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0世纪的
中国文学,已有多种概括方法,在文学分期上也出现了多种处理方式,以“20世纪中国文学”命名的
文学史著作,已经有多种问世。不过,《中国当代文学史》仍继续沿用那种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划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处理方法。按照这一划分,“现代文学”在时间段落上,指的是“五四”
新文化运动前后到40年代末期的文学,而“当代文学”则指50年代以后的文学。
在中国大陆,“当代文学”的提法,最早出现于50年代后期。虽然1959年“建国”十周年期间,文学界机构和批评家在描述1949年以来的大陆中国文学时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1960年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当代文学”也未见诸大会的报告和文件。但在上述的文章、报告中,已使用了可与“当代文学”互相取代的用语,确立了为“当代文学”这一概念所内涵的分期方法。最早使用“当代文学”这一概念的,是50年代后期文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编写的文学史著作。从那时开始,“当代文学”作为与“现代文学”相衔接又相区别的文学分期概念得到认可。
洪子诚,
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
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
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
文学与历史叙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