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基于胡适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博士论文,内容涵盖了从
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开端到古代哲学史的终结。胡适认为中国哲学史萌芽于西周,成型于春秋时期,终结于
秦汉时期。本书分为十二篇,由编写中国古代哲学史的意义开始,后探究古代哲学结胎的事情,之后由孔子老子的哲学讲起直到荀子
韩非,最后由于秦汉时期
怀疑主义、
功用主义、一尊主义和迷信的盛行导致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哲学家
胡适的
先秦哲学思想史专著。该书原是胡适留学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他根据此编成在
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哲学史的讲义。
1918年7月,经过整理,8月,
蔡元培作序,1919年2月,由上海
商务印书馆出版。轰动一时,不过两月就再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地应用
资产阶级观点和方法写成的
中国古代哲学史,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哲学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全书共分12篇,10余万字。第1篇《
导言》,第2到11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
韩非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12篇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
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
在
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
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中国哲学史
大纲只完成上半卷,虽然
胡适在有生之年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但这本书始终是一本上卷书。胡适的名作《
白话文学史》也只有上卷,人称善作半卷书。
中国古史因资料缺乏和观念上的原因,不断地堆砌了大量杜撰和编造的内容,真伪难辨。长期以来,人们对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多深信不疑,且视为
信史。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首次对没有可靠材料依据的中国古史的内容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这部书在叙述
古代哲学史的时候破天荒地截断众流,撇开三皇五帝
尧舜
汤禹的传说,径直从
孔子、老子讲起。这种作法,不仅前人没有过,就是同时代的
谢无量、
陈汉章等人撰写或讲述的
哲学史,也都没有摆脱旧有的思想框架。胡适此举产生了极大影响,书出不到两个月即再版,到1922年已出第八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还给当时的
中国学术界展示了现代学术的
研究方法。
胡适在导言中界定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史,以及研究哲学史的目的等研究哲学史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概念。他写道:凡研究人生切要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若有人把种种
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
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研究哲学史的目的在于
明变、求因、评判。
胡适以开阔的视野指出了
中国哲学在
世界哲学史上的地位,进而对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作了阶段划分,最后就研究哲学史的史料及史料的审定与整理作了分析。他希望国中学者用这些方法来评判我的书,更希望将来的学者用这些方法来做一部更完备更精确的《中国哲学史》。阐明这一系列学术研究的规范,
胡适是第一位,其首倡之功固不可没,并且有些内容直到今天仍然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引起的震动,不仅仅是
哲学史研究本身,而是中国当时整个的文化思想领域。就史学界而言,这部书除了在使用了证明的、分析的、系统的等研究方法而给予当时的史学研究以极大的影响和启迪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观念上的启蒙作用。人们开始从中认识到,历史学必须建立在有所依凭的、可信的材料的基础上,摒弃杜撰和编造,只有追求历史的真实,才是科学的历史学。因此,后人称《中国哲学史大纲》是具有示范、典型、典范、划时代意义的书,也可以说,这部书使中国史学开始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基本观念。
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有四种特长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
胡适本人自信的说:我自信,治中国哲学史,我是开山的人,这一件事要算是中国一件大幸事。这一部书的功用能使中国哲学史变色。以后无论国内国外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都躲不了这一部书的影响。凡不能用这种方法和态度的,我可以断言,休想站得住。
梁启超在一场演讲中评此书: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
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总说一句,凡关于
知识论方面,到处发见石破天惊的伟论,凡关于
宇宙观人生观方面,什有九很浅薄或谬误。
冯友兰回忆:
胡适的这部书,把自己的话作为正文,用大字顶格写下来,而把引用古人的话,用小字低一格写下来。这表明,
封建时代的著作,是以古人为主。而五四时期的著作是以自己为主。在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
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冯友兰后来也写了一本《
中国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作为比较时,一般都认为后者胜于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