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史料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多彩,在恒星观测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内容包括对新星、超新星、变星等的观测记录,对恒星位置的测量,对作为天象坐标系统的二十八宿体系的研究,以及对星图、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对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树人先生发表《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一文,对这一论题做了简要的归纳。而潘鼐先生在1 989年出版的本书第一版中,对这一问题做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二十八宿距度的测量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
对于恒星观测领域的其他一些重要论题,潘先生在本书第一版中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争论已久的《石氏星经》年代问题,本书第一版中就提出《石氏星经》中的一部分恒星测量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另一部分恒星则测量于公元l70年左右。此外,他还对宋代《杨惟德星表》、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东吴陈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图、宋代苏颂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和明代《
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等作了详细的考析。
翻阅书稿,发现本书第二版比第一版篇幅多了不少。其中不仅对明清时期西方天文学的传入专辟章节讨论,对第一版原有的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尤其是加入了很多新的图片和资料。
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史料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多彩,在恒星观测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内容包括对新星、超新星、变星等的观测记录,对恒星位置的测量,对作为天象坐标系统的二十八宿体系的研究,以及对星图、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对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树人先生发表《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一文,对这一论题做了简要的归纳。而潘鼐先生在1989年出版的本书第一版中,对这一问题做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二十八宿距度的测量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