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二级学院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是中国农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
学院概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对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三校的农学院与辅仁大学农学系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北大、清华、华大三校的畜牧学系合并成为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1993年,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经农业部批准,在原北京农业大学畜牧学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1921年北京农业专门学校畜牧学科,先后有崔步瀛、张贽、汪国舆、吴仲贤、张仲葛、汤逸人、安民、吴常信、张沅等教授任系主任,1993年起由吴常信教授担任院长。
动物科技学院现设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系、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草业科学系,拥有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一个北京市重点学科——草业科学。
学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授23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2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专家3人。具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各3个,是全国为数很少的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拥有畜禽遗传育种、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等4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还有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和部级研究中心挂靠本院。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科技部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重大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130多项。
学院本科教育设“动物科学”、“草业科学”等两个专业;成人教育设动物科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两个本、专科专业;研究生设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草业科学等三个硕士、博士学位专业。此外,尚有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班。改革开放20年来,培养研究生和本专科生达7000多人,大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产业、教学、科研、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部分已经成为企业或学科带头人。
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已派出学生和访问学者60多人,到10多个国家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学院与美国、德国、加拿大、英国、新西兰、韩国、日本等国的10多所大学保持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
专业简介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系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是第一批在国内本专业领域被批准设有博士点的国家重点学科,并被批准为全国首批“211”工程项目建设学科。本学科设有国家家禽测定中心、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建设项目、分子及生化遗传实验室、计算机室、细胞遗传实验室、果蝇与赤拟谷稻实验室、动物繁殖实验室。农业部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开放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约1000平方米,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值人民币约1000万元,其中包括DNA自动测序仪、显微操作仪、脉冲场电泳系统、图像分析系统、工作站计算机等大中型设备。动物胚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中包括低温生物学实验室、显微操作实验室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拥有显微操作仪系统、PCR仪、自动冷冻仪、荧光显微镜、腹腔内窥镜、体视镜、CO2培养箱和超净工作台、低温离心机、超低温离心机、Milli-Q超纯水仪等大型进口仪器设备。具备从事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和生化遗传学、家畜繁殖学等领域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实验条件。可承担所有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动物分子数量遗传学;畜禽育种的理论与技术;畜禽遗传资源保存的理论和技术;动物繁殖生物技术。本系现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0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其中3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副教授10人。在国际学术团体任职者4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2人,在国内二级学会任副理事长以上者7人。近5年本学科共承担国家“973”、“863”、“跨越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总经费达41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共15项、国际专利1项、国家专利2项。培养博士45人,硕士50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培养博士后7名。
教改项目:
《家畜繁殖学》校一类课程教改项目建设(2001~2003)
《家畜繁殖学》北京市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2002~2003)
《家畜繁殖学》北京市精品课程(2005~2007)
《动物生殖生理》校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003~2005)
获得美国专利 1项:
DNA markers for pig litter size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3项:
(1)简单高效胚胎玻璃化冷冻解冻方法
(2)一步法胚胎玻璃化冷冻保存
(3)玻璃化冷冻后的胚胎简易解冻与直接移植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本系人员出国合作研究、进修和参加国际会议50余人次,应邀到国内其他院校和单位作学术报告或讲学或技术指导共40余人次。1997年与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动物生物技术国际会议,有近20个国家的约300名从事动物生物技术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2000年再次与国家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合作举办了中欧动物生物技术研讨会,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约80人参加了会议。2003年12月又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合作成功地举办了动物功能基因组学与体细胞克隆国际会议。来自10余个国家的约30人参加了会议。这些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对本系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本系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特聘教授岗位:本学科在“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方向”与“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方向”均设有特聘教授岗位,拟招聘年龄在45周岁以下,能从事科研教学第一线工作;具有博士学位;国内应聘人员应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外应聘人员应具有相当于assistant professor职称(需有证书);能胜任本学科核心课程“数量遗传学与动物育种”或“分子遗传学与动物育种”之一讲授任务的科研工作人员。受聘者将主要从事“数量”或“分子”方向之一领域的科研工作。受聘者的工作目标是:至少在上述的一个研究领域或分支领域中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李宁教授作为第一批授聘人员成为我系的特聘教授。
