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是2008年10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文秋芳、王立非。
内容简介
《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包括口语子库和笔语子库两大部分,在原SWECCL 1.0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增加了由课题组自行开发的多个研究工具,采用更为通用的mp3格式保存语音语料,并按照任务类型对口语语科进行了切分,同时对所有文本语料进行了清洁和整理。
口语子库的主要特色:
包含1141位全国
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考生11410多分钟的语音资料;
语音转写文本按照口试中的不同任务类翌切分,便于研究的开展;
语音文件按任务类型切分,采用rap3格式保存,便于渊览、编辑和标注。
笔语子库的主要特色:
包含3880篇学生英语作文文本,共计1255347个形符;
所有文本采用CLAWS4进行词性赋码,便于开展深度研究;
作文涉及16个不同题目,保证了语科库文本内容的多样性。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学习者语料库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1 SWECCL 1.0的建设背景
1.2 SWECCL 1.0语料库概述
1.3 SWECCL 1.0项目组概况
1.4 SWECCL 1.0的安装
1.5 学习者语料库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SWECCL 1.0的设计与建立
2.1 SWECCL 1.0的建库程序
2.2 语料的来源
2.3 样本的选择
2.4 转录与转写
2.5 规模与结构
2.6 文本头部信息
2.7 口语特征标注
2.8 部分语法错误标注
2.9 词性赋码
2.10 小型专题研究语料
第三章 WECCL 1.0的设计与建立
3.1 WECCL 1.0的建库程序
3.2 样本的选择
3.3 样本的采集和录入
3.4 语料库的规模和结构
3.5 样本的标注
3.6 词性赋码
第二部分 SWECCL 1.0的工具简介
第四章 使用Colligator进行类联接分析
4.1 类联接及Colligator的开发背景
4.2 Colligator的运行环境及Colligator使用前的准备
4.3 Colligator的使用方法
4.3.1 Colligator的主界面
4.3.2 Colligator的操作方法
4.4 Colligator的分析结果及其保存
4.5 Colligator的局限
第五章 文本特征分析工具PatCount的应用
5.1 引言
5.2 PatCount的主要功能
5.2.1 PatCount的主界面及其对正则表达式的支持
5.2.2 PatCount与词汇分析工具Range的比较
5.2.3 PatCount的设定
5.3 PatCount在学习者语料库研究中的应用
5.3.1 文本特征提取及文本特征定量分析
5.3.2 学习者语言错误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1996-2002年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试题
附录二:WECCL 1.0命题作文题目
附录三:用于专题研究的小型口语语料说明
附录四:CLAWS4词性赋码集
作者简介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兴趣包括:二语习得,英语学习策略,口语测试,学习者语料库研究,先后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7部。
学习经历:1985年获
印度孟买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
美国哈佛大学访学
工作经历:1976年
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1993年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历任英语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
受到表彰:先后3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先后4次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2001年获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相关著作:《英语语言学导论》、《
英语学习策略论》、《外语口语测试与教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英语学习的成功之路》、《学习者可控因素与英语成绩的关系》、《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
王立非,男、46岁、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外语学科评议组组长、英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商务英语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商务英语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
1983年毕业于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进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博士后流动站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曾赴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访学,参加过
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指导博士生5人,指导硕士毕业生25人。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应用语料库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教学。发表论文66篇,其中CSSCI核心期刊论文39篇,出版著作11部、译著22本、教材12本(套)、辞书3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类国家或省部级项目15项。专著获得2005年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