相,变质岩系发育,构造运动使这一地区大面积隆起,老变质岩大量;巴颜喀拉一秦岭区呈一北宽南窄的倒三角形夹于扬子区和藏东滇西区之间,包括整个中甸地区和丽江部分地区,与一级构造单元松潘甘孜褶皱系相当。基底为前泥盆系石鼓群,是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主要为石英片岩、绿泥片岩、大理岩和变质基性火山岩,厚度4000米以上。
地形地貌
云南省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自北向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从北到南的每千米水平直线距离,海拔平均降低6米。北部是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海拔一般在3000~4000米之间,有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巨大山系和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大河自北向南相间排列,三江并流,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南部为横断山脉,山地平均海拔不到3000米,主要有哀牢山、无量山、邦马山等,地势向南和西南缓降,河谷逐渐宽广;在南部、西南部边境,地势渐趋和缓,山势较矮、宽谷盆地较多,海拔在800~1000米之间,个别地区下降至500米以下,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省属山地高原地形,山地面积34.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88.6%;平原面积1.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8%;丘陵面积1.9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9%;台地面积0.6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喀斯特)地貌;西部高山峡谷相间,地势险峻,山岭和峡谷相对高差超过1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山顶部常年积雪,形成奇异、雄伟的山岳冰川地貌。整体由北向南分3级阶梯层次倾斜下降。第1级滇西北海拔2500~3500米,或更高,有若干高山和极高山分布,如梅里雪山(6740米)、玉龙雪山(5596米)、哈巴雪山(5395米)等,它们的山基部在2500米左右。第2级以云南高原为主体,包括昆明、大理、玉溪、楚雄、曲靖等州市的大部分地区。第3级是滇南热区,降为海拔500~900米的低山、丘陵、河沿、坝子等,具体到滇南、滇西南和滇东南的西双版纳、德宏、红河、临沧、文山等地区(州)的南缘热区。全省海拔高低相差很大,海拔最高点海拔6740米,位于滇藏交界处德钦县境内怒山山脉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最低点海拔76.4米,位于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红河交汇的中越界河处,两地直线距离约900千米,海拔相差6000多米。
水文水利
云南省河川纵横,湖泊众多。全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02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南盘江)、红河(元江)、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大盈江(伊洛瓦底江)六大水系。红河和珠江均发源于云南省境内,其余为过境河流。除长江、珠江外,均为国际河流,分别流往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也统称西南国际河流。多数河流具有落差大、水流湍急、水流量变化大的特点。
云南省有有高原湖泊40多个,多数为断陷型湖泊,大体分布在元江谷地和东云岭山地以南,多数在高原区内。湖泊水域面积约1100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0.28%,总蓄水量1480.19亿立方米。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是云南著名的“九大高原湖泊”。湖泊中滇池面积最大,309.5平方千米;洱海次之,253平方千米;抚仙湖深度全省第一,最深处158.9米;泸沽湖次之,最深处105.3米。
红河
红河是唯一发源于云南境内的一条重要国际性河流,因流域内上游支流多流经紫红色砂岩为主的滇中红层区,水呈红色而得名。红河是云南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云南滇西横断山纵谷区和滇东高原南部的分界线。其流经中国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4个州(市)的17个县(市)级行政区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千米,在云南境内全长695千米,主要支流有绿汁江、小河底河等,流域内均以峡谷景观为主,其中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为全省最低点,与省内海拔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瓦格博峰高差6663.6米。
怒江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经察瓦龙进入云南,一路向南进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在仰光东侧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因怒江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其全长3200千米,在中国境内长约2013千米,云南段长650千米;省内流域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8.7%。
澜沧江
澜沧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在云南西双版纳流出国境后,被称为湄公河,连接着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个国家,是亚洲唯一一江连六国的国际河流,也是东南亚第一长河。在古傣语中,它的名字意为“神奇而美丽的乐土”。澜沧江全长4880千米,滋养着流域约80万平方千米内的3.26亿人,被誉为“东方多瑙河”。
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南北长41.5千米,东西宽3~9千米,周长116千米,面积251平方千米。虽然称之为海,但其实是一个湖泊。在古代文献中曾被称为“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西二河”等,因形状似人的耳朵而取名为“洱海”。洱海属澜沧江水系,北有弥苴河和弥茨河注入,东南汇波罗江,西纳苍山十八溪水,湖水从西洱河流出,与漾江汇合注入澜沧江。
滇池
滇池位于昆明市区西南,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有着“高原明珠”之称。湖水面积约310平方千米。湖呈狭长形,湖面海拔平均约1886米。湖水平均深约5米,北部草海较浅。流域面积(不包括海口以下河道流域面积)2960多平方千米。
泸沽湖