学术团体
1.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简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数量遗传学分会于1983年1月30日在广西南宁市宣布成立。现挂靠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遗传育种系。隶属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多年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坚持民主办会的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提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精神。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合作和学科发展。成功举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12次。国际性学术研讨会3次。
现任理事会(1999~2003年):
名誉理事长:吴仲贤、盛志廉
理事长:吴常信
副理事长:彭中镇、张沅、张勤、陈瑶生、杜立新、傅衍
秘书长:张勤(兼)
副秘书长:杨宁
2.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繁殖学分会,现挂靠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理事长:张忠诚
副理事长:卢克焕、朱士恩、桑润滋、杨利国、张嘉保、李树静
秘书长:朱士恩(兼)
草业科学系
草业科学系成立于2000年,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它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牧草教研室和1995年成立的草地研究所。系所合一,下设4个教研室和6个实验室,拥有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在研科研课题30余项,经费2800余万元;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科技著作20余部。获省部级科技奖9项,培育牧草新品种6个,申请专利2项。1963年起,共培养博士25名,硕士77名,出站博士后4名。2001年起招收本科生。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生54人,硕士生76人,本科生120人。学科下设4个科研方向:(1)牧草育种与良种繁育;(2)草地管理与生态;(3)牧草生产与利用;(4)草坪与城市绿化。具有2000平米的实验用房和办公用房,其中实验室面积1400平米。配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付立叶变换近红外分析仪、光合测定仪、土壤水分测定仪、牧草种子检测整套设备、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和纤维测定仪等设备,仪器总值在800万元左右。草业科学学科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生态和生产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国家经济建设中极具发展潜力的学科。
挂靠于草业科学系的机构有“中国草学会”秘书处,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种子科学与技术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处,《草地学报》编辑部,还有“农业部牧草与草坪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农业部草地植被恢复与重建重点开放实验室”、“草业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沽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沽源草地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站”、“中国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研究中心”等。
草业科学系所属学科草业科学于2002年5月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0年列入“211”工程学科建设,2005年进入“985”工程建设。2007年8月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
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系于1978年被国家授权为硕士学位点、1984年授权为博士学位点、1996年成为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2在全国动物营养重点学科评比中名列第一名、2005年开始“985工程”动物营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本学科所辖实验室在2005年成为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五”期间,本学科紧跟国际学科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情,拓展研究领域,形成了覆盖面广、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和前景广阔的5个研究方向:猪营养与代谢、家禽营养与代谢、反刍动物营养与代谢调控、动物微生态营养与饲料生物技术、饲料效价与安全。形成了以李德发、呙于明、计成、孟庆翔、谯仕彦、张日俊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队伍。
曾先后主持或承担研究课题共142项,累计科研经费69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疆建设兵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武汉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以李德发领导的学术研究群体分别在2002年和2005年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的资助;申请专利19项,授权专利8项,有著作权的软件1个;鉴定科研成果19项,其中有5项得到成功转化;出版教材、译著、专著32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26篇,其中SCI和EI论文104篇。
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系有教授13名,副教授17名、讲师和实验师14名。具有博士学历的人数30人,约占总人数的70%。在学术队伍中,有“973”首席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科技创新群体”1个,突出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在国际学术期刊Asian-Aus. J. Anim. Sci和AAN任编委的1人,在国内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担任主任委员或编委8人。通过五年建设,本学科已形成了知识层次高、学历高、年青、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队伍总体学术水平显著提高。
“十五”期间,本学科共招收本科生620人、硕士研究生144人、博士研究生105人、博士后3人;其中有618人被授予学士学位、78人被授予硕士学位、54人被授予博士学位。在校研究生发表SCI论文104数篇,中文核心文章222篇,其中有3篇博士论文获中国农业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其中有1篇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提名,在校研究生中中国共产党党员比率为53%。
本学科先后建成1个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部级中心、3个校级研究中心、1个2680m2微生物发酵中试车间、1个5000m2高标准卫生标准达P2级,全自动可控制温、湿、气体,全天候闭路监控的动物鼠代谢实验室、1个饲料安全与卫生检测实验室、1个动物大分子教学实验室等,为科研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17日,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委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参考资料
专业介绍.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学院简介.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23:10
目录
概述
学院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