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档案珍藏
1996年9月2日发行的特种邮票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是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增强社会档案意识,于1996年9月2日发行的,志号为1996-23的特种邮票
发行背景
中国的档案事业起源较早。早在殷商盘庚时代,当时的首都(今河南安阳市西北小电村)就设有史官掌管的档案库,保存了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甲骨卜辞,给统治者处理国家大事作参考之用。汉代时,纸张尚未普及,汉代文书档案资料主要书写在竹木简牍之上。明王朝建立后,在中央增设了主管档案的管勾人员。全国各地省、府、县大量建立档案机构,可考的约三百多处。清朝末年,对外交往日趋频繁,档案中开始出现了外交档案,成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历史真迹。清代国书为各国元首之间为派驻大使或遗使访问,相互往来的一种正式文书。
1996年9月2日,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
制票参数
(参考资料)
票面图案
《甲骨档案·商代龟甲》(4-1),图案选用了一块殷代龟甲。这块龟甲,是1991年10月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编号为“91花东H3·52”。背景为另一块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
《简牍档案·汉代木牍》(4-2),图案选用了一块汉代木牍。这块完整的木牍,199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汉墓六号墓出土,暂定名为“占取(娶)妇嫁女、问行者、问墼者、问病者、问亡者等的术数图局”。图案的衬底是一块木牍局部放大的部分。
《金石档案·明代铁券》(4-3),图案选用了一块明代铁券。这块铁券,系明代英宗皇帝于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奖给军功卓著的武将李文的凭证性文件,文中有食禄一千石和免本人死罪一次的待遇。
《纸质档案·清代国书》(4-4),图案选用了清代一件国书。这件清代国书,是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八月,光绪皇帝派镇国公载泽、署兵部右侍郎徐世昌、商部右丞绍英赴比利时考察政治,准备向比利时国君递送的一件国书,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号为“宫中档·外事往来478”。
邮票赏析
这套邮票的4枚图案,分别选用了商代龟甲、汉代木牍、明代铁券和清代国书,以甲骨、简牍、金石、纸质档案为载体,生动地表现出了档案史上不同发展时期的特征。而且设计者还运用电脑技术,弥补了原始资料的不足。比如原有素材中不够清晰的龟甲裂纹、铁券铸痕及木牍肌理纹路,重新做了准确的勾勒、强调;清代国书上金丝绒线所形成的许多散点高光很不适合画面压缩,也就小心翼翼地一点一点抹去;明代铁券原照的正视角度也被调成斜视角,以适应画面整体布局。在色彩处理上,4枚图案在色调倾向的安排上由红入棕,转灰而黄,具有一种整体的旋律感;放大的背景则以半调处理,用阴影与主图拉开一定的距离,既是对画面主体的补充,也产生了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
画面中的这块刻辞卜甲,其文字表现于天地山川得玄远流峙之形,于鱼虫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很有艺术性。设计者正是通过其自身的形式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突出表现了一种狰狞神秘的氛围。背景衬托了另一块殷墟出土的刻辞卜甲,使主图更加醒目,也更具有历史感。
设计者充分运用笔力和结构,既表现出了木牍特有的那种和暖的质感,又表现了一种实用的、入世的意趣。
邮票图案以放大的铁券平面文字为背景,突出刻画了铁券的整体形象,富有金铁质感。仔细读铁券,既能够感受到由于文化上拟古范古之风盛行,文字上努力脱略繁丽丰腴,尚朴澹,求舒徐的一种追求,也可以体味到铁券的字里行间蕴藏着澄怀味象的沉暮品格和冷峻的统治秩序。
邮票图案以展开的国书首页为背景,具体刻画了清代这一国书装潢精美的外观形象。这件国书不仅具有满汉文化融合中显示出独有的总结前代、开启未来的辉煌之色,而且从它表现出的端重安详、伟岸宽博和正气大度,代表了中国古代档案的一个熟络阶段。
收录情况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邮票被收录进以下集邮书籍中:
外界评价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克东《邮票欣赏指南》:1996-23《中国古代档案珍藏》……,分别反映档案史上甲骨、简牍、金石、纸质这4种主要档案载体及其所代表的不同发展时期,高度概括了中国档案事业的沿革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中国集邮信息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2-04-09 17:56
目录
概述
发行背景
制票参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