泸沽湖,位于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为川滇共辖,最大水深93米,能见度达12米,是中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之一。泸沽湖周边主要居住着摩梭人、彝族和普米族,沿岸居住有蒙古族7种民族,约1.3万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奇特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区。
抚仙湖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因湖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被古人称为“琉璃万顷”。湖面积212平方千米,仅次于滇池和洱海,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最深处为155米,是云南省第一深水湖泊。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因距昆明50多千米,车程1个小时左右,被称为昆明人的“私藏后花园”“后海”。抚仙湖有“四绝”,一绝界鱼石、二绝车水捕鱼、三绝青鱼阵、四绝铜锅煮鱼。
截至2022年,云南省共有注册水电站81座、备案水电站11座、其他水电站92座。其中,全国排名前十的水电站有6个水电站在云南,分别为白鹤滩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糯扎渡水电站和小湾水电站。全省统计的供河道外用水的大、中、小型水库以及坝塘年末蓄水总量90.75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6.6%,完成年度蓄水任务的107.0%。其中,15座大型水库蓄水量22.91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2.2%;282座中型水库蓄水量39.24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7.1%;小型水库及坝塘蓄水量28.60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9%。
2023年,云南省水利工程蓄水总量89.18亿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减少1.57亿立方米。全省完成水利投资761亿元,居中国第二,已建成大型灌区14个、中型灌区347个,灌溉面积达318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396万亩。截至2024年4月,云南省在水利系统注册的小型水库有6848座。
向家坝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水富县与四川省宜宾县交界的金沙江下游河段上 ,距水富县城1500米。该水电站是金沙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水电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首座投产发电的大型水电站。电站2012年年底首批机组投产,2015年全面投产,每年平均发电量307.47亿千瓦时。坝顶高程384米,最大坝高162米,坝顶长度909.26米,水库总库容51.63亿立方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具防洪、航运、灌溉、拦沙及反调节等综合效益的巨型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云南省永善县与四川省雷波县交界金沙江下游河段上,距永善县城较近。坝底高程324.5米,坝顶高程610米,最大坝高285.5米,是国内第三高拱坝。共安装18台单机容量77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是世界首座千万千瓦级高拱坝电站,年均发电量616.2亿千瓦时,仅次于三峡水电站。2012年12月开始蓄水,2013年7月首台机组发电,2015年全部机电工程完工。
土壤
云南省因气候、生物、地质、地形等相互作用,形成多种多样土壤类型,土壤垂直分布特点明显。经初步划分,云南省有16个土壤类型,占中国的四分之一。其中,红壤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是省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土壤资源,故云南有“红土高原”、“红土地”之称。云南稻田土壤细分有50多种,其中,大的类型有10多种。成土母质多为冲积物和湖积物,部分为红壤性和紫色性水稻土。大部分土壤呈中性和微酸性,有机质在1.5%~3.0%,氮磷养分含量比旱地高。山区旱地土壤占全省的64%,主要为红土和黄土。坝区旱地土壤占17%,主要为红土。旱地土壤分布比较分散,施肥水平不高,加之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普遍较水田低。
自然灾害
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地震等。2022年,全省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局地山洪泥石流突发重发,丽江宁蒗发生强震,昭通出现罕见伏秋连旱,风雹点多面广,低温雨雪冰冻偏重发生。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16个州(市)127个县(市、区)1042.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7人,紧急转移安置1.88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814.34千公顷,绝收面积111.43千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3.62亿元。
滇东北发生罕见伏秋连旱,影响时间长、造成损失重。3月至6月上旬出现旱情但影响有限,为近5年同期最轻;7月至9月下旬旱情较重,为近5年同期最重。2022年云南省共出现35℃以上高温站次504站,平均气温为22.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1高。极端高温干旱对昭通、曲靖、红河、玉溪等地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干旱灾害,云南省相关部门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工作,启用应急备用水源,调度可用水源,并适时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云南省雨季开始期偏早,进入雨季后,降雨过程频繁,强降水偏多偏强。临沧、曲靖、大理、丽江受洪涝影响较重,损失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和基础设施损失。此外,强降雨引发局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红河、德宏、大理、保山等地。2022年因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6个州(市)122个县(市、区)175.8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9.74亿元。云南省相关部门加强防汛减灾工作,修订城市防洪应急预案,密切关注气象水文监测预报信息,切实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和人员转移工作。
自然资源
