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学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这是我对大学人文学科基本教育和专业训练三个阶段的理解。如今大学越来越多,条件不一,水平参差,指导者的路数不同,不同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和标准也不同,有些指导教师似乎对这三种教育没有区分,有时候把研究生当作大学生,塞上一堆“常识”便草草了事,使得早已掌握了基本知识的研究生要么对课程失去兴趣,要么以为“学术”不过如此,“研究”就是重复叙述;有时候又把大学生当作研究生,基本常识还不具备时,便传授种种“偏方”“秘方”,使大学生早早学会了出偏锋、用怪招。因此,我们策划编辑这一套“入门手册”,让作者特别针对刚刚完成大学学业进入硕士生时期的人编写,意在引导他们知道初步的“研究方法”,以区别大学阶段的“常识学习”。
这套学术研究入门手册的编撰者,都是“学有所成”而且是“术有专攻”的学者,专业各有偏重,领域宽窄不一,但是,作者想在他们撰写的这套入门书中,都必然包括“历史”、“方法”和“视野”这三方面。所谓“历史”,就是了解本领域的历史即学术史,知道在自己之前,前辈和同行已经做了些什么,是怎么做的,因此可以“踏在前人搭好的桥板上”,不必重起炉灶“而今迈步从头越”,也不能掩耳盗铃装作自己是“垦荒”或“开拓”。所谓“方法”,就是选择本领域目前最通行和最有效的方法,一一加以解说,并选择若干最好的典范论著,让阅读者“见贤思齐”,哪怕是“照猫画虎”,因为最初的研究不妨有一些模仿,当然模仿的应当是最高明的杰作,这才是“取法乎上”。所谓“视野”,就是开列出中国和国外在本领域最基本的和最深入的论著,使得研究生不至于“拣到篮里便是菜”,反而漏掉了必读的经典,形成引用参考文献的“随意”。这一部分可能包括了超出硕士生,甚至可以提供给博士生使用的,中外文的“进阶书目”,通过参考文献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让阅读者通过简单的论著名录,知道世界上的同行在做些什么。作者想,大学教授最重要的责任,不是拔苗助长地呵护几个早早脱颖而出的杰出学生,而是齐头并进地保证进入研究领域的普通学生,这套入门手册不是针对天才而是保证底线的,为了让硕士生尽快超越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习惯,了解最一般的研究途径,开始具有个性的思考,建立学术研究的角度和立场,形成遵守规范的研究习惯,作者觉得“历史”、“方法”和“视野”是每一个合格的研究生都必须具备的。
康保成,1952年生。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
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1991)、《
苏州剧派研究》(1993)、《
傩戏艺术源流》(1999)、《长生殿笺注》(合著,1999)、《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2004)、《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合著,2008)等,另发表论文数十篇。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我这回就犯了大忌。当初贸然响应葛兆光先生的号召,加入“研究生学术入门手册”丛书的作者队伍,承担《中国戏剧史研究入门》一书的编写,但合同刚一签过就后悔了。按照学术界的共识,中国戏剧史早已不是以元明清戏曲文学为主线的相对单一的研究领域,而是一个囊括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文物等多个领域在内的无比庞大的研究体系。以我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水平,尚不足以为该领域的研究生们写入门辅导书。还有,我所在单位事务繁冗,也使我根本没有时间写这本书。
2012年,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发来请柬,拟邀我在7、8、9三个月赴该馆从事《唐代的佛教与戏剧》这一项目的合作研究,要求至少作一次学术报告。我觉得写这本书的时间有了,初步打消了毁约的念头。