截至2023年,云南省水资源总量221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值),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04亿千瓦,居中国第3位,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可开发装机容量0.9亿千瓦,居中国第2位。2022年,云南省地表水资源量1743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454.8毫米,较常年偏少18.6%,属偏枯水年。水资源分区中,怒江(上)区年径流深最大,为1454.8毫米;元江区最小,为275.7毫米。有2个水资源区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其中:赤水河和右江2个区分别偏多14.0%和5.7%,其余15个水资源区年地表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地下水资源量602.6亿立方米,较常年偏少14.2%。水资源分区中,有3个水资源区年地下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多,其中:赤水河、右江和怒江(上)3个区偏多16.1%~0.4%。其余14个水资源区年地下水资源量较常年偏少。
2022年云南省河道外供水量163.4亿立方米,较上年增加1.9%;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56.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275亿立方米,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回用及雨水利用)供水量4.044亿立方米。地表水源为主要供水水源,占总供水量的95.5%。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云南省耕地面积539.55万公顷,其中,水田99.14万公顷,水浇地17.87万公顷,旱地422.54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曲靖、文山、红河等5个州(市)。园地面积257.22万公顷,其中,果园98.38万公顷,茶园47.32万公顷,橡胶园74.43万公顷,其他园地37.0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4个州(市)。林地面积2496.90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2118.02万公顷,竹林地15.40万公顷,灌木林地289.17万公顷,其他林地74.31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普洱、楚雄、文山等6个州(市)。草地面积132.29万公顷,其中,天然牧草地12.25万公顷,人工牧草地0.87万公顷,其他草地119.1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迪庆、曲靖、红河等5个州(市)。湿地面积3.9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河流及九大高原湖泊沿岸。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07.37万公顷。其中,城市用地9.93万公顷,建制镇用地11.99万公顷,村庄用地74.80万公顷,采矿用地8.60万公顷,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52.64万公顷。其中,铁路用地1.19万公顷,公路用地19.82万公顷,农村道路31.14万公顷,机场用地0.4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0.85万公顷。其中,河流水面19.72万公顷,湖泊水面10.85万公顷,水库水面17.48万公顷,坑塘水面5.68万公顷,冰川及常年积雪4.31万公顷,普洱、昆明、大理、玉溪、怒江等5个州(市)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较多,占云南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46%。
云南省地质资源种类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尤以有色金属及磷矿著称,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是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南矿产资源的特点,一是矿种全,现已发现矿产157种,已探明储量的85种;二是分布广,金属矿遍及108个县(市、区),煤矿在116个县(市、区)发现,其他非金属矿产各县(市、区)都有;三是共生、伴生矿多,利用价值高,全省共生、伴生矿床占矿床总量的31%。全省有82种(含亚矿种、矿物)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其中,铅、锌、锡、磷、铜、银等31种矿产含量居全国前3位。
植物资源
云南省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被誉为“植物王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全省有高等植物19333种,占全国的50.1%,列入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和发展的树种有150多种。全省森林面积为239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5.04%,森林蓄积量为20.67亿立方米。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省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
动物资源
云南省动物种类数为中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脊椎动物达2273种,占全国的51.4%。其中,鸟类793种,占63.7%;兽类300种,占51.1%;鱼类366种,占45.7%;爬行类143种,占37.6%;两栖类102种,占46.4%。全国见于名录的2.5万种昆虫类中云南有1万余种。云南珍稀保护动物较多,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均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此外,还有大量小型珍稀动物种类。
自然保护区
截至2023年6月,云南省共建立自然保护地362处,包含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11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中,自然保护区共166处,总面积286.74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地总数的45.7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州(市)级自然保护区56处、县(市、区)级自然保护区51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94个,面积220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76.7%;湿地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17个,总面积13.2万公顷,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6%。此外,云南省有国际重要湿地5处,国家重要湿地3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7处,湿地公园